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五
第二明释迦劝导,大分为二:一叹彼土圣众显国德,二明此土秽恶劝往生。初中亦三:一总明其众奇妙,二别明自在化,三结叹。初总明中有三:初究竟补处,二自在化众,三别明二大士。初补处者:(《会》一明其住,《渧》一究竟补处)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唐译》云:「复次,阿难!极乐世界所有菩萨,于无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补处,唯除大愿能师子吼擐大甲胄摩诃萨众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文)
《汉译》二(二十左)偈后明闻佛说法随意得四果及阿惟越致,次明彼土众智慧勇猛如狮子王,次明彼土圣众无增无减如大海水,次明国土之为诸佛国中之王,而后(二十五右)说诸菩萨、阿罗汉顶中光明不同,无此一生补处之文。《吴译》上(三十六右)亦大同之。
《宋译》下(四左)明道树文次云:「复次,阿难!彼佛刹中所有现在及未来生一切菩萨摩诃萨,一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以宿愿故,入生死界,作师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随意而作佛事。」(文)《唐》、《宋》两译同今经初说二十二愿成就。
净影云:「自下第三,重摄下人同生彼国,于中有三: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妙之事令人愿求,二从『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秽恶充满使人厌舍,三从『广礼无量寿』下就弥陀国辨得彰失令人修舍。初中有二:第一广举无量寿国胜乐之事,二『佛告弥勒,诸天人』下劝人往生。前中有八:一彰彼国寿命长远,二彰彼众光明殊妙,三彰彼众身相具足,四彰彼众智德殊胜,五彰彼生永离恶趣,六彰彼土兴供养多,七彰彼生闻法不绝,八彰彼菩萨行圆备。就初段中,彰彼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明寿命长远无有中夭,除愿为物余国受身。」(文)憬兴亦同之。望西、《略笺》并依之分,但细科八段,第一科(彰彼国寿命长远)改作「究竟补处」,望西有评太好矣,梵响多依望西,细节有异耳。
《会疏》:摄圣中上他方,自下次摄自国二:初广叹诸德,次别叹供佛闻法德。(佛告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初广叹诸德二:初总叹内外德六云云。属摄圣科者大异净影。
《要解》云:「『佛告阿难』已下说『东方偈』余意,上已说菩萨往觐,今亦广说其菩萨所证得。(本作佛恐写误)第二十二愿云:『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故次上偈略焉,以下广说也。此下至『不能究尽』者说四十八愿中菩萨、声闻、人天等圣众果报成就。」(文)此「东方偈」余意,广说往觐菩萨所得,故证二十二愿,为他方佛国菩萨来生所得者未详,若尔,二十二愿唯蒙圣者,不通凡夫耶?大违宗义焉,是以《渧记》者改为「凡圣所得」者得其旨矣。
《渧记》科云:「正显本愿摄益有二:初显十方所摄机(凡夫所摄,圣人所摄),广亘凡圣故,从下卷初至『三辈文』是明凡夫,次长行偈颂乃明圣人。上已明毕,故自下次示彼土所得益,亦通凡圣逆谤,勿封泥菩萨言矣。(斥《要解》)彼土所得中有二:初并说真化,略叹内证外用德;二唯就真土广叹供佛闻法德。初并说中有六云云。」此二科全同《会疏》大科,但并说真化及唯真是《记》者所见耳。其初总叹内外德中六段细科,虽科目异,全用《会疏》。
上来诸家分节各有是非,可简之。
今依师说言之,重显安养国德有二:初引诸佛称赞证自说,(东方偈)自下二明释迦劝导,亦有二:一叹彼土圣众显国德,二明此土秽恶劝往生。其所以叹圣众显国德义者,为令舍秽国,愿生彼安养净国,此乃释迦劝导也。所以叹彼土圣众,则为安养真利,此乃释迦出兴正意,但为惠此真利,是以说二十二愿成就显其真利也。诸家所解未得此经意,故于说二十二愿成暗谈而已。
今按:先叹彼土圣众以二十二愿成就者,前释迦教初先标安养真利,乃云:「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此之正定聚,若约此土,发信决定往生不退之名;若约彼土,则从果向因之德,玄忠、西河等多就彼土明者,良由此也。吾祖书之中引(引《论注》文)属之「还相回向」(《真佛土卷》),亦不显指其名,(不言彼土正定名)专就现益明者,一为异化土证位故,一为简他宗人师故也。
今按:此经文次序,初标安养真利,至此而释彼佛国中正定聚以二十二愿成就,此乃为显彼土正定聚即是还相回向也,是故承「皆悉住于正定之聚」之文来明二十二愿成就,于是乎佛祖文义大为符顺,良可钻仰哉!然彼土正定聚之中有一生补处,有自在化菩萨,种种示现莫不皆摄之还相回向之中,此是安养自然德化,诸佛之所以叹也,为显此义,故重彰国德。文初先明二十二愿成,以显超出常伦正定聚。《汉译》偈后直明圣众德,无二十二愿成文,然多是自在化德耳。
「彼国菩萨」者,简余佛国也。「皆当究竟一生补处」者,「皆」字显佛愿意非修习功德而后得至补处。何故佛愿约补处位阶誓者?此是因位究竟,自佛而降一等故,就此彰大悲利他始也。虽佛愿如是,其菩萨有自本愿,欲在于下位修习者,是所不制,故曰「除其本愿」。假使其在于下位,亦一一位能超出常伦,故不同于诸佛刹中,此亦佛愿力之所令然也。委如别处,此中所明一生补处为要,其所除菩萨在次下明之,故今科云「明究竟补处」也。
「以弘誓功德」等者,愿文法譬并举,今专约法,诸经所云「大誓庄严」是也。此所除菩萨中具含悲智二种,如下引《大论》,故其度脱众生亦兼净秽,故云「普欲」,思之。
次明自在化(《会》二明其光明,《记》二光明殊妙)
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
此中「阿难」者为别前文,改端命之。
彼佛国中诸声闻、菩萨不同者,明自在化相故,自在化者,愿文云「本愿自在所化」,其菩萨有种种本愿,或声闻身,或菩萨身等,种种示现自在,故名「自在化」,即是游戏神通菩萨也。
《大论》三十八云:「游戏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众生,雨七宝,所至世界一乘清净无量寿无量阿僧祗劫。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故但至清净无量寿世界中?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多集诸佛功德。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文)
据此《论》判,次经文云「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等者,智门游戏之菩萨,周诸佛刹土,普修供养,还到本国,闻法悟入,天亲所云「未证净心与净心上地菩萨毕竟即得平等法身」者是也;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乃至于其国无染著心,于诸众生得大慈悲等」者,悲门普入之菩萨,普游秽界,弘赞悲愿一乘,天亲所云「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示佛法如佛」者是也。凡《论》偈四种正修行中,初三为智门游戏,后一为悲门普入,自下经文尤符同矣,思而可解。
又复自下文与序分阿难叹德能照应,其义如上粗辨,此之悲智二门菩萨并是自在化菩萨也。前究竟补处与此自在化俱是从果向因而诸佛国土所无,故总科云「其众奇妙」也。
《唐译》云:「诸声闻众皆有身光,能照一寻,菩萨光照极百千寻,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文)
《汉》、《吴》两本云:「无量清净佛国诸菩萨、阿罗汉,其顶中光明皆悉自有,光明所照大小乃至其诸菩萨顶中光明各照千亿万里,诸阿罗汉顶中光明各照七丈。」(文)
《宋译》云:「彼佛刹中一切菩萨及诸声闻,身相端严,圆光炽盛,周回照曜百千由旬。」(文)
《大论》四十二云:「如阿弥陀佛世界中,诸菩萨身出常光,照十万由旬。」(文)
望西引上经论不同云:「观音、势至亦诸说不同,或说圆光,或说身光,或明光体,或明外照,或约光光,或约现起,或随机缘远近不定,诸经中各说其一,实无相违。」
言「一寻」者,义寂云:「随彼身量,面各一寻。」(已上)
「百由旬」者,净影云:「其一由旬有四十里,照百由旬合四千里。」(《赞弥陀偈》同之)
一寻者,或八尺为寻,(《淮南》(《应音》引)、《纂要》(《苑音》引)、《尔雅》、《字汇》)或六尺为寻。(《广韵》)
《论注》上曰:「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应音》十八(十八)同之
《思义》云:「一寻及百由旬共约初生。」(文)
《会疏》云:「是则暂品节其数量,令知优劣也,实咸同一类,无有好丑故。」(文)
《要解》云:「声闻、菩萨等身光有异顺他方故,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文)此二解归一义亦无妨。
《渧记》云:「今此光明殊妙段说化土圣众外用德而已,若约真土,既说形无异状,宁有光明优劣耶!」(文)《义记》亦同之,详曰:还相回向愿为通化土耶?化土圣众德用者难思。今谓:咸同一类处示现如是不同者,是自在化之相而已。
梵响云:「且示差异耳,实依时处以可种种。」(文)摄化无究,岂一准耶!
后别明大士
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唐译》云:「除二菩萨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言:世尊!彼二菩萨名为何等?佛告阿难:汝今谛听,彼二菩萨一名观自在,二名大势至。阿难!此二菩萨从娑婆世界舍寿量已往生彼国。」(文)
《汉本》(二之廿五)云:「其诸菩萨中有最尊两菩萨,常在无量清净佛左右坐边座侍政论,无量清净佛常与是两菩萨共对坐,议八方上下去来现在之事。乃至其一菩萨名廅楼亘,其一菩萨名摩诃那,光明智慧最第一,其两菩萨顶中光明各焰照他方千须弥山佛国常大明。乃至佛言:其世间人民善男女人,若有一急恐怖遭县官事者,但自归命是廅楼亘菩萨,(《吴本》言二菩萨)无所不得解脱者也。」(文)《吴本》…
《大无量寿经甄解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