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五
第二明釋迦勸導,大分爲二:一歎彼土聖衆顯國德,二明此土穢惡勸往生。初中亦叁:一總明其衆奇妙,二別明自在化,叁結歎。初總明中有叁:初究竟補處,二自在化衆,叁別明二大士。初補處者:(《會》一明其住,《渧》一究竟補處)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爲衆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衆生.
《唐譯》雲:「複次,阿難!極樂世界所有菩薩,于無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補處,唯除大願能師子吼擐大甲胄摩诃薩衆爲度群生修大涅槃者。」(文)
《漢譯》二(二十左)偈後明聞佛說法隨意得四果及阿惟越致,次明彼土衆智慧勇猛如獅子王,次明彼土聖衆無增無減如大海水,次明國土之爲諸佛國中之王,而後(二十五右)說諸菩薩、阿羅漢頂中光明不同,無此一生補處之文。《吳譯》上(叁十六右)亦大同之。
《宋譯》下(四左)明道樹文次雲:「複次,阿難!彼佛刹中所有現在及未來生一切菩薩摩诃薩,一生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有菩薩以宿願故,入生死界,作師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隨意而作佛事。」(文)《唐》、《宋》兩譯同今經初說二十二願成就。
淨影雲:「自下第叁,重攝下人同生彼國,于中有叁:第一廣舉無量壽國勝妙之事令人願求,二從『世人薄俗』已下明娑婆界穢惡充滿使人厭舍,叁從『廣禮無量壽』下就彌陀國辨得彰失令人修舍。初中有二:第一廣舉無量壽國勝樂之事,二『佛告彌勒,諸天人』下勸人往生。前中有八:一彰彼國壽命長遠,二彰彼衆光明殊妙,叁彰彼衆身相具足,四彰彼衆智德殊勝,五彰彼生永離惡趣,六彰彼土興供養多,七彰彼生聞法不絕,八彰彼菩薩行圓備。就初段中,彰彼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明壽命長遠無有中夭,除願爲物余國受身。」(文)憬興亦同之。望西、《略箋》並依之分,但細科八段,第一科(彰彼國壽命長遠)改作「究竟補處」,望西有評太好矣,梵響多依望西,細節有異耳。
《會疏》:攝聖中上他方,自下次攝自國二:初廣歎諸德,次別歎供佛聞法德。(佛告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初廣歎諸德二:初總歎內外德六雲雲。屬攝聖科者大異淨影。
《要解》雲:「『佛告阿難』已下說『東方偈』余意,上已說菩薩往觐,今亦廣說其菩薩所證得。(本作佛恐寫誤)第二十二願雲:『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故次上偈略焉,以下廣說也。此下至『不能究盡』者說四十八願中菩薩、聲聞、人天等聖衆果報成就。」(文)此「東方偈」余意,廣說往觐菩薩所得,故證二十二願,爲他方佛國菩薩來生所得者未詳,若爾,二十二願唯蒙聖者,不通凡夫耶?大違宗義焉,是以《渧記》者改爲「凡聖所得」者得其旨矣。
《渧記》科雲:「正顯本願攝益有二:初顯十方所攝機(凡夫所攝,聖人所攝),廣亘凡聖故,從下卷初至『叁輩文』是明凡夫,次長行偈頌乃明聖人。上已明畢,故自下次示彼土所得益,亦通凡聖逆謗,勿封泥菩薩言矣。(斥《要解》)彼土所得中有二:初並說真化,略歎內證外用德;二唯就真土廣歎供佛聞法德。初並說中有六雲雲。」此二科全同《會疏》大科,但並說真化及唯真是《記》者所見耳。其初總歎內外德中六段細科,雖科目異,全用《會疏》。
上來諸家分節各有是非,可簡之。
今依師說言之,重顯安養國德有二:初引諸佛稱贊證自說,(東方偈)自下二明釋迦勸導,亦有二:一歎彼土聖衆顯國德,二明此土穢惡勸往生。其所以歎聖衆顯國德義者,爲令舍穢國,願生彼安養淨國,此乃釋迦勸導也。所以歎彼土聖衆,則爲安養真利,此乃釋迦出興正意,但爲惠此真利,是以說二十二願成就顯其真利也。諸家所解未得此經意,故于說二十二願成暗談而已。
今按:先歎彼土聖衆以二十二願成就者,前釋迦教初先標安養真利,乃雲:「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此之正定聚,若約此土,發信決定往生不退之名;若約彼土,則從果向因之德,玄忠、西河等多就彼土明者,良由此也。吾祖書之中引(引《論注》文)屬之「還相回向」(《真佛土卷》),亦不顯指其名,(不言彼土正定名)專就現益明者,一爲異化土證位故,一爲簡他宗人師故也。
今按:此經文次序,初標安養真利,至此而釋彼佛國中正定聚以二十二願成就,此乃爲顯彼土正定聚即是還相回向也,是故承「皆悉住于正定之聚」之文來明二十二願成就,于是乎佛祖文義大爲符順,良可鑽仰哉!然彼土正定聚之中有一生補處,有自在化菩薩,種種示現莫不皆攝之還相回向之中,此是安養自然德化,諸佛之所以歎也,爲顯此義,故重彰國德。文初先明二十二願成,以顯超出常倫正定聚。《漢譯》偈後直明聖衆德,無二十二願成文,然多是自在化德耳。
「彼國菩薩」者,簡余佛國也。「皆當究竟一生補處」者,「皆」字顯佛願意非修習功德而後得至補處。何故佛願約補處位階誓者?此是因位究竟,自佛而降一等故,就此彰大悲利他始也。雖佛願如是,其菩薩有自本願,欲在于下位修習者,是所不製,故曰「除其本願」。假使其在于下位,亦一一位能超出常倫,故不同于諸佛刹中,此亦佛願力之所令然也。委如別處,此中所明一生補處爲要,其所除菩薩在次下明之,故今科雲「明究竟補處」也。
「以弘誓功德」等者,願文法譬並舉,今專約法,諸經所雲「大誓莊嚴」是也。此所除菩薩中具含悲智二種,如下引《大論》,故其度脫衆生亦兼淨穢,故雲「普欲」,思之。
次明自在化(《會》二明其光明,《記》二光明殊妙)
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衆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
此中「阿難」者爲別前文,改端命之。
彼佛國中諸聲聞、菩薩不同者,明自在化相故,自在化者,願文雲「本願自在所化」,其菩薩有種種本願,或聲聞身,或菩薩身等,種種示現自在,故名「自在化」,即是遊戲神通菩薩也。
《大論》叁十八雲:「遊戲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衆生,雨七寶,所至世界一乘清淨無量壽無量阿僧祗劫。問曰:菩薩法應度衆生,何以故但至清淨無量壽世界中?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爲衆生,二多集諸佛功德。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好多爲衆生者至無佛法衆處贊歎叁寶之音。」(文)
據此《論》判,次經文雲「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等者,智門遊戲之菩薩,周諸佛刹土,普修供養,還到本國,聞法悟入,天親所雲「未證淨心與淨心上地菩薩畢竟即得平等法身」者是也;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更惡趣,乃至于其國無染著心,于諸衆生得大慈悲等」者,悲門普入之菩薩,普遊穢界,弘贊悲願一乘,天親所雲「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示佛法如佛」者是也。凡《論》偈四種正修行中,初叁爲智門遊戲,後一爲悲門普入,自下經文尤符同矣,思而可解。
又複自下文與序分阿難歎德能照應,其義如上粗辨,此之悲智二門菩薩並是自在化菩薩也。前究竟補處與此自在化俱是從果向因而諸佛國土所無,故總科雲「其衆奇妙」也。
《唐譯》雲:「諸聲聞衆皆有身光,能照一尋,菩薩光照極百千尋,除二菩薩光明常照叁千大千世界。」(文)
《漢》、《吳》兩本雲:「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其頂中光明皆悉自有,光明所照大小乃至其諸菩薩頂中光明各照千億萬裏,諸阿羅漢頂中光明各照七丈。」(文)
《宋譯》雲:「彼佛刹中一切菩薩及諸聲聞,身相端嚴,圓光熾盛,周回照曜百千由旬。」(文)
《大論》四十二雲:「如阿彌陀佛世界中,諸菩薩身出常光,照十萬由旬。」(文)
望西引上經論不同雲:「觀音、勢至亦諸說不同,或說圓光,或說身光,或明光體,或明外照,或約光光,或約現起,或隨機緣遠近不定,諸經中各說其一,實無相違。」
言「一尋」者,義寂雲:「隨彼身量,面各一尋。」(已上)
「百由旬」者,淨影雲:「其一由旬有四十裏,照百由旬合四千裏。」(《贊彌陀偈》同之)
一尋者,或八尺爲尋,(《淮南》(《應音》引)、《纂要》(《苑音》引)、《爾雅》、《字彙》)或六尺爲尋。(《廣韻》)
《論注》上曰:「裏舍間人不簡縱橫長短,鹹謂橫舒兩手臂爲尋。」《應音》十八(十八)同之
《思義》雲:「一尋及百由旬共約初生。」(文)
《會疏》雲:「是則暫品節其數量,令知優劣也,實鹹同一類,無有好醜故。」(文)
《要解》雲:「聲聞、菩薩等身光有異順他方故,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文)此二解歸一義亦無妨。
《渧記》雲:「今此光明殊妙段說化土聖衆外用德而已,若約真土,既說形無異狀,甯有光明優劣耶!」(文)《義記》亦同之,詳曰:還相回向願爲通化土耶?化土聖衆德用者難思。今謂:鹹同一類處示現如是不同者,是自在化之相而已。
梵響雲:「且示差異耳,實依時處以可種種。」(文)攝化無究,豈一准耶!
後別明大士
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雲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二菩薩于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
《唐譯》雲:「除二菩薩光明常照叁千大千世界,阿難白佛言:世尊!彼二菩薩名爲何等?佛告阿難:汝今谛聽,彼二菩薩一名觀自在,二名大勢至。阿難!此二菩薩從娑婆世界舍壽量已往生彼國。」(文)
《漢本》(二之廿五)雲:「其諸菩薩中有最尊兩菩薩,常在無量清淨佛左右坐邊座侍政論,無量清淨佛常與是兩菩薩共對坐,議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乃至其一菩薩名廅樓亘,其一菩薩名摩诃那,光明智慧最第一,其兩菩薩頂中光明各焰照他方千須彌山佛國常大明。乃至佛言:其世間人民善男女人,若有一急恐怖遭縣官事者,但自歸命是廅樓亘菩薩,(《吳本》言二菩薩)無所不得解脫者也。」(文)《吳本》…
《大無量壽經甄解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