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五▪P3

  ..续本文上一页辨世间行,即地前所行也。『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下,明出世行,即地上所行也。初中有三:一闻法发心,二出家修道,三诸佛礼赞。」

  憬兴:「第二申胜行有二:初略说胜行,后『佛告阿难』下广说胜行云云。」此破净影世间行、出世行不用,还以略说、广说代之耳,文处无异。

  望西依净影,今不从之。

  依嘉祥意,初中「有国王」者,法藏菩萨在家位也。余译不出王名,但《汉译》曰:「世饶王闻经修道,欢喜开解,便弃国位,行作比丘。」义寂云:「准彼经文,(《汉本》)世饶王者,亦为法藏在俗时名。」(望西引)若尔者,与所值佛名同,故《会疏》云:「私按:彼经佛名亦号世饶王佛,未审世饶王所值佛,故为世饶王佛欤。」

  有云:「峻公偶失照顾,若尔者,从王名而立佛名乎?若然,所值佛正名知是何?不立所值佛名,何尚其传法也?况五十三佛竟说『世自在王如来』,岂此佛独从所化一人之名立佛名乎!」

  今云:师资同名之例,《楞严》第六说观音师观音等,或如释迦师释迦,其例甚多矣。(已上《渧记》所引,义凭)

  有云:「《觉经》是译有误。」(望西引)《梵响》从此云:「今本出《觉经》后,义长必用,误取佛名为王名也。」

  今按:《吴译》云「乃尔时世有大国王,王闻佛经道」等,饶者大也,恐《梵本》有「世有大王」之文乎。《汉译》之云「世饶王」,是世有大饶之王义,故《吴》翻云「世有大国王」,是非王名也,今本亦云「有国王」,亦是有国大王之义,是非王名,故余译不出之而已。

  《会疏》四(廿八):「玄一云:俗名『龙珍王』云云。」此释未见典据。

  然黑谷《大经释》云:「时有国王,离垢净王欤?无净念王欤?所诠一体异名也。」(已上)

  望西会云:「不分今昔,同是弥陀因位名,故云一体欤。是犹预释,不可定量。」(文)

  「闻佛所说,心怀悦豫」者,闻法开解,欢喜之相也。

  「寻发」等,发心也。寻者,《苑音》一(十三)云:「杜注《左传》云:寻,续也,又随即义也。」

  梵「阿耨多罗(无上)三藐(名正)三(遍义)菩提(名道)」,此云「无上正真道」,真知无知无所遍,故「遍」言为「真」。(《论注》下三十四云云)佛所得道名「无上正真道」,求菩提之心名「意」,即是菩提心也。

  法藏菩萨何位发菩提心耶?异解纷纭:

  净影云:「今『寻发无上心』,是地前世间行,下『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是地上出世间行。」(义寂云:「初发心是信发心,十信十解也;后佛所发二种发心,五劫思惟以前发解行发心,十行十回向也;五劫思惟已后发证发心,初地已上也。」玄一云:「《瑜伽》等云皆二种发心,一世俗发心,谓地前发心;二得法性发心,谓地上发心也。」次引净影明地前、地上发心。)

  义寂、玄一大同之,许二重发心。

  憬兴破净影云:「此恐不然,地上菩萨念念常修利诸群生净佛国土,不应五劫专修,受净土行故。今即还有二,初略说,后广说,但是一发心,而判为十向满位发心也。」

  望西据净影为二重发心。

  今谓:前他说,后自说,又后重述前发心,说有前后,发心无有二,唯是一发心也。虽前后一发心,而不同憬兴也。

  嘉祥不判地位,而见法藏德为高行。按《观经祥疏》(六右)有三师,南师云地前发心,北地师为八地发心,第三师约本迹二门释云云。其指北地师者,恐指罗什、鸾师等,是祥师之所承也。鸾师《注》曰:「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璎珞经》六种性第四,即十地也。)于是性中,发四十八愿。」(性功德文)又《注》下(十八)云:「安乐净土是无生忍菩萨净业所起。」(妙色功德)此当八地无生,是本祖述龙树也。

  《大论》三处以法藏菩萨为例,第十、第三十八、第五十。第十云:「问云:更有十方诸清净世界如安乐世界,何故普华为喻?答云:阿弥陀佛世界不如华积世界,何以故?法积比丘佛虽将至十方观清净世界,功德力薄,不能得见上妙清净世界,以是故世界不如。」(约有缘,无无缘)此约三乘,故非今所依也。后三十八及第五十文,或例初地,或例八地,正今所据。

  然《文轨旁通》云:「《论》乃三乘共菩萨,故权实杂说,位中知见不可一准。然则不可专依《大论》定此经法藏因位,多违妨故。」(权愿取相等妨)今何云依后二文耶?今解云:三十八(廿六)释往生品文云:「有菩萨初发心时得菩提,便转*轮,有菩萨初发意时与般若相应,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净佛世界。」论释次从一佛国云:「如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示清净国,令选择净妙之土,以自庄严其国。」(文)此文其前云「一乘清净无量世界故」,乃约一乘明菩萨位,台家所谓夸节义也。故二段文非是三乘共初地,别初地,圆初住,《华严》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也。故《论》引例法藏选择净土而已。

  又第五十文〈发趣品〉说住八地,具足五法,第三云:「云何菩萨观诸佛界,自住其界,见无量诸佛,亦无佛界想?」《论》释云:「观诸佛国者,有菩萨以神通力飞行十方,观诸清净世界取相,欲自庄严其国;(初自到取相)有菩萨佛将至十方,示清净世界,取净国相,自作愿行,如世自在王佛将法积比丘至十方,示清净世界;(次他引至取相)或有菩萨自住本国,用天眼见十方清净世界,初取净相,后得不著心,故还舍。」(后以天眼见,不著心)今八地发心依此文。然虽此文说十地,似但共杂说。今按:其明共十地者,正在于《论》七十五,(二右已下)其四十九已下明但菩萨地修业故,初标二位(但、共)而简别,而不具列共位名者,推之下七十五故,次正明但位中,其列十地名者,正明但菩萨位修业故,其地相指《十地论》,明知四十九至第五十明但菩萨修业,若不尔者,何指《十地论》乎?《十住论》岂三乘共十地耶?故《四念处》三(二右)南岳释《大品》明位属别、圆二教位。故知四十九、第五十所说十地正约但菩萨位,岂有权愿妨乎?

  今详引《论》文证明,《论》四十九(初)「经说发趣大乘十地修治业」,《论》(六左)云:「问:此中是何等十地?答曰: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谓乾慧地,乃至佛地。(推下五十五,非正明故)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相地、法云地、(正明故具列名)此地相如《十地论》中广说。」(地相推《十地论》,岂三乘共位乎?)乃至广说十地治业。至第五十(十四)释《经》十地,「当知如佛云,菩萨坐如是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地」等,明知欢喜等十地非共位也必矣。

  问:若尔,《经》明第十地如佛竟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婆罗蜜,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过乾慧地乃至菩萨地,过是九地,住于佛地,是为菩萨十地。」(文)《论》五十(十五)释云:「更说第十地相,佛地即第十地。」此文似约共位,云何?答云:经中说但菩萨治业竟,更明超过共十地,故《论》云「复次佛此中更说第十地相」等,(「第」字著眼)彼共位佛地,即但位第十地,故《论》云「佛地即第十地」,可知。

  上来明鸾师依龙树,法藏位为无生忍位,理实从一如法界无形示名,是以龙树所判分齐不定,可准常例而测度耶!

  《一多证文》曰:「从一如法海(一实真如妙理,圆满大法,即久远所证一如)显形示名,名法藏菩萨,发无碍誓为因,成阿弥陀佛,曰报身如来等。」於于此乎知,从久远一如现因示果,是果后方便示现法藏因,岂以十地阶次拟议法藏地位哉!诸师所言恐未尽理矣,其龙树为初地,或为八地,鸾师为圣种性,亦是从果现因,大与诸师别也。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者,次舍世出家,祥云:「次句明舍重位出家志。」(文)国是王者之大宝,王是世间之重位,今舍弃此宝位者,显捐世间一切诸欲,求出世大宝也。

  「沙门」者,出家都名,沙门旧云「桑门」,(《应音》)正云「沙迦懑囊」,此云「止息」,谓止息一切诸不善法。又曰「劬劳」,谓修一切劬劳苦行故。又云「止息」者,谓袈裟荫力止息一切不安稳故。(《苑音》二之二右)

  「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者,后德名略叹。

  祥云:「『号曰法藏』者明其德名,『高才勇哲』下略叹其德。」此释太好。今科依之。

  「法藏」者,《汉》云「昙摩迦留」,又云「法宝藏」,《吴》云「昙摩迦」,唐云「法处」,宋云「作法」,《大论》(十及五十)云「法积」。祥云:「在能蕰蓄佛法,故曰『法藏』。」玄一云:「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文)

  《探玄》三(三十)云:藏有四义,一含摄,二蕴积,三出生,四无尽。准解,「处」是出生之义,「积」是蕴积之义,与「藏」同,一切佛法悉蕴蓄不失故。(嘉祥)法之藏,依主释;又以佛法藏为所开,故名「法藏」,有财尺。(《涔记》)又「法」是所藏果,「藏」是能藏因,因能藏果,故法之藏,依主释。(师说)又可,以一切功德法为所藏,故名「法藏」,亦有财释也。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者,《影疏》云:「高才等辨(兴云为人)其性行,(性得德行)才谓才巧,才德过人,故曰『高才』;志强名『勇』,心明称『哲』,此德孤出,名『世超异』。」(兴同)

  嘉祥云:「『高才勇哲』下略叹其德,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胜胜他,故(自胜烦恼怨叹,胜于他魔群)称为『勇』,坏邪见之(恐「心」字乎)明,所以言『哲』。」(文)

  二义中祥释为优,净影为世间行,故云「性行」。今则不然,此二句就出家叹菩萨高德,故云「略叹其德」为稳矣。

  《宋译》云:「而于法中,有一苾芻,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记第一,修行第一,精进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