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五▪P3

  ..續本文上一頁辨世間行,即地前所行也。『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下,明出世行,即地上所行也。初中有叁:一聞法發心,二出家修道,叁諸佛禮贊。」

  憬興:「第二申勝行有二:初略說勝行,後『佛告阿難』下廣說勝行雲雲。」此破淨影世間行、出世行不用,還以略說、廣說代之耳,文處無異。

  望西依淨影,今不從之。

  依嘉祥意,初中「有國王」者,法藏菩薩在家位也。余譯不出王名,但《漢譯》曰:「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國位,行作比丘。」義寂雲:「准彼經文,(《漢本》)世饒王者,亦爲法藏在俗時名。」(望西引)若爾者,與所值佛名同,故《會疏》雲:「私按:彼經佛名亦號世饒王佛,未審世饒王所值佛,故爲世饒王佛欤。」

  有雲:「峻公偶失照顧,若爾者,從王名而立佛名乎?若然,所值佛正名知是何?不立所值佛名,何尚其傳法也?況五十叁佛竟說『世自在王如來』,豈此佛獨從所化一人之名立佛名乎!」

  今雲:師資同名之例,《楞嚴》第六說觀音師觀音等,或如釋迦師釋迦,其例甚多矣。(已上《渧記》所引,義憑)

  有雲:「《覺經》是譯有誤。」(望西引)《梵響》從此雲:「今本出《覺經》後,義長必用,誤取佛名爲王名也。」

  今按:《吳譯》雲「乃爾時世有大國王,王聞佛經道」等,饒者大也,恐《梵本》有「世有大王」之文乎。《漢譯》之雲「世饒王」,是世有大饒之王義,故《吳》翻雲「世有大國王」,是非王名也,今本亦雲「有國王」,亦是有國大王之義,是非王名,故余譯不出之而已。

  《會疏》四(廿八):「玄一雲:俗名『龍珍王』雲雲。」此釋未見典據。

  然黑谷《大經釋》雲:「時有國王,離垢淨王欤?無淨念王欤?所诠一體異名也。」(已上)

  望西會雲:「不分今昔,同是彌陀因位名,故雲一體欤。是猶預釋,不可定量。」(文)

  「聞佛所說,心懷悅豫」者,聞法開解,歡喜之相也。

  「尋發」等,發心也。尋者,《苑音》一(十叁)雲:「杜注《左傳》雲:尋,續也,又隨即義也。」

  梵「阿耨多羅(無上)叁藐(名正)叁(遍義)菩提(名道)」,此雲「無上正真道」,真知無知無所遍,故「遍」言爲「真」。(《論注》下叁十四雲雲)佛所得道名「無上正真道」,求菩提之心名「意」,即是菩提心也。

  法藏菩薩何位發菩提心耶?異解紛纭:

  淨影雲:「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義寂雲:「初發心是信發心,十信十解也;後佛所發二種發心,五劫思惟以前發解行發心,十行十回向也;五劫思惟已後發證發心,初地已上也。」玄一雲:「《瑜伽》等雲皆二種發心,一世俗發心,謂地前發心;二得法性發心,謂地上發心也。」次引淨影明地前、地上發心。)

  義寂、玄一大同之,許二重發心。

  憬興破淨影雲:「此恐不然,地上菩薩念念常修利諸群生淨佛國土,不應五劫專修,受淨土行故。今即還有二,初略說,後廣說,但是一發心,而判爲十向滿位發心也。」

  望西據淨影爲二重發心。

  今謂:前他說,後自說,又後重述前發心,說有前後,發心無有二,唯是一發心也。雖前後一發心,而不同憬興也。

  嘉祥不判地位,而見法藏德爲高行。按《觀經祥疏》(六右)有叁師,南師雲地前發心,北地師爲八地發心,第叁師約本迹二門釋雲雲。其指北地師者,恐指羅什、鸾師等,是祥師之所承也。鸾師《注》曰:「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璎珞經》六種性第四,即十地也。)于是性中,發四十八願。」(性功德文)又《注》下(十八)雲:「安樂淨土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妙色功德)此當八地無生,是本祖述龍樹也。

  《大論》叁處以法藏菩薩爲例,第十、第叁十八、第五十。第十雲:「問雲:更有十方諸清淨世界如安樂世界,何故普華爲喻?答雲:阿彌陀佛世界不如華積世界,何以故?法積比丘佛雖將至十方觀清淨世界,功德力薄,不能得見上妙清淨世界,以是故世界不如。」(約有緣,無無緣)此約叁乘,故非今所依也。後叁十八及第五十文,或例初地,或例八地,正今所據。

  然《文軌旁通》雲:「《論》乃叁乘共菩薩,故權實雜說,位中知見不可一准。然則不可專依《大論》定此經法藏因位,多違妨故。」(權願取相等妨)今何雲依後二文耶?今解雲:叁十八(廿六)釋往生品文雲:「有菩薩初發心時得菩提,便轉*輪,有菩薩初發意時與般若相應,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淨佛世界。」論釋次從一佛國雲:「如阿彌陀佛先世時作法藏比丘,佛將導遍至十方,示清淨國,令選擇淨妙之土,以自莊嚴其國。」(文)此文其前雲「一乘清淨無量世界故」,乃約一乘明菩薩位,臺家所謂誇節義也。故二段文非是叁乘共初地,別初地,圓初住,《華嚴》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也。故《論》引例法藏選擇淨土而已。

  又第五十文〈發趣品〉說住八地,具足五法,第叁雲:「雲何菩薩觀諸佛界,自住其界,見無量諸佛,亦無佛界想?」《論》釋雲:「觀諸佛國者,有菩薩以神通力飛行十方,觀諸清淨世界取相,欲自莊嚴其國;(初自到取相)有菩薩佛將至十方,示清淨世界,取淨國相,自作願行,如世自在王佛將法積比丘至十方,示清淨世界;(次他引至取相)或有菩薩自住本國,用天眼見十方清淨世界,初取淨相,後得不著心,故還舍。」(後以天眼見,不著心)今八地發心依此文。然雖此文說十地,似但共雜說。今按:其明共十地者,正在于《論》七十五,(二右已下)其四十九已下明但菩薩地修業故,初標二位(但、共)而簡別,而不具列共位名者,推之下七十五故,次正明但位中,其列十地名者,正明但菩薩位修業故,其地相指《十地論》,明知四十九至第五十明但菩薩修業,若不爾者,何指《十地論》乎?《十住論》豈叁乘共十地耶?故《四念處》叁(二右)南嶽釋《大品》明位屬別、圓二教位。故知四十九、第五十所說十地正約但菩薩位,豈有權願妨乎?

  今詳引《論》文證明,《論》四十九(初)「經說發趣大乘十地修治業」,《論》(六左)雲:「問:此中是何等十地?答曰:地有二種,一者但菩薩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推下五十五,非正明故)但菩薩地者,歡喜地、離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難勝地、現在地、深入地、不動地、善相地、法雲地、(正明故具列名)此地相如《十地論》中廣說。」(地相推《十地論》,豈叁乘共位乎?)乃至廣說十地治業。至第五十(十四)釋《經》十地,「當知如佛雲,菩薩坐如是樹下,入第十地,名爲法雲地」等,明知歡喜等十地非共位也必矣。

  問:若爾,《經》明第十地如佛竟雲:「須菩提,菩薩摩诃薩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婆羅蜜,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過乾慧地乃至菩薩地,過是九地,住于佛地,是爲菩薩十地。」(文)《論》五十(十五)釋雲:「更說第十地相,佛地即第十地。」此文似約共位,雲何?答雲:經中說但菩薩治業竟,更明超過共十地,故《論》雲「複次佛此中更說第十地相」等,(「第」字著眼)彼共位佛地,即但位第十地,故《論》雲「佛地即第十地」,可知。

  上來明鸾師依龍樹,法藏位爲無生忍位,理實從一如法界無形示名,是以龍樹所判分齊不定,可准常例而測度耶!

  《一多證文》曰:「從一如法海(一實真如妙理,圓滿大法,即久遠所證一如)顯形示名,名法藏菩薩,發無礙誓爲因,成阿彌陀佛,曰報身如來等。」於于此乎知,從久遠一如現因示果,是果後方便示現法藏因,豈以十地階次擬議法藏地位哉!諸師所言恐未盡理矣,其龍樹爲初地,或爲八地,鸾師爲聖種性,亦是從果現因,大與諸師別也。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者,次舍世出家,祥雲:「次句明舍重位出家志。」(文)國是王者之大寶,王是世間之重位,今舍棄此寶位者,顯捐世間一切諸欲,求出世大寶也。

  「沙門」者,出家都名,沙門舊雲「桑門」,(《應音》)正雲「沙迦懑囊」,此雲「止息」,謂止息一切諸不善法。又曰「劬勞」,謂修一切劬勞苦行故。又雲「止息」者,謂袈裟蔭力止息一切不安穩故。(《苑音》二之二右)

  「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者,後德名略歎。

  祥雲:「『號曰法藏』者明其德名,『高才勇哲』下略歎其德。」此釋太好。今科依之。

  「法藏」者,《漢》雲「昙摩迦留」,又雲「法寶藏」,《吳》雲「昙摩迦」,唐雲「法處」,宋雲「作法」,《大論》(十及五十)雲「法積」。祥雲:「在能蕰蓄佛法,故曰『法藏』。」玄一雲:「所聞法教護持不失,故名『法藏』。」(文)

  《探玄》叁(叁十)雲:藏有四義,一含攝,二蘊積,叁出生,四無盡。准解,「處」是出生之義,「積」是蘊積之義,與「藏」同,一切佛法悉蘊蓄不失故。(嘉祥)法之藏,依主釋;又以佛法藏爲所開,故名「法藏」,有財尺。(《涔記》)又「法」是所藏果,「藏」是能藏因,因能藏果,故法之藏,依主釋。(師說)又可,以一切功德法爲所藏,故名「法藏」,亦有財釋也。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者,《影疏》雲:「高才等辨(興雲爲人)其性行,(性得德行)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志強名『勇』,心明稱『哲』,此德孤出,名『世超異』。」(興同)

  嘉祥雲:「『高才勇哲』下略歎其德,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勝勝他,故(自勝煩惱怨歎,勝于他魔群)稱爲『勇』,壞邪見之(恐「心」字乎)明,所以言『哲』。」(文)

  二義中祥釋爲優,淨影爲世間行,故雲「性行」。今則不然,此二句就出家歎菩薩高德,故雲「略歎其德」爲穩矣。

  《宋譯》雲:「而于法中,有一苾芻,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記第一,修行第一,精進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