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中的「多闻」概念(冉云华)▪P4

  ..续本文上一页36c。

  43 页

  常欲求多闻 诸佛所称叹 能得定实义 是故如大海 

  能於一字中 及於一句义 於千万亿偈 说之而不尽 (注 49)

  这些话不但表示出多闻在此经中的地位;并且还说明多闻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於诸法得决定义」指的是佛法哲理;「善了章句」指的是文献知识。经文对後一点有进一步的澄清,指出多闻宝藏就是「所谓十二部经修多罗、只夜、受记经、伽陀、忧陀那、尼陀那、如是诸经、本生经、方广经、未曾有经、阿波陀那、论议经。」(注 50)

  至於多闻的利益,高齐时译的《月灯三昧经卷六》中,有菩萨多闻的十种利益,讲得更为完备:「一者知烦恼资助。二者知清净助。三者远离疑惑。四者作正直见。五者远离非道。六者安住正路。七者闻甘露门。八者近佛菩提。九者与一切众生而作光明。十者不畏恶道。」(注 51) 在这十种利益中,不是讨论多闻的涵义,也不是提出多闻的方法,而是著重於因多闻而产生的後果。

  大乘论书中,讨论多闻的地方并不太多,基本态度有三种。一种是不提不理,可以由《中观部》的论书中代表。(注 52) 一种是提到与多闻有关的名相,如「多闻证」、「多闻果」等,并且对之持有肯定的态度,如《瑜伽师地论》(注 53)。第三种是将多闻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加以重视,认为缺一不可。这种立场对後来的中国佛教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原典则出於《大智度论》中的一段偈文。原偈如下:

  有慧无多闻 是不知实相 譬如大 中 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

  亦不知实相 譬如大明中 有灯而无目 多闻利智慧 是所说应受

  无慧亦无明 是名人身牛 (注 54)

  文中清楚说明,在认识「实相」的过程中,智慧与多闻是同等重要。用现代语言来讲,慧指的智慧,就是哲理深度;多闻指的是学术智识。只有思想方面的智慧,而无学术知识,就像置身於黑暗之中,虽有主观上的哲理智慧,但无法为自己的智慧定───────────────(注 49) 同上。(注 50) 同上,页436a。(注 51)《大》,第十五册,页585b。(注 52) 参阅《大藏经索引》,第十三册(台北: 新文丰,复印版),

  页238c。(注 53)《大》,第三十册,页709a。(注 54)《大》,第二十五册,页101b。

  44 页

  位。犹如有眼,却无法看清楚身在何处。眼目是指主观上的经验;多闻指的是学术知识。缺乏任何之一就无法知道实相,实相就是超越的真实及其在现象世界中的特点。两者全无,只不过是徒具人身的笨牛而已。

  佛教到了中国,多闻已经不太为人所讨论。也许因为多闻与智慧相关,而中国佛教又重於实践,轻於繁琐的印度名相,所以多闻就不太为人所注意。虽然如此,有些高僧义学,仍然遵守印度佛教中的原有看法─慧与多闻的并重。例如五代僧人延寿,在《宗镜录》中,对前引《大智度论》的偈语,作了如此的诠解:

  有慧无多闻者、况如大暗中有目而无所见。虽有智眼而不能遍知

  万法法界缘起、诸识薰习等、如处大暗之中、一无所见。是以实

  相遍一切法、一切法即实相……。 (注 55)

  值得指出的是延寿虽然引用《大智度论》的偈语,但在诠释多闻的内容时,已非《大智度论》中原有的面目。例如「法界缘起」是佛教的中心思想,「诸识薰习」是唯识佛教哲学,一切法即实相又是天台及华严的说法。所有这些大多是中国隋唐时代佛教思想的主流,除了「缘起」学说以外,其余均晚於《大智度论》的编纂日期。

  延寿对「多闻无智慧」的过失,诠释为「虽有多闻、记持名相、而无自证真智、圆解不发唯堕无明;大信不成、空成邪见。」(注 56) 一语说:「虽闻如来宝藏、一生传唱、听受无疲、己眼不开但数他宝、智眼不发、焉辩教宗。」 (注 57)

  当有人问及「多闻广读、习学记持、徇义穷文、何当见性」这一困难时,延寿再次指出,问题不在於多闻,而在於是为多闻而多闻,还是为入道而多闻?换句话说,如果视多闻为目标,那麽无法见道。与之相反,如果以修道为目标,而以多闻为手段,那麽多闻是必要而重要的方法。延寿是这样解释的:

  若随语生见、齐文作解、执诠忘旨, 逐教迷心、指月不分、即

  难见性。 若因言悟道、藉教明宗、谛入圆诠、深探佛意,即多

  闻而成宝藏、积学以为智海。 从凡入圣、皆玄学之力。居危获

  安、尽资妙智之功。 言为入道之阶梯,教是辩正之绳墨。(注 58)───────────────(注 55)《大》,第四十八册,页667c。(注 56) 同上,页668a。(注 57) 同上。(注 58) 同上,页974b--c。

  45 页

  延寿虽是禅宗的一位高僧,但其思想受华严思想的影响甚大,(注 59)对宗教的态度是主张「禅教一致」、「禅净双修」,因之对宗教生活与学术研究,抱有兼收并容的态度。但是禅宗里面的激进人士,则对多闻、持有完全否定的看法。例如《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里面,有一段话说:

  设有三个两个, 狂学多闻、记持话路,到处觅相似语句、印可

  老宿、 轻忽上流、作薄福业、他日阎罗王钉钉之时、莫道无人

  向汝道。 若是初心後学、直须摆动精神、莫空记说、多虚不如

  少实。( 注 60)

  这一段批评多闻的话,是针对两种人说的:一种是「狂学多闻」、目无尊长、轻视上流,他们可能见阎罗王、下地狱。另一种是「初心後学」,他们「莫空记说、多虚不如少实」。文中虽然指的是「觅相寻句」的人,但因对多闻只持有反对立场,不见肯定字句,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反智的坚决态度。文中「狂学」两字,使人想起智 所批评的「狂慧」与「痴禅」。智 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

  不学智慧、名之曰愚; 偏学知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

  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 注 61)

  文中的慧是「学」而得之,应指因多闻而得的智慧,但是所持的态度,远不像云门那样完全否定多闻。对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口号的禅者而言,连经典都不需要,学术性质的多闻,自然是「空记说」了。云门禅师诅咒「狂学多闻」,他日要受「阎罗王钉钉」之苦,恰与早期佛教的立场相反─本文前面曾引《中阿含 教化病经》佛言:「愚痴凡夫,因不多闻,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注 62)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早期的佛教文献考察,佛教对宗教学术知识,就非常重视。这一种坚定的态度,及对知识的尊重,无论从巴利经典还是汉译《阿含》文学,都可以清楚的看出。虽然早期佛教文献,曾将以「多闻」为名相的学术知识,编入不同的组合如「七法」、「九梵行」等,但是并没有在任何地方中,否定───────────────(注 59) 参阅冉著《宗密》(台北: 东大,1988),页224--227。(注 60)《大》,第四十七册,页548c。(注 61)《大》,第四十六册,页462b。(注 62) 见本文注15。

  46 页

  学术知识对宗教解脱的重要性。恰好相反,如果有人「不多闻」的话,就会「身坏命终、趣至恶处,生地狱中。」

  律藏文献仍然重视多闻,但是有关多闻的记载,出现了两种新的情况:一多闻有了分工─「多闻阿毗昙」、「多闻毗尼」的出现;二多闻对戒律、戒行的重要性。

  《阿毗昙》文献对多闻也持有类似的态度。《阿毗昙》的主题,是讨论法数及解脱智慧,因此就要牵涉到智慧与知识的关系。文献认为仅有智慧而无多闻、实像处於无灯的暗室,有目而无所睹,因之不别善恶义。而多闻不像智慧一般,只是通过主观上的努力就能获致;而是要「从他闻法」。

  多闻在大乘佛教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经典继续肯定学术对修道的贡献,认为多闻能生智慧。但是有些经典则对因多闻可能引起的弊病,向修道者提出警告,有的将「多闻慢」列入五种慢法之中。《华严经》更有十种譬喻,批判多闻而无宗教实践所产生的恶果。另一方面,《月灯三昧经》又载有菩萨多闻的十种利益,发展了早期佛教重视知识的传统。大乘论典因其理论不同,对多闻的讨论不多,有的甚至完全不提。其中持平之见,可以从《大智度论》一段偈文中看出,认为只有智慧而无多闻,无法认识实相,徒具多闻而无智慧,也无法认识实相。

  佛教传入中国以後,各家对学术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评估也有很大的差别。有的持著平允的态度,主张智慧与多闻的平衡;有的则对多闻的「狂学」,予以评击,认为这样的学者死後会要面对阎罗王。

  如果我们将上述的这些看法,加以分析,大家就不难发现佛教对多闻的看法与评估,虽然是赞誉者多,评弹者有,但是却有一点立场相同,即多闻与智慧必须统一。批评多闻的说法,并非反对多闻本身,而是专对只知不行的「狂学」。但是由於禅宗後来在中国佛教历史中,占主导地位;而且禅宗又以「不立文字」为号召,传统佛教的多闻,也在中国式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禅宗的影响以外,还有中国佛教自宋代以来,日见衰落,僧人的文化水平,普遍下降,禅宗的口号正好成为反智僧徒的根据。因果连环,学术在中国除了极少数的义学以外,几乎成了绝学。而多闻有过失,妨碍修行的说法,虽有其正当的宗教理由,但也难免被反智或无知的人,借作为挡箭牌,以便他们安然偷懒,从而造成佛教的盲点。

  到了科学技术时代,人类由行而知之的时代,进入先知而後才能行的世界,「知识就是力量」已经成为现代人士所接受、所欢迎的观念。只凭一个人的主观经验,而不从他多闻,无法把自己的经验,在佛教传统中定位、解说、传授,想要在现代人群中去弘法,绝对无法达到广大的影响。对一个专心修道的人而说,为学可以使自己的修为与成就,得到客观的比照与定位,才能将真知与妄识,清楚的分别出来;才能自了本心。对一个大乘佛教人士而言,如果没有广博的经典知识─多闻阿含、戒律、

  47 页

  阿毗昙、大乘经论,乃至东亚佛教经典著作,又怎麽样能够分析学徒们的业力影响及宗教需要,而又如何去对症下药,帮助众生呢?自然,仅仅多闻而不能以所学到的知识,清净自身的行为,帮助他人的善行,也是不正确的。从印度佛教到中国的释门高贤,历来都是主张知行统一。

  

《佛教中的「多闻」概念(冉云华)》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