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病能使人看 未曾有忘七者精进灭不善法增长善法
九弟子有难能使人送 八者常自专念无有他想
十满十岁是名十事 九者智慧成就…
十者乐於闻居专念思惟 (注 27)
《摩诃僧只律卷第十五》,还有一组「成就十二事」,由「一持戒清净」到「若过二十──────────(注 24) 《大》,第23册,页1031b。(注 25) 《大》,第22册,页442a。(注 26) 同上,页457c。(注 26) 同上,第24册,页457c。《十上经》,《大》,第一册,页57a。
39 页
腊」十二为止,其中第二是多闻阿毗昙,第三是多闻毗尼。因为後面的第五是学戒,第六是学慧,可见前面的多闻阿毗昙及多闻毗尼,指的不是戒行与智慧,而是学问方面的记诵与传授。
在汉文翻译的阿毗昙文献中,「多闻」仍然受到重视,(注 28) 因为其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如玄奘法师所译的《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卷一》,以及旧译(北凉浮陀跋摩与道泰等合译)《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一》,都将多闻之利益,列为五点。虽然旧译本只有六十卷,不如玄奘所译的完备,但是唐译有关多闻的部份,几乎全部采用旧译而稍作润饰。在两译内容相同的情形下,暂以早期译本为主,观察此论对多闻的利益,作何分析、作何评论:
譬如 室中 虽有种种物 若无灯明照 有目不能见。
若人虽有智 不从他闻法 是人终不能 分别善恶义。
譬如有目人 因灯见众色 有智依多闻 能别善恶义。
多闻能知法 多闻能远恶 多闻离无义 多闻得涅槃。( 注 29)
这一段引文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有智之士,仍须多闻;否则就不能分别善恶义。这种已经得到智慧,仍然而且必须「从他闻法」的功夫,後来很少在佛典中受到重视。也许後来大乘佛教教理,用其他的名词代替了「多闻」一语。此事与目前讨论的主题没有直接关系,这里不必细加讨论;倒是下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第二:「有智依多闻、能妓别善恶义」。偈文中所说「善义」,当为下文紧接的「知法」与「涅槃」;「恶义」当指应舍去的「无义」与「恶」法。
偈语中特别指出「从他闻法」这一点,这是学问的来源之一。唐译本中引用《契经》的话,对此作了两层说明:首先指出「又如经说、有二因缘、能生正见、一外闻他法音、二内如理作意」。(注 30) 这里清楚的指出,正见的产生须由二途:外闻和内理。只有在从他人闻法,又能「内如理作意」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正见。其次,偈语又言:
又契经说,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亲近善友、二从他闻法、三如
理作意、四法随法行。 (注 31)───────────────(注 28) 同上,第22册,页346b。(注 29) 同上,第28册,页2b。(注 30) 同上,第27册,页2b。(注 31) 同上。
40 页
本文在前一段中曾谈到「多闻」与智慧的关系,指出得到智慧的人,仍然须要「依他多闻」。又说明只有通过外闻与内在的「如理作意」的双重努力,才能产生正见。《毗婆沙论》对这种区分,有进一步的诠译,那就是三慧的概念。所谓三慧指的是「闻慧、思慧、修慧」。(注 32)《毗婆沙论第三》对这三慧都有解释,其中有关「闻慧」的部份,是如此说:
复有善诵修多罗、 毗尼、阿毗昙、生厌恼心……
如见彼谛时、彼亦次第观别、欲界苦作异相别……乃至色无色界
行道, 当於尔时观谛,犹如观叠外物,作如是观时,是名闻慧
满足。 ( 注 33)
这一段话表示出「闻慧」实际上包涵经、律、论方面的知识,也包括遵照圣典中所传的道理,观察一切事物。《论》於第二十三卷,对此再作解释云:「从闻生者是闻慧……若受持读诵思惟观察十二部经,是闻慧。」 (注 34)
至於闻慧与其他二慧的关系,《论》中也有讨论:
依此闻慧、次生思慧、依此思慧、次生修慧。 如依金矿生金、
依金生金刚。 (注 35)
虽然《论》中的立场认为,在三慧的上面还有一层根基,名为「生得慧」,但是对三慧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无新的诠释。《论》对三慧的根源及关系,作如是说:
依生得慧生闻慧、依闻慧生思慧、依思慧生修慧。 如依种生芽
、依芽生茎叶等,彼亦如是。……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所说
有何义,是名闻慧。思慧者或时依名解义,或时不依名解义。
修慧者於一切时、不依名解义。 (注 36)
文中对部派佛教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还有更进一步的讨论。因为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不必作进一步的讨论。但是仍有一点,值得注意─即《论》将三慧配属於欲、───────────────(注 32) 同上,第28册,页24c。(注 33) 同上,页24c--25a。(注 34) 同上,页168a。(注 35) 同上。(注 36) 同上。
41 页
色二界之中,到了无色界时,就只有「修慧生得慧」了。(注 37)
《阿毗昙毗婆沙论》还记载著一段有趣的争论,那就是多闻在须陀洹四支中的地位。须陀洹是梵文Srotapanna的音译,义为「入流、预流」,即声闻佛教四果中的初果。论中表示在佛陀亲传的弟子中,对此一问题就有不同的理解。那段文字表示,先是佛陀弟子中以智慧称著的舍利弗,为须达长者将须陀洹四支,分别为十种。其後其他弟子,对此有不同的诠释:有的诠释包括多闻;有的则不包括。可见多闻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到佛陀亲传的弟子那一代中,已经有不同的评估。现在将有多闻的诸家列出,以见一般:
( 一 ) 尊者富那耶奢─信是亲近善知识多闻法、 正见是正思
惟、余是如法修行。
( 二 ) 尊者瞿沙─信戒是亲近善知识、多闻是闻法、 正见是
正思惟……。
( 三 ) 尊者和须蜜─信戒是亲近善知识、 多闻智慧是闻法…。
( 四 ) 阿毗昙者、作如是说─信戒施是亲近善知识、 多闻智
慧是闻法。( 注 38)
《论》的编纂者的立场是:信、戒是自体,无漏智是信与戒的根本。无漏善根所起者是正觉,依正觉而长养戒、闻、施、慧。(注 39)
印度佛教由部派,发展到大乘,曾产生了许多变化。以对传统的多闻概念来说,大乘经论中所持的态度,分歧更大。以空理为重点、六波罗蜜为修持,以无所得无所求为修道必持态度的《般若经》文献,对多闻的看法,只是偶而提及,多数不提。《华严经》系统的资料,有的指出仅是多闻正法,而不能於生活中加以实践,不能远离垢法,因之应当予以批评;但对多闻能生智慧之明一点,则予以肯定。尤其是《宝积经》、《大集经》及《经集部》的文献,谈到多闻的地方,就比较多,而对多闻在佛教中的地位,也接近《阿含经》的看法。现在选出若干章节,以观大乘佛典对多闻的看法。
一般学者认为,《般若经》是早期的大乘佛教经典,而《小品》的成立更早一些。根据康泽的调查,多闻一词在《般若八千诵》梵文本中,只出现过一次。(注 40) 南朝陈代译出的《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有一段话讨论多闻,当文殊菩萨问世尊:「多闻流出何───────────────(注 37) 同上,页40b。(注 38) 同上,页359c。(注 39) 同上。(注 40) 见 Ed. Conze 编 Materials for a dictionary of
Prajnaparamita Literature (东京复印本,1967年),页298。
42 页
法?佛言流出般若波罗蜜。」(注 41)在玄奘的译本中,只将对话中的「般若波罗蜜」五字,改译为「妙慧」。(注 42)《般若》系统的文献,一方面要求善男信女,若见「多闻解义、常起正念」的沙门,就应亲近依止;(注 43)另一方面,则警告菩萨「不应自恃恃戒多闻、禅定、智慧、而行布施。」更不能「寡闻破戒而行布施」。(注 44) 宋代惟净所译的《开觉自性般若波罗蜜经》,更将「多闻慢」,列为菩萨摩诃萨在诸色中的「五种慢法」之首。(注 45)
也许抨击只有多闻而不能力行最全面的文字,是《华严经》中的一段偈文:
佛子善谛听 所问如实义 非但集多闻 能入如来法
譬人水所漂 惧溺而渴死 不能如说行 多闻亦如是
譬人大惠施 种种诸肴膳 不食自饿死 多闻亦如是
譬如有良益 具知诸方药 自疾不能救 多闻亦如是
譬人如穷人 日夜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多闻亦如是 (注 46)
这段偈文还没有完─後面尚有五个譬喻:帝王子、聋子、瞎子、海上导航人及善为众人说法之士。其中最後一喻与多闻的关系更密切,值得抄出:
譬人处大众 善说胜妙事 内自无实德 多闻亦如是 ( 注 47)
这里应当注意,即经文中批评多闻的地方,并非指多闻本身,而是指「无实德」的只说不作之士。
称赞多闻之益的经文,自然也为数可观,现在选出两段,作为代表。第一段是《大宝集经卷七十七 多闻品》,其中在解释修集多闻宝藏时,一再提到此一行动,「能於诸法得决定义、於诸语言善了章句」。(注 48) 後来在偈文中,还对此点赞说:───────────────(注 41) 《大》,第八册,页717c。(注 42) 同上,第七册,页954a。(注 43) 同上,第八册,页712a。(注 44) 同上,页885a。(注 45) 同上,页858c。(注 46) 同上,第九册,页428c--429a。(注 47) 同上,页429a。(注 48) 同上,第十一册,页4…
《佛教中的「多闻」概念(冉云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