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中的「多聞」概念(冉雲華)▪P3

  ..續本文上一頁看病能使人看 未曾有忘七者精進滅不善法增長善法

  九弟子有難能使人送 八者常自專念無有他想

  十滿十歲是名十事 九者智慧成就…

  十者樂於聞居專念思惟 (注 27)

  《摩诃僧只律卷第十五》,還有一組「成就十二事」,由「一持戒清淨」到「若過二十──────────(注 24) 《大》,第23冊,頁1031b。(注 25) 《大》,第22冊,頁442a。(注 26) 同上,頁457c。(注 26) 同上,第24冊,頁457c。《十上經》,《大》,第一冊,頁57a。

  39 頁

  臘」十二爲止,其中第二是多聞阿毗昙,第叁是多聞毗尼。因爲後面的第五是學戒,第六是學慧,可見前面的多聞阿毗昙及多聞毗尼,指的不是戒行與智慧,而是學問方面的記誦與傳授。

  在漢文翻譯的阿毗昙文獻中,「多聞」仍然受到重視,(注 28) 因爲其在修行中所起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如玄奘法師所譯的《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一》,以及舊譯(北涼浮陀跋摩與道泰等合譯)《阿毗昙毗婆沙論卷一》,都將多聞之利益,列爲五點。雖然舊譯本只有六十卷,不如玄奘所譯的完備,但是唐譯有關多聞的部份,幾乎全部采用舊譯而稍作潤飾。在兩譯內容相同的情形下,暫以早期譯本爲主,觀察此論對多聞的利益,作何分析、作何評論:

  譬如 室中 雖有種種物 若無燈明照 有目不能見。

  若人雖有智 不從他聞法 是人終不能 分別善惡義。

  譬如有目人 因燈見衆色 有智依多聞 能別善惡義。

  多聞能知法 多聞能遠惡 多聞離無義 多聞得涅槃。( 注 29)

  這一段引文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是有智之士,仍須多聞;否則就不能分別善惡義。這種已經得到智慧,仍然而且必須「從他聞法」的功夫,後來很少在佛典中受到重視。也許後來大乘佛教教理,用其他的名詞代替了「多聞」一語。此事與目前討論的主題沒有直接關系,這裏不必細加討論;倒是下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第二:「有智依多聞、能妓別善惡義」。偈文中所說「善義」,當爲下文緊接的「知法」與「涅槃」;「惡義」當指應舍去的「無義」與「惡」法。

  偈語中特別指出「從他聞法」這一點,這是學問的來源之一。唐譯本中引用《契經》的話,對此作了兩層說明:首先指出「又如經說、有二因緣、能生正見、一外聞他法音、二內如理作意」。(注 30) 這裏清楚的指出,正見的産生須由二途:外聞和內理。只有在從他人聞法,又能「內如理作意」的基礎上,才能産生正見。其次,偈語又言:

  又契經說,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親近善友、二從他聞法、叁如

  理作意、四法隨法行。 (注 31)───────────────(注 28) 同上,第22冊,頁346b。(注 29) 同上,第28冊,頁2b。(注 30) 同上,第27冊,頁2b。(注 31) 同上。

  40 頁

  本文在前一段中曾談到「多聞」與智慧的關系,指出得到智慧的人,仍然須要「依他多聞」。又說明只有通過外聞與內在的「如理作意」的雙重努力,才能産生正見。《毗婆沙論》對這種區分,有進一步的诠譯,那就是叁慧的概念。所謂叁慧指的是「聞慧、思慧、修慧」。(注 32)《毗婆沙論第叁》對這叁慧都有解釋,其中有關「聞慧」的部份,是如此說:

  複有善誦修多羅、 毗尼、阿毗昙、生厭惱心……

  如見彼谛時、彼亦次第觀別、欲界苦作異相別……乃至色無色界

  行道, 當於爾時觀谛,猶如觀疊外物,作如是觀時,是名聞慧

  滿足。 ( 注 33)

  這一段話表示出「聞慧」實際上包涵經、律、論方面的知識,也包括遵照聖典中所傳的道理,觀察一切事物。《論》於第二十叁卷,對此再作解釋雲:「從聞生者是聞慧……若受持讀誦思惟觀察十二部經,是聞慧。」 (注 34)

  至於聞慧與其他二慧的關系,《論》中也有討論:

  依此聞慧、次生思慧、依此思慧、次生修慧。 如依金礦生金、

  依金生金剛。 (注 35)

  雖然《論》中的立場認爲,在叁慧的上面還有一層根基,名爲「生得慧」,但是對叁慧之間的因果關系,並無新的诠釋。《論》對叁慧的根源及關系,作如是說:

  依生得慧生聞慧、依聞慧生思慧、依思慧生修慧。 如依種生芽

  、依芽生莖葉等,彼亦如是。……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所說

  有何義,是名聞慧。思慧者或時依名解義,或時不依名解義。

  修慧者於一切時、不依名解義。 (注 36)

  文中對部派佛教在這一問題上的爭論,還有更進一步的討論。因爲與本文的主題關系不大,不必作進一步的討論。但是仍有一點,值得注意─即《論》將叁慧配屬於欲、───────────────(注 32) 同上,第28冊,頁24c。(注 33) 同上,頁24c--25a。(注 34) 同上,頁168a。(注 35) 同上。(注 36) 同上。

  41 頁

  色二界之中,到了無色界時,就只有「修慧生得慧」了。(注 37)

  《阿毗昙毗婆沙論》還記載著一段有趣的爭論,那就是多聞在須陀洹四支中的地位。須陀洹是梵文Srotapanna的音譯,義爲「入流、預流」,即聲聞佛教四果中的初果。論中表示在佛陀親傳的弟子中,對此一問題就有不同的理解。那段文字表示,先是佛陀弟子中以智慧稱著的舍利弗,爲須達長者將須陀洹四支,分別爲十種。其後其他弟子,對此有不同的诠釋:有的诠釋包括多聞;有的則不包括。可見多聞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到佛陀親傳的弟子那一代中,已經有不同的評估。現在將有多聞的諸家列出,以見一般:

  ( 一 ) 尊者富那耶奢─信是親近善知識多聞法、 正見是正思

  惟、余是如法修行。

  ( 二 ) 尊者瞿沙─信戒是親近善知識、多聞是聞法、 正見是

  正思惟……。

  ( 叁 ) 尊者和須蜜─信戒是親近善知識、 多聞智慧是聞法…。

  ( 四 ) 阿毗昙者、作如是說─信戒施是親近善知識、 多聞智

  慧是聞法。( 注 38)

  《論》的編纂者的立場是:信、戒是自體,無漏智是信與戒的根本。無漏善根所起者是正覺,依正覺而長養戒、聞、施、慧。(注 39)

  印度佛教由部派,發展到大乘,曾産生了許多變化。以對傳統的多聞概念來說,大乘經論中所持的態度,分歧更大。以空理爲重點、六波羅蜜爲修持,以無所得無所求爲修道必持態度的《般若經》文獻,對多聞的看法,只是偶而提及,多數不提。《華嚴經》系統的資料,有的指出僅是多聞正法,而不能於生活中加以實踐,不能遠離垢法,因之應當予以批評;但對多聞能生智慧之明一點,則予以肯定。尤其是《寶積經》、《大集經》及《經集部》的文獻,談到多聞的地方,就比較多,而對多聞在佛教中的地位,也接近《阿含經》的看法。現在選出若幹章節,以觀大乘佛典對多聞的看法。

  一般學者認爲,《般若經》是早期的大乘佛教經典,而《小品》的成立更早一些。根據康澤的調查,多聞一詞在《般若八千誦》梵文本中,只出現過一次。(注 40) 南朝陳代譯出的《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有一段話討論多聞,當文殊菩薩問世尊:「多聞流出何───────────────(注 37) 同上,頁40b。(注 38) 同上,頁359c。(注 39) 同上。(注 40) 見 Ed. Conze 編 Materials for a dictionary of

  Prajnaparamita Literature (東京複印本,1967年),頁298。

  42 頁

  法?佛言流出般若波羅蜜。」(注 41)在玄奘的譯本中,只將對話中的「般若波羅蜜」五字,改譯爲「妙慧」。(注 42)《般若》系統的文獻,一方面要求善男信女,若見「多聞解義、常起正念」的沙門,就應親近依止;(注 43)另一方面,則警告菩薩「不應自恃恃戒多聞、禅定、智慧、而行布施。」更不能「寡聞破戒而行布施」。(注 44) 宋代惟淨所譯的《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經》,更將「多聞慢」,列爲菩薩摩诃薩在諸色中的「五種慢法」之首。(注 45)

  也許抨擊只有多聞而不能力行最全面的文字,是《華嚴經》中的一段偈文:

  佛子善谛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集多聞 能入如來法

  譬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不能如說行 多聞亦如是

  譬人大惠施 種種諸肴膳 不食自餓死 多聞亦如是

  譬如有良益 具知諸方藥 自疾不能救 多聞亦如是

  譬人如窮人 日夜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多聞亦如是 (注 46)

  這段偈文還沒有完─後面尚有五個譬喻:帝王子、聾子、瞎子、海上導航人及善爲衆人說法之士。其中最後一喻與多聞的關系更密切,值得抄出:

  譬人處大衆 善說勝妙事 內自無實德 多聞亦如是 ( 注 47)

  這裏應當注意,即經文中批評多聞的地方,並非指多聞本身,而是指「無實德」的只說不作之士。

  稱贊多聞之益的經文,自然也爲數可觀,現在選出兩段,作爲代表。第一段是《大寶集經卷七十七 多聞品》,其中在解釋修集多聞寶藏時,一再提到此一行動,「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注 48) 後來在偈文中,還對此點贊說:───────────────(注 41) 《大》,第八冊,頁717c。(注 42) 同上,第七冊,頁954a。(注 43) 同上,第八冊,頁712a。(注 44) 同上,頁885a。(注 45) 同上,頁858c。(注 46) 同上,第九冊,頁428c--429a。(注 47) 同上,頁429a。(注 48) 同上,第十一冊,頁4…

《佛教中的「多聞」概念(冉雲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