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畏而弃之,善巧方便菩萨则不如是,彼有足够的兴趣和能力将其转为菩提道用。是故《大宝积经》明确宣示:“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孤立僵化地判定一个法的贤劣、利害,往往会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一个法的性质、效用,必须和与之发生关系的有情或事物加以综合考察,才能确定。倘若脱离行人具体的内证境界,绝对评定孤立的事法,在大乘佛教中尤为不妥。
关于如何添加烦恼薪木以盛燃智慧火,密宗双运等方便法门具有独到经验。《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的教言和《大宝积经》相映生辉:“如是世间贪欲有极大过患故,虽说无贪者能调伏众生,然而,亦有不可缺贪之时,如外密而言,具誓言行者,若未贪爱所观之本尊手印,则不获得悉地。以内密而言,若心未贪色相手印,则不得智慧与悉地故,如是彼等手印之诸悉地,若是无贪者,便不能成就。因欲界具贪者,若其根无损等,贪心愈大,则其大乐愈增盛,以方便所摄之大乐愈多,彼见智慧量亦愈广大故,犹如火上加薪,火焰愈盛燃;或如孔雀食毒,其色更丽也。如是其余诸烦恼,亦若为方便所摄,便成功德之缘;若未被方便所摄,则成过患之缘,而彼缘性,无有异体。对此虽说欲望有漏之境,是为贪心,欲望涅槃法,非贪心,然而,除因对境和行相差别,便成不同之作用而外,自心力用、缘持外境之理,均为一致也。佛经中亦如是说,如慧海请问经云:“犹如火上草愈多,则彼火力愈炽盛,如是菩萨惑愈多,则彼慧火愈增盛。””
彼论复云:“若以方便摄持,则彼惑本体亦可转为善法……贪心者:是对外境希求之心或欲领取之相,心有如是之力用故,道位之时,希求胜妙道果之法;果位之时,不弃诸法并如理趣入之故,成妙观察智性之无量光佛也。嗔心者:即舍弃不合对境之相。心有如是之力用故,道位之时,于自相续不住道之违品;果位之时,于如所有智性,远离迷乱诸垢,故成大圆镜智性,能摧诸魔违缘之金刚不动佛也。……如是犹如妙药之力或摩尼宝之光,于自心本来具有如此五种自力用故,未证悟之时,此五者能作一切轮回之业;已证悟之时,能作一切清净涅槃之事。若离彼五力用,则如力尽之箭,或如无推力之轮,不能圆满一切诸事,犹如声闻入寂灭也。是故无法遮止心之自力用生起,亦不必遮止,因若未被迷乱所染,便显现五智慧故。此等之理,于《无垢称经》(《维摩诘经》)中亦云:“莲花非从旷野干地里生,而从泥水中产生。如是无上正觉菩提亦非从声闻断惑、见无为法而生,若生如山之萨迦耶见,则能生无上正圆菩提心,是故,诸烦恼为善逝之舍利也。”……
若此等一切显现,耽著庸俗相,并缘持彼等而起我、法实执者前,心之力用皆转成为五毒。若现见诸法为清净,及不成任何人我和法我之自性故,远离一切所缘相状之平等性,此时,则无论生任何觉性之五种力用,皆是清净智慧。譬如,若见悦意之境,平凡者便执著二取故,生贪欲心;苦行者,因修不净观等,故其不生贪心。然于此处,不遮所现之一切分别念,并使生起分别,以证悟真性之心来摄持彼分别时,不灭二取之显现及大乐之觉受前,无有任何所缘执著之境,领受通彻本性,此乃诸贪欲现为妙观察智,因为不灭不杂外境并具有光明大乐之相故。如是对其余一切,皆应以此类推也。如此在密宗中,宣说其转为道用之窍诀。此外,于显宗仅说彼性为智慧,《令生信力手印经》云:“除烦恼自性,余无智慧故,诸烦恼自性,即是智慧也。””
全知无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车疏》云:“五毒若以方便摄持,将成为修道之助缘,五毒本体是智慧,法界中本来无生以及诸法自性等性无有取舍故不舍弃,称为不舍之誓言。如果未以方便摄持,任意而为,密宗也不能转为道用;若以方便摄持,则菩萨乘也可转为道用,实际上就清净烦恼这一点来说显密都是一致的。”
托嘎如意宝在《赞戒论浅释》中开示道:
“贪执自净双运义光明,非为作意圣道之正行,
解开脉结等德若无有,空乐觉受模糊乃伺察。
释:犹如老者看孩童行为一般贪执所现诸觉受的一切贤劣能取所取,于无基离根的本地中自然清净,法界觉性双运之本体胜义谛法性之密意光明离戏之实相,即显密因果乘共称的无上精华并非为以作意改造后获得自诩为实相及法性的细微苦性境界,而是三圣者正道之正行。这种境界已解开了中、精、血脉中包括细微脉在内的二十一脉结,应当获得现见不变大乐本面等上述诸道相功德之究竟实相,倘若无有此等成就,则暂时的空乐觉受只是风心偶尔模模糊糊的显现,是恍恍惚惚的状态,不可认为是究竟之见。这种状态乃是伺察意执著有相之自性,属于集谛轮回分之法,所以应当完全舍弃。恩扎布德在《成智论》中说:“未见身皮筒(无证悟之要仅身中观气者),与实皮火筒,彼等之差别,见性之瑜伽,能超皮火筒。”又“二根所生乐,劣士说真如,胜佛未宣说,彼为真大乐。大乐非无常,大乐乃恒常,(若彼为大乐),搔痒腋乐受,为何非大乐?””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指出,密宗所强调的大乐智慧,和现空双运大法界密切相关:
“探求本来清净义,必须究竟应成见,
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内心中若要探寻轮涅诸法本来清净的意义,就必定需要最究竟的中观应成派见解,从法界离一切戏论的角度而言,大圆满的本来清净与中观应成派所抉择的离戏空性无有任何差别。
为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说大乐智,
离境有境亲体验,空乐无二之法界。
为了断除对本性偏于空性边的执著,密乘中宣说了大安乐智慧,对空乐无二双运大等性的法界远离能所二取,以现量来感受,是密乘的无上特法。
现明觉性此三者,即是大乐之异名
所以现空无别、明空无别、觉空无别三者是大安乐智慧的异名,意义上无有不同。”
此外,《佛光大词典》云:“【大乐大贪染】密教金刚萨埵之内证法。金刚萨埵离世间杂染之欲乐,而乐于贪染色、香等之实相,故称大乐大贪染。即理趣经所说十七清净法门。盖一切诸法虽有种种差别,惟自性乃绝待清净,故若证悟此自性清净之理,离差别之妄执,则自他即共受永劫真实之大乐,此乃金刚萨埵之内证。又金刚萨埵以此大乐法门而别于世间之小贪小欲。[理趣释卷上]”故知大乐乃是超离观待假立的苦、乐等一切二边戏论之上的无漏智慧妙境,非世俗人行境。
复次,《密宗道次第广论》云:“然总经论要旨,第三灌顶之俱生智要能通达真实。如《口授论》开示从色乃至一切种智法性真实。法虽本来如是,然为有情障过之所覆蔽,流转生死,故须通达真实。……由修如是灌顶时所晓示之俱生智,能生果位俱生,故灌顶时,必须悟入真实义之俱生。如《穗论》第五云:“此俱生所起真实菩提心,空性、大悲无别,离于慧智为别有余法耶?答曰:非余,即惟除彼慧智所有逆品说如是相。此是自性,最极明显。””由是可知,密乘所谓的俱生大乐,实际指究竟无漏的胜义实相智慧,与无有大乘方便摄持的世俗淫乐截然不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部大乘了义经典讲过,大乐智慧可以和世俗淫乐直接等同,以及凡夫欲贪绝无转成大乐智慧的可能。
“以方便所摄”、“通达真实”、“于贪上认识自性本来面目”、“于无基离根的本地中自然清净”……,这些不厌其烦的词句说明,密宗从不认为沉溺凡夫平庸欲贪就可获得成就。竟然连如此明白的法义都读不懂,死活要说“第四喜——人间淫乐之最高觉受”、“其实与世间极贪之男女杂交****无异”,萧平实师徒若非眼根出了毛病,想必是意根早已迷乱。
“妄说于修此双身法时,此淫贪大乐即是自性、本来面目”,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淫贪有法绝无胜义法性,还是说绝无安住烦恼本面而证得胜义实相的可能?不管怎样,显然都和《大乘庄严经论》的教言——“远离于法界,无别有贪法”、“由离法性外,无别有诸法”、“贪出贪余尔”、“故说贪出贪,嗔痴出亦尔”——直接相违。
如果“粗重极粗重、染污极染污”的贪等烦恼之法性本面,不是法身大乐的话,那又是什么呢?难道在胜义法界中,竟存在(至少)两款并立的法性吗——一者是“细微极细微、清净极清净”的高级有法的法性;一者是“粗重极粗重、染污极染污”的低级有法的法性?
“谓此贪乐为常住实法,而妄谓究竟佛也应常有此种淫乐”,就益发让人莫名其妙了。冰,和冰所化之水,完全是一回事吗?仅仅因为冰是硬的,所以冰化成的水,也必定是硬的?所以融化冰的行为,也有罪过?真是岂有此理!
“既然不肯向我们的直线思维和先入之见低头,密宗就肯定是有罪的!”此即是谤密群小的基本逻辑过程。凭什么没罪呢?她没罪谁有罪?没有罪怎么行?没有罪才怪哩!——处处不都是罪么?!
在道义人格上,他们是小人;在诽谤技艺上,他们是大师。
“大师”们意犹未尽:“就算是一般的凡夫也知道出家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离于贪欲,要先解脱于男女欲的系缚;所以出家人应该保持单身,更应远离男女之贪欲,如此正显示出修行人的尊贵,能够不被五欲牵引,行清净梵行;密教则反清净之道而行,邪谬的大力提倡:不修双身法门,不在淫行中证得…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二节 大乐的秘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