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三节 事事无碍与性具善恶(1)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三节 事事无碍与性具善恶(1)

   在本章开头所引的那个公案中,圆悟克勤禅师借用真净禅师偈宣示禅门至境,开导张无尽: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这个偈子,再明白不过地揭示出密乘禁行和禅宗、华严、天台等圆顿教法的融通一味。无尽居士不禁叹言:“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这个叹,实际是对包括金刚密乘在内的一切大乘圆顿法门的赞颂。

   前文提到的归宗斩蛇、南泉斩猫、汾阳酒肉等著名公案,即是禅门巨匠“如意自在”的大手笔。二祖慧可晚年的逆行,也十分有名:“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人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五灯会元》)蕅益大师《灵峰宗论》提及此事:“直至没兴路头穷,向有意无意间,忽然打失娘生鼻孔,方知能觅所觅,果然了不可得,方是宗门最初一步。若谓此外别有修行,便是天魔外道。若谓此后更无修行,便当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贬向阿鼻地狱。何以故?如二祖半世弘法,将大法付与三祖后,更复混迹尘寰,滥同乞士,以自调心。咄!既觅心了不可得,何故又说调心?终非二祖前后自语相违。当知此事,大不容易,沩山祖师云:“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古来宗匠,于此一大事因缘,何等慎重真切!”可见二祖的密行,在悟后起修的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

   《憨山老人梦游集》云:“凡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然悟有解证之不同……所言顿悟渐修者,乃先悟已彻,但有习气,未能顿净,就于一切境缘上,以所悟之理,起观照之力,历境验心,融得一分境界,证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显得一分本智。是又全在绵密工夫,于境界上做出,更为得力。”“此事不从参究入者,不得力;不向教上印证者,不得正知见;不从境缘上打炼者,亦只是光影门头事,及临逆顺八风境界,便被摇夺将去,都透不过。以宗入,以教印,以日用境缘为验,但于境上轻脱,无滞著心,即是用心得力处。”《真心直说》云:“如道人得真心后,先且用功保养,有大力用方可利生。若验此真心时,先将平生所爱底境,时时想在面前,如依前起憎爱心,则道心未熟;若不生憎爱心,是道心熟也。虽然如此成熟,犹未是自然不起憎爱,又再验心,若遇憎爱境时,特然起憎爱心令取憎爱境界,若心不起是心无碍,如露地白牛不伤苗稼也。古有呵佛骂祖者,是与此心相应。今见才入宗门,未知道之远近,便学呵佛骂祖者,太早计也。”《灵峰宗论》云:“圆教从名字初心,便用佛知佛见修行。豪杰丈夫,具一切无明烦恼,偏向冰凌剑锋上行,非冰凌剑锋,不能铸无明烦恼成菩提般若故也。天降大任,必先苦劳拂乱,令动心忍性。顽铁不炼不成钢,美玉不冶不精莹,松柏不历岁寒不挺秀,孤臣孽子不厉熏不达。岂有粥饭习气,暖软形态,可坐进此道者!夫小小境缘,便成事障,因平日无分毫契心恰意处耳。果达妙理,则现前极恶逆事,第一玄妙,为第一明师良友。若舍此等境界,何法何修,可悟可顿邪?”由是可知,历境验心增上证悟,是禅子行持各种反常行为的一个重要目的。

   此外还有大量教言说明,转烦恼为道用的精神受到了禅门的特殊关注,如《永嘉证道歌》云:“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宗镜录》云:“贪欲即是道,即是末中含有本。贪欲即是道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故知添烦恼薪以盛燃智慧火,的确是大乘佛法的不共特色。

   当然,自在如意的行持,是和轮涅无二的了义实相智慧分不开的。因此究竟而言,禅门至境可谓与圆教事事无碍法界一味无别。这一点已由圆悟禅师、真净禅师明确指出。

   关于四法界之本义,圭峰宗密大师《注华严法界观门》讲道:“清凉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差别,有分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具性、分义,性、分无碍故。四事事无碍法界,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此中的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平等之理与差别之事交融无碍。这种境界,已很不简单了,但圆悟禅师认为还不能“说禅”。事事无碍乃华严圆教精义,其核心是于现象本身当下认取不思议实相,森罗万象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互涉无碍。十玄缘起和六相圆融是事事无碍的主要内容,均为深奥了义之极谈,体现了大乘佛教胜妙不共的全息观和本体论思想。

   华严宗的法界观门,替密宗说明了不少问题。《灵峰宗论》云:“如来显密二教,并具四种悉檀,而密教尤重坛仪,盖全理成事,全事摄理,直以事境为谛观,本非仅事表法而已。”《万善同归集》云:“问:触目菩提,举足皆道,何须别立事相道场,役念劳形,岂谐妙旨?答:道场有二:一理道场;二事道场。理道场者,周遍剎尘;事道场者,净地严饰。然因事显理,藉理成事,事虚揽理,无不理之事;理实应缘,无阂事之理。故即事明理,须假庄严,从俗入真,唯凭建立。为归敬之本,作策发之门,睹相严心,自他兼利。……乃至广兴法会,建立坛仪手决加持,严其胜事,遂得道场现证诸佛威加,皆是大圣垂慈,示其要轨。或睹香华之相戒德重清;或见普贤之身,罪源毕净。因兹法事圆备,佛道遐隆,现斯感通,归凭有据。是以须遵往圣,事印典章,不可凭虚,出于胸臆,毁德坏善,翻堕邪轮,拨有凝空,枉投邪罥。”《宗镜录》云:“今约周遍含容观中事事无碍者,如法界观序云: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然后一多无碍,大小相含,则能施为隐显,神用不测矣。”“又理实应缘,无碍事之理,事因理立,无失理之事。如今不入圆信之者,皆自鄙下凡,远推极圣,斯乃不唯失事,理亦全无。但悟一心无碍自在之宗,自然理事融通,真俗交彻。若执事而迷理,永劫沈沦,或悟理而遗事,此非圆证。何者?理事不出自心,性相宁乖一旨。若入宗镜,顿悟真心,尚无非理非事之文,岂有若理若事之执?但得本之后,亦不废圆修。”这些教言,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密宗不轻视事法的特色,很有帮助。

   乍一看,事事无碍法界似乎把性理撇到了一边,而实际上,正是“一切分齐事法,一一如性融通”妙境,把无形而周遍的性理阐演得淋漓尽致,让人对法界本面的认识更加形象、深刻。在理事无碍法界中,尚存在理和事暂相观待的微细分别(所谓“法界量未灭”),而一旦趋入事事无碍法界,则连最极细微的二元对立和观待戏论也丢掉了,现象当体即是一真法界,此外更无可安立处、可话会处。既然每一事法,以及事法和事法之间的关系,都被赋予了全新意义,那么,大乘行人自在如意地驾驭万事万物,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由于一沙一尘、一声一念当体即是净法身,谤密群小对贪等烦恼的技术性“排除”(“粗重极粗重、染污极染污”),亦顿然失去用武之地。

   从现象即本体的思想出发,华严圣祖留下了许多了义教言,如三祖法藏大师《华严经明法品内立玄义章》云:“谓如经(《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于贪欲,诸法即贪欲,如是即成佛。此经意以贪欲即无性,故不可坏,诸法即贪欲者,即贪欲之无性理也。若不尔者,岂贪是一切法体耶?是故当知举贪名而取贪实。”所谓的“贪实”,无疑即指离戏绝待的俱生大乐智慧。又,四祖清凉国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云:“然能治道虽复众多,不出二种:一通二别。别如上来随分开示,如不能断应宜转治,谓如起贪以不净观治之,不去当起慈悲,缘于前境,应以净法与之,云何出家无慈悲心,反更染污?如是随便种种回转,皆以无得而为方便。所言通者,但当深观第一义谛,谓当观诸惑即是本觉菩提,故无行(《诸法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故。惑性智性皆本净故,但由虚妄分别凡夫不了,如大富盲人动转为宝所伤,二乘热狂谓为虫蛇惊走远避,权菩萨辈犹谓有之可断,今乘一切智乘以净慧眼,观惑即真,则烦恼自虚智性常净,是为开佛知见,使得清净,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有斯悲智。”长者李通玄《新华严经论》云:“云何名无尽功德藏回向?此位明禅与智冥,智与悲会,以无尽虚空为一道场,以无尽众生无明行相,而为佛事。身恒承事无尽诸佛,而遍周法界化无尽众生,总成佛身,表里相亡始终情尽,遍知诸法不坏无心,名无尽功德藏。”这些教言,既是阐扬华严宗义,同时也是替无上瑜伽说话。

   再联系《华严经》经文做点具体分析,事情更加明朗。二祖智俨大师《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云:“又此诸知识内,三人是反道行:一方便命(新译为胜热婆罗门)现痴相,婆须蜜现贪相,满足王(新译为无厌足王)现嗔相。”这里提到的三位逆行善知识,出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著名典故,颇值得一读。先看胜热婆罗门:

   “念善知识渐次游行,至伊沙那聚落,见彼胜热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投身入火。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合掌而立,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婆罗门言:“善男子,汝今若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诸菩萨行悉得清净。”时善财童子,作如是念:“得人身难,离诸难难,得无难难,得净法难,得值佛难,具诸根难,…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三节 事事无碍与性具善恶(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