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二節 大樂的秘密▪P3

  ..續本文上一頁是畏而棄之,善巧方便菩薩則不如是,彼有足夠的興趣和能力將其轉爲菩提道用。是故《大寶積經》明確宣示:“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于惡道。彌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慧行菩薩亦複如是,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于煩惱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孤立僵化地判定一個法的賢劣、利害,往往會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一個法的性質、效用,必須和與之發生關系的有情或事物加以綜合考察,才能確定。倘若脫離行人具體的內證境界,絕對評定孤立的事法,在大乘佛教中尤爲不妥。

   關于如何添加煩惱薪木以盛燃智慧火,密宗雙運等方便法門具有獨到經驗。《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的教言和《大寶積經》相映生輝:“如是世間貪欲有極大過患故,雖說無貪者能調伏衆生,然而,亦有不可缺貪之時,如外密而言,具誓言行者,若未貪愛所觀之本尊手印,則不獲得悉地。以內密而言,若心未貪色相手印,則不得智慧與悉地故,如是彼等手印之諸悉地,若是無貪者,便不能成就。因欲界具貪者,若其根無損等,貪心愈大,則其大樂愈增盛,以方便所攝之大樂愈多,彼見智慧量亦愈廣大故,猶如火上加薪,火焰愈盛燃;或如孔雀食毒,其色更麗也。如是其余諸煩惱,亦若爲方便所攝,便成功德之緣;若未被方便所攝,則成過患之緣,而彼緣性,無有異體。對此雖說欲望有漏之境,是爲貪心,欲望涅槃法,非貪心,然而,除因對境和行相差別,便成不同之作用而外,自心力用、緣持外境之理,均爲一致也。佛經中亦如是說,如慧海請問經雲:“猶如火上草愈多,則彼火力愈熾盛,如是菩薩惑愈多,則彼慧火愈增盛。””

   彼論複雲:“若以方便攝持,則彼惑本體亦可轉爲善法……貪心者:是對外境希求之心或欲領取之相,心有如是之力用故,道位之時,希求勝妙道果之法;果位之時,不棄諸法並如理趣入之故,成妙觀察智性之無量光佛也。嗔心者:即舍棄不合對境之相。心有如是之力用故,道位之時,于自相續不住道之違品;果位之時,于如所有智性,遠離迷亂諸垢,故成大圓鏡智性,能摧諸魔違緣之金剛不動佛也。……如是猶如妙藥之力或摩尼寶之光,于自心本來具有如此五種自力用故,未證悟之時,此五者能作一切輪回之業;已證悟之時,能作一切清淨涅槃之事。若離彼五力用,則如力盡之箭,或如無推力之輪,不能圓滿一切諸事,猶如聲聞入寂滅也。是故無法遮止心之自力用生起,亦不必遮止,因若未被迷亂所染,便顯現五智慧故。此等之理,于《無垢稱經》(《維摩诘經》)中亦雲:“蓮花非從曠野幹地裏生,而從泥水中産生。如是無上正覺菩提亦非從聲聞斷惑、見無爲法而生,若生如山之薩迦耶見,則能生無上正圓菩提心,是故,諸煩惱爲善逝之舍利也。”……

   若此等一切顯現,耽著庸俗相,並緣持彼等而起我、法實執者前,心之力用皆轉成爲五毒。若現見諸法爲清淨,及不成任何人我和法我之自性故,遠離一切所緣相狀之平等性,此時,則無論生任何覺性之五種力用,皆是清淨智慧。譬如,若見悅意之境,平凡者便執著二取故,生貪欲心;苦行者,因修不淨觀等,故其不生貪心。然于此處,不遮所現之一切分別念,並使生起分別,以證悟真性之心來攝持彼分別時,不滅二取之顯現及大樂之覺受前,無有任何所緣執著之境,領受通徹本性,此乃諸貪欲現爲妙觀察智,因爲不滅不雜外境並具有光明大樂之相故。如是對其余一切,皆應以此類推也。如此在密宗中,宣說其轉爲道用之竅訣。此外,于顯宗僅說彼性爲智慧,《令生信力手印經》雲:“除煩惱自性,余無智慧故,諸煩惱自性,即是智慧也。””

   全知無垢光尊者《心性休息大車疏》雲:“五毒若以方便攝持,將成爲修道之助緣,五毒本體是智慧,法界中本來無生以及諸法自性等性無有取舍故不舍棄,稱爲不舍之誓言。如果未以方便攝持,任意而爲,密宗也不能轉爲道用;若以方便攝持,則菩薩乘也可轉爲道用,實際上就清淨煩惱這一點來說顯密都是一致的。”

   托嘎如意寶在《贊戒論淺釋》中開示道:

   “貪執自淨雙運義光明,非爲作意聖道之正行,

   解開脈結等德若無有,空樂覺受模糊乃伺察。

   釋:猶如老者看孩童行爲一般貪執所現諸覺受的一切賢劣能取所取,于無基離根的本地中自然清淨,法界覺性雙運之本體勝義谛法性之密意光明離戲之實相,即顯密因果乘共稱的無上精華並非爲以作意改造後獲得自诩爲實相及法性的細微苦性境界,而是叁聖者正道之正行。這種境界已解開了中、精、血脈中包括細微脈在內的二十一脈結,應當獲得現見不變大樂本面等上述諸道相功德之究竟實相,倘若無有此等成就,則暫時的空樂覺受只是風心偶爾模模糊糊的顯現,是恍恍惚惚的狀態,不可認爲是究竟之見。這種狀態乃是伺察意執著有相之自性,屬于集谛輪回分之法,所以應當完全舍棄。恩紮布德在《成智論》中說:“未見身皮筒(無證悟之要僅身中觀氣者),與實皮火筒,彼等之差別,見性之瑜伽,能超皮火筒。”又“二根所生樂,劣士說真如,勝佛未宣說,彼爲真大樂。大樂非無常,大樂乃恒常,(若彼爲大樂),搔癢腋樂受,爲何非大樂?””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指出,密宗所強調的大樂智慧,和現空雙運大法界密切相關:

   “探求本來清淨義,必須究竟應成見,

   僅從離戲分而言,二者無有差別也。

   內心中若要探尋輪涅諸法本來清淨的意義,就必定需要最究竟的中觀應成派見解,從法界離一切戲論的角度而言,大圓滿的本來清淨與中觀應成派所抉擇的離戲空性無有任何差別。

   爲遣空性之耽著,密宗宣說大樂智,

   離境有境親體驗,空樂無二之法界。

   爲了斷除對本性偏于空性邊的執著,密乘中宣說了大安樂智慧,對空樂無二雙運大等性的法界遠離能所二取,以現量來感受,是密乘的無上特法。

   現明覺性此叁者,即是大樂之異名

   所以現空無別、明空無別、覺空無別叁者是大安樂智慧的異名,意義上無有不同。”

   此外,《佛光大詞典》雲:“【大樂大貪染】密教金剛薩埵之內證法。金剛薩埵離世間雜染之欲樂,而樂于貪染色、香等之實相,故稱大樂大貪染。即理趣經所說十七清淨法門。蓋一切諸法雖有種種差別,惟自性乃絕待清淨,故若證悟此自性清淨之理,離差別之妄執,則自他即共受永劫真實之大樂,此乃金剛薩埵之內證。又金剛薩埵以此大樂法門而別于世間之小貪小欲。[理趣釋卷上]”故知大樂乃是超離觀待假立的苦、樂等一切二邊戲論之上的無漏智慧妙境,非世俗人行境。

   複次,《密宗道次第廣論》雲:“然總經論要旨,第叁灌頂之俱生智要能通達真實。如《口授論》開示從色乃至一切種智法性真實。法雖本來如是,然爲有情障過之所覆蔽,流轉生死,故須通達真實。……由修如是灌頂時所曉示之俱生智,能生果位俱生,故灌頂時,必須悟入真實義之俱生。如《穗論》第五雲:“此俱生所起真實菩提心,空性、大悲無別,離于慧智爲別有余法耶?答曰:非余,即惟除彼慧智所有逆品說如是相。此是自性,最極明顯。””由是可知,密乘所謂的俱生大樂,實際指究竟無漏的勝義實相智慧,與無有大乘方便攝持的世俗淫樂截然不同。事實上,沒有任何一部大乘了義經典講過,大樂智慧可以和世俗淫樂直接等同,以及凡夫欲貪絕無轉成大樂智慧的可能。

   “以方便所攝”、“通達真實”、“于貪上認識自性本來面目”、“于無基離根的本地中自然清淨”……,這些不厭其煩的詞句說明,密宗從不認爲沈溺凡夫平庸欲貪就可獲得成就。竟然連如此明白的法義都讀不懂,死活要說“第四喜——人間淫樂之最高覺受”、“其實與世間極貪之男女雜交****無異”,蕭平實師徒若非眼根出了毛病,想必是意根早已迷亂。

   “妄說于修此雙身法時,此淫貪大樂即是自性、本來面目”,是什麼意思呢?是說淫貪有法絕無勝義法性,還是說絕無安住煩惱本面而證得勝義實相的可能?不管怎樣,顯然都和《大乘莊嚴經論》的教言——“遠離于法界,無別有貪法”、“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貪出貪余爾”、“故說貪出貪,嗔癡出亦爾”——直接相違。

   如果“粗重極粗重、染汙極染汙”的貪等煩惱之法性本面,不是法身大樂的話,那又是什麼呢?難道在勝義法界中,竟存在(至少)兩款並立的法性嗎——一者是“細微極細微、清淨極清淨”的高級有法的法性;一者是“粗重極粗重、染汙極染汙”的低級有法的法性?

   “謂此貪樂爲常住實法,而妄謂究竟佛也應常有此種淫樂”,就益發讓人莫名其妙了。冰,和冰所化之水,完全是一回事嗎?僅僅因爲冰是硬的,所以冰化成的水,也必定是硬的?所以融化冰的行爲,也有罪過?真是豈有此理!

   “既然不肯向我們的直線思維和先入之見低頭,密宗就肯定是有罪的!”此即是謗密群小的基本邏輯過程。憑什麼沒罪呢?她沒罪誰有罪?沒有罪怎麼行?沒有罪才怪哩!——處處不都是罪麼?!

   在道義人格上,他們是小人;在誹謗技藝上,他們是大師。

   “大師”們意猶未盡:“就算是一般的凡夫也知道出家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離于貪欲,要先解脫于男女欲的系縛;所以出家人應該保持單身,更應遠離男女之貪欲,如此正顯示出修行人的尊貴,能夠不被五欲牽引,行清淨梵行;密教則反清淨之道而行,邪謬的大力提倡:不修雙身法門,不在淫行中證得…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二節 大樂的秘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