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智慧。”《亥母甚深引导》云:“若生贪欲,应了达其自性即法身之妙用,故于贪上认识自性本来面目,而定于本面上,普通贪欲自能摧坏。是为由贪欲显大乐之方便,故应精进修持。”
如此深妙的道理,萧平实师徒怎么可能明白呢?因此他们横加指责道:“莲花生无知邪淫至此,妄说于修此双身法时,此淫贪大乐即是自性、本来面目。宗喀巴也一样的邪淫与无知,一样的认同此论,于《密宗道次地广论》开示说密宗所修的双身等法第三灌顶等之俱生乐为出世间法的真实乐,而妄言其余世间的凡夫虽然亦有淫乐,但不是真实乐:“破彼非常乐,真实乐是佛地之所有故。故若引彼经文以破通达真实之乐,则应许一切有学皆无彼乐。故真实乐及名自体俱生,或名自性俱生,义谓不待功用因缘,尽未来际任运相续”。此诸矫辩,欲为自宗密教所建立之双身邪淫法门开脱邪论之嫌疑,好令此外道性力派中的双身修法,成为佛教中名正言顺的无上大法,竟然将佛地境界才成就的无住处涅槃,寂静极寂静,复清净极清净的“常、乐、我、净”境界,说成淫行贪乐的粗重极粗重、染污极染污的邪淫之乐,欲用众生无始以来无明习气所具有的男女欲贪,说人人皆有此贪因而此名为自性俱生,谓此贪乐为常住实法,而妄谓究竟佛也应常有此种淫乐,差别只在于众生不知此淫乐实为空性,故非为常乐,因此学人只有修学密教双身大法,将此乐扩而充之,达到第四喜大乐常存,便是与佛地所具有的大乐一样,达真实常乐境界,这样就是即身成就佛道了。由此可证宗喀巴也是一样的贪淫与无知,又未断我见,误认意识心是常住法,当知即是凡夫,亦是外道,根本不是佛门中人。”(《真假邪说》P192~193)
“若依双身修法之理论与实际而观,密宗乃是出家人贪在家法:一者有诸未修得明点提降功夫之上师,为贪他人美色故,即与人合修双身法。二者虽有如是明点提降功夫而能不泄,然而却依密宗法教而追求第四喜——人间淫乐之最高觉受;虽有“空性见”辅之,而其空性见却堕于常见外道之意识心层次;如是本质乃是贪求欲乐之法,与佛菩提完全无关。由是道理,说密宗之双身法,乃是出家人贪在家法,实非佛法也。”(《狂密与真密》)
“如是密宗所言之方便成佛之道,虽名方便,然其本质,实是“以随便为方便”,与诸异性多行****之法故。虽然加以佛法名相果位及精进之名,其实与世间极贪之男女杂交****无异,唯是更能令人穷尽淫乐之触觉尔。由不能依佛所说之法触证一切种智之道,复又不舍世间名闻利养及淫乐故,便以外道淫乐贪著之法,代替正法之一切种智正道,而作种种佛法名相之庄饰,诳骗初机学佛者之金钱与美色;如是邪见及行为本已不当,正应偷偷摸摸而在暗地里进行,然而达赖、宗喀巴、莲花生等古今密教上师却反其道而行:堂而皇之,冠之以“大菩萨、究竟佛、佛之化身”等名义而笼罩大众;义理不直、却敢气壮地公开抑显崇密,贬低显教佛菩萨之行门及修证,高推密教邪淫之法。真乃世间最最颠倒无耻之行也。”(同上)
藏传佛教对出离心的重视,从《大圆满心性休息》、《普贤上师言教——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菩提道次第广论》、《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等法要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在传统上,一名合格的密法行者,必定长期系统地熏修过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等前行引导,从而在内心深处对整个三有轮回生起强烈出离心,了达一切有漏法均不离苦苦、变苦和行苦的本性。在有效压伏了自相贪执心(包括男女情欲)的前题下,复以大悲菩提心和甚深实相正见摄持,并且严格按照殊胜窍诀行持,密宗的双运法,当然和外道邪术、世俗淫乐有着本质区别。对如此显而易见的区别茫然无知,并不是很体面的事。
有什么理由能说明,凡夫欲贪和佛地大乐毫无关系呢?非常明显,要证明此点,无异于证明世俗和胜义、有法和法性是绝对割裂的他体实法。这显然是大乘佛法所不允许的。既然有联系,那又凭什么断定这种奇妙的联系毫无价值,不能为大乘行人的“滤波”、“解冻”事业做出关键性贡献呢?
双运法的特色,是在乐触强烈之际逆观其本解之法性,穿透烦恼现相直接安住大乐智慧本面。被认识了本面的欲贪,和完全随虚妄现相而转的欲贪,就像已化为水的冰和坚硬未化的冰一样,名字虽然没变,但实质却霄壤有别。
除了想当然地将有漏烦恼排除在有法法性对应关系之外,谤密者的另一伎俩,就是将已摄归法性本面的烦恼,和无有方便摄持的自相烦恼混为一谈。一个排除,一个混淆,给咱们佛教界添了多少乱子!
虽说转烦恼为智慧,于无上瑜伽中方得到最透彻的开显和运用,然其理论精神,在显宗了义经论中便早已言及。如《大般若经理趣品》云:
“谓贪欲性无戏论故瞋恚性亦无戏论,瞋恚性无戏论故愚痴性亦无戏论。”
“谓一切贪欲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瞋恚清净,一切瞋恚本性清净极照明故能令世间愚痴清净。”
“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假使杀害三界所摄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复堕于地狱傍生鬼界,以能调伏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恶业等故,常生善趣受胜妙乐,修诸菩萨摩诃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得闻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清净理趣,信解受持读诵修习,虽住一切贪瞋痴等客尘烦恼垢秽聚中,而犹莲华不为一切客尘垢秽过失所染,常能修习菩萨胜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世尊复依遍照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得诸如来秘密法性,及一切法无戏论性大乐金刚不空神咒金刚法性初中后位最胜第一甚深理趣无上法门,谓大贪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大乐最胜成就;大乐最胜成就,令大菩萨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一切如来大觉最胜成就,令大菩萨降伏一切大魔最胜成就……又以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成立胜智,善办一切清净事业,能令诸有皆得清净。又以贪等调伏世间,普遍恒时乃至诸有,皆令清净自然调伏。又如莲华形色光净,不为一切秽物所染,如是贪等饶益世间,住过有过常不能染。又大贪等能得清净大乐大财三界自在,常能坚固饶益有情。”
窥基法师《理趣分述赞》云:
“菩萨实是后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贪等,不为己身名利诸众眷属恭敬,故起一贪增百千善。”
“一切十恶所有业道皆准此知,故起贪时菩萨大利。”
“菩萨身心起此贪等形色光净,不为一切秽物烦恼所能染污,故留烦恼助愿受生作大自在。若是佛者,似其贪等,以此贪等饶益有情。设住烦恼过失之心,住余有漏善、无记心,名为有过,过是漏义。于此三性一切时中不能染污,如莲华等虽出泥中泥不能染,菩萨之心亦复如是。”
“大乐者得无漏乐,乐有五种:一因乐,二受乐,三苦对治乐,四断受乐,五无恼害乐,此中有四: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菩提乐,四涅槃乐。今得此五及后四种故言大乐,遍满法界俱是乐故。”
“明由贪等为因展转得四种果:一由贪等为因得大乐,二大乐为因得大觉,三大觉为因得能降四魔,四降四魔为因得自在。”
可见,“大乐”一词,非是密宗独有,在显教经论中也经常出现。
《佛说净业障经》云:“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于一切法心无障碍逮得清净?”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言:“若有菩萨观于贪欲是一切法,嗔恚愚痴是一切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于诸五欲不生爱乐亦不放舍,观欲实性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而于五盖以求菩提,如是观时,不得五盖及与菩提,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九恼法即是慈心,思惟观察九恼法时,不得他人及与己身,名最上慈,以于诸法无所得故,菩萨观忍亦复如是,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于犯戒即是不犯,观非毗尼即是毗尼,观于系缚即是解脱,观于生死即涅槃界,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贪欲界即涅槃界,嗔恚愚痴亦复如是,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一切法无有体相亦无根本,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悭及施不作二想,持戒毁戒不作二想,嗔恚忍辱不作二想,懈怠精进不作二想,乱心禅定不作二想,愚痴智慧不作二想,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复次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佛告文殊师利:“于意云何,汝颇见法能还与法作系缚不?”答言:“不也,世尊。”“文殊师利,于意云何,颇见有法能为诸法作解脱不?”“不也,世尊。”“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无生忍?”文殊师利言:“一切烦恼即无生忍。所以者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以是义故,我观诸法无智无断无证无修,而诸凡夫障碍所蔽,无有佛法,见有断结,修佛法故。”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善能解说无尽之法。””此中大量了义讲法,显然和无上瑜伽的精神是相通的。
《大宝积经》云:“迦叶!譬如咒术药力,毒不害人。菩萨结毒亦复如是,智慧力故,不堕恶道。”此以解毒为喻,说明在智慧方便力摄持下,烦恼不能为害。非仅无害,彼经复云:“迦叶!譬如诸大城中所弃粪秽,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则有利益。菩萨结使亦复如是,所有遗余皆是利益,萨婆若因缘故。”粪秽本是最极鄙劣之物,但若善加利用,亦能变秽为宝;同样,对于烦恼,小乘人的态度…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二节 大乐的秘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