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二節 大樂的秘密▪P2

  ..續本文上一頁身智慧。”《亥母甚深引導》雲:“若生貪欲,應了達其自性即法身之妙用,故于貪上認識自性本來面目,而定于本面上,普通貪欲自能摧壞。是爲由貪欲顯大樂之方便,故應精進修持。”

   如此深妙的道理,蕭平實師徒怎麼可能明白呢?因此他們橫加指責道:“蓮花生無知邪淫至此,妄說于修此雙身法時,此淫貪大樂即是自性、本來面目。宗喀巴也一樣的邪淫與無知,一樣的認同此論,于《密宗道次地廣論》開示說密宗所修的雙身等法第叁灌頂等之俱生樂爲出世間法的真實樂,而妄言其余世間的凡夫雖然亦有淫樂,但不是真實樂:“破彼非常樂,真實樂是佛地之所有故。故若引彼經文以破通達真實之樂,則應許一切有學皆無彼樂。故真實樂及名自體俱生,或名自性俱生,義謂不待功用因緣,盡未來際任運相續”。此諸矯辯,欲爲自宗密教所建立之雙身邪淫法門開脫邪論之嫌疑,好令此外道性力派中的雙身修法,成爲佛教中名正言順的無上大法,竟然將佛地境界才成就的無住處涅槃,寂靜極寂靜,複清淨極清淨的“常、樂、我、淨”境界,說成淫行貪樂的粗重極粗重、染汙極染汙的邪淫之樂,欲用衆生無始以來無明習氣所具有的男女欲貪,說人人皆有此貪因而此名爲自性俱生,謂此貪樂爲常住實法,而妄謂究竟佛也應常有此種淫樂,差別只在于衆生不知此淫樂實爲空性,故非爲常樂,因此學人只有修學密教雙身大法,將此樂擴而充之,達到第四喜大樂常存,便是與佛地所具有的大樂一樣,達真實常樂境界,這樣就是即身成就佛道了。由此可證宗喀巴也是一樣的貪淫與無知,又未斷我見,誤認意識心是常住法,當知即是凡夫,亦是外道,根本不是佛門中人。”(《真假邪說》P192~193)

   “若依雙身修法之理論與實際而觀,密宗乃是出家人貪在家法:一者有諸未修得明點提降功夫之上師,爲貪他人美色故,即與人合修雙身法。二者雖有如是明點提降功夫而能不泄,然而卻依密宗法教而追求第四喜——人間淫樂之最高覺受;雖有“空性見”輔之,而其空性見卻墮于常見外道之意識心層次;如是本質乃是貪求欲樂之法,與佛菩提完全無關。由是道理,說密宗之雙身法,乃是出家人貪在家法,實非佛法也。”(《狂密與真密》)

   “如是密宗所言之方便成佛之道,雖名方便,然其本質,實是“以隨便爲方便”,與諸異性多行****之法故。雖然加以佛法名相果位及精進之名,其實與世間極貪之男女雜交****無異,唯是更能令人窮盡淫樂之觸覺爾。由不能依佛所說之法觸證一切種智之道,複又不舍世間名聞利養及淫樂故,便以外道淫樂貪著之法,代替正法之一切種智正道,而作種種佛法名相之莊飾,诳騙初機學佛者之金錢與美色;如是邪見及行爲本已不當,正應偷偷摸摸而在暗地裏進行,然而達賴、宗喀巴、蓮花生等古今密教上師卻反其道而行:堂而皇之,冠之以“大菩薩、究竟佛、佛之化身”等名義而籠罩大衆;義理不直、卻敢氣壯地公開抑顯崇密,貶低顯教佛菩薩之行門及修證,高推密教邪淫之法。真乃世間最最顛倒無恥之行也。”(同上)

   藏傳佛教對出離心的重視,從《大圓滿心性休息》、《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菩提道次第廣論》、《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等法要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在傳統上,一名合格的密法行者,必定長期系統地熏修過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等前行引導,從而在內心深處對整個叁有輪回生起強烈出離心,了達一切有漏法均不離苦苦、變苦和行苦的本性。在有效壓伏了自相貪執心(包括男女情欲)的前題下,複以大悲菩提心和甚深實相正見攝持,並且嚴格按照殊勝竅訣行持,密宗的雙運法,當然和外道邪術、世俗淫樂有著本質區別。對如此顯而易見的區別茫然無知,並不是很體面的事。

   有什麼理由能說明,凡夫欲貪和佛地大樂毫無關系呢?非常明顯,要證明此點,無異于證明世俗和勝義、有法和法性是絕對割裂的他體實法。這顯然是大乘佛法所不允許的。既然有聯系,那又憑什麼斷定這種奇妙的聯系毫無價值,不能爲大乘行人的“濾波”、“解凍”事業做出關鍵性貢獻呢?

   雙運法的特色,是在樂觸強烈之際逆觀其本解之法性,穿透煩惱現相直接安住大樂智慧本面。被認識了本面的欲貪,和完全隨虛妄現相而轉的欲貪,就像已化爲水的冰和堅硬未化的冰一樣,名字雖然沒變,但實質卻霄壤有別。

   除了想當然地將有漏煩惱排除在有法法性對應關系之外,謗密者的另一伎倆,就是將已攝歸法性本面的煩惱,和無有方便攝持的自相煩惱混爲一談。一個排除,一個混淆,給咱們佛教界添了多少亂子!

   雖說轉煩惱爲智慧,于無上瑜伽中方得到最透徹的開顯和運用,然其理論精神,在顯宗了義經論中便早已言及。如《大般若經理趣品》雲:

   “謂貪欲性無戲論故瞋恚性亦無戲論,瞋恚性無戲論故愚癡性亦無戲論。”

   “謂一切貪欲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瞋恚清淨,一切瞋恚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愚癡清淨。”

   “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假使殺害叁界所攝一切有情,而不由斯複墮于地獄傍生鬼界,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惡業等故,常生善趣受勝妙樂,修諸菩薩摩诃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清淨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雖住一切貪瞋癡等客塵煩惱垢穢聚中,而猶蓮華不爲一切客塵垢穢過失所染,常能修習菩薩勝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世尊複依遍照如來之相,爲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得諸如來秘密法性,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大樂金剛不空神咒金剛法性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謂大貪等最勝成就,令大菩薩大樂最勝成就;大樂最勝成就,令大菩薩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一切如來大覺最勝成就,令大菩薩降伏一切大魔最勝成就……又以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成立勝智,善辦一切清淨事業,能令諸有皆得清淨。又以貪等調伏世間,普遍恒時乃至諸有,皆令清淨自然調伏。又如蓮華形色光淨,不爲一切穢物所染,如是貪等饒益世間,住過有過常不能染。又大貪等能得清淨大樂大財叁界自在,常能堅固饒益有情。”

   窺基法師《理趣分述贊》雲:

   “菩薩實是後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貪等,不爲己身名利諸衆眷屬恭敬,故起一貪增百千善。”

   “一切十惡所有業道皆准此知,故起貪時菩薩大利。”

   “菩薩身心起此貪等形色光淨,不爲一切穢物煩惱所能染汙,故留煩惱助願受生作大自在。若是佛者,似其貪等,以此貪等饒益有情。設住煩惱過失之心,住余有漏善、無記心,名爲有過,過是漏義。于此叁性一切時中不能染汙,如蓮華等雖出泥中泥不能染,菩薩之心亦複如是。”

   “大樂者得無漏樂,樂有五種:一因樂,二受樂,叁苦對治樂,四斷受樂,五無惱害樂,此中有四:一出離樂,二遠離樂,叁菩提樂,四涅槃樂。今得此五及後四種故言大樂,遍滿法界俱是樂故。”

   “明由貪等爲因展轉得四種果:一由貪等爲因得大樂,二大樂爲因得大覺,叁大覺爲因得能降四魔,四降四魔爲因得自在。”

   可見,“大樂”一詞,非是密宗獨有,在顯教經論中也經常出現。

   《佛說淨業障經》雲:“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于一切法心無障礙逮得清淨?”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若有菩薩觀于貪欲是一切法,嗔恚愚癡是一切法,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于諸五欲不生愛樂亦不放舍,觀欲實性即是佛法,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而于五蓋以求菩提,如是觀時,不得五蓋及與菩提,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九惱法即是慈心,思惟觀察九惱法時,不得他人及與己身,名最上慈,以于諸法無所得故,菩薩觀忍亦複如是,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于犯戒即是不犯,觀非毗尼即是毗尼,觀于系縛即是解脫,觀于生死即涅槃界,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貪欲界即涅槃界,嗔恚愚癡亦複如是,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一切法即是佛法,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無有體相亦無根本,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悭及施不作二想,持戒毀戒不作二想,嗔恚忍辱不作二想,懈怠精進不作二想,亂心禅定不作二想,愚癡智慧不作二想,是則名爲淨諸業障。複次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觀諸煩惱即是佛法,是則名爲淨諸業障。”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觀諸煩惱即是佛法?”佛告文殊師利:“于意雲何,汝頗見法能還與法作系縛不?”答言:“不也,世尊。”“文殊師利,于意雲何,頗見有法能爲諸法作解脫不?”“不也,世尊。”“文殊師利,雲何菩薩得無生忍?”文殊師利言:“一切煩惱即無生忍。所以者何?一切煩惱同虛空性,以是義故,我觀諸法無智無斷無證無修,而諸凡夫障礙所蔽,無有佛法,見有斷結,修佛法故。”爾時世尊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能解說無盡之法。””此中大量了義講法,顯然和無上瑜伽的精神是相通的。

   《大寶積經》雲:“迦葉!譬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菩薩結毒亦複如是,智慧力故,不墮惡道。”此以解毒爲喻,說明在智慧方便力攝持下,煩惱不能爲害。非僅無害,彼經複雲:“迦葉!譬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菩薩結使亦複如是,所有遺余皆是利益,薩婆若因緣故。”糞穢本是最極鄙劣之物,但若善加利用,亦能變穢爲寶;同樣,對于煩惱,小乘人的態度…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二節 大樂的秘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