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二节 一念不生全体现▪P2

  ..续本文上一页缘实相胜义远离一切疑网并显露各别自证的光明,当知即是真实的无分别智。”

   益西彭措上师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也慈悲开示道:“总的来说,虽说无分别智慧决定是不作意,超过寻伺、分别念寂静,以及无分别自性,但是单纯的不作意、超寻伺、分别念寂静、无分别的自性,并不是无分别的智能,因为这些都只是相对的无分别而且没有智慧的缘故,故而不是真正以智慧现见一切诸法、远离一切戏论而解脱于纷繁无绪的庸俗分别,也未尝显露各别自证智能的光明分,仅为虚妄分别之境或不具心识之自体。所以说到“不分别”时,需要注意,有时是在指真实的无分别智慧,而有些地方的无分别安住已然步入歧途。”

   由此可见,藏地祖师在修习和传授无分别智时,完全立足于大空性和大光明无二双运的了义正见,故能无碍趋入“全体显现”的圆顿妙境。远离了五种歧途为代表的重重误区而无倒契合离戏实相的一念不生、一切不分别,怎么会有不妥之处呢?萧平实师徒对此纠缠不休,显然是由于缺乏起码的佛法常识。

   对修行人而言,五种歧途里面,最后的“执息念”尤为危险。“如石压草,制令不生”的无想外道,就犯了这种错误。因此,欲趋入善证的大乘无念修法,必须生起寂灭四边戏论的大空性正见,了悟心念当体即空本自离戏,如是止观双运,方可避免世间枯禅的盲修误区。对此修道关要,《定解宝灯论》第三问答义“入定有无执著相”作了透彻论述:“护持正见修行时,有者说何皆不执。所谓不执一切义,分为正修与盲修。正修远离四边戏,圣者智慧之面前,现见一切不存在,故自然灭执著相,明空无二之境界,如同目视虚空中。盲修无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无有胜观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譬如所谓无所有,中观现见不存在,无色界信无所有,词同义异如天地。如是远离四边戏,若于四边皆不执,除四边外无执相,故许无有执著相。”

   所以说,有没有现空双运的胜观明分、实相智慧,是否安住于离戏本面而令分别念自然解脱,偏堕于执念不起的寂止一方还是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这才是决定一念不生之正邪、贤劣的关键!对这些内在核心要素茫然无知,光在字面上简单地下结论、搞批斗、一刀切,显然是要不得的。

   在第五章中,我们提到过“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不用求真,唯需息见”等要义,并用《灵峰宗论》的教言说明了转舍妄想情执之于大乘修证的重要性——“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有除翳法,无与明法”、“如此达得,则但有泮冰法,别无觅水法,有去翳法,无与明法。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至冰执尽消,幻翳尽去,所有尽空,适复本有一念心性之全体大用,而别无心外一法可得。”可见大乘修法的核心,端在于转舍二障垢染、遍计情执,以现空双运为基本出发点并通过般若空性具体地断舍戏论分别的善证无念修法,无疑即是蕅益大师所激赏的“泮冰法”和“去翳法”。“适复本有一念心性之全体大用”和“一念不生全体现”,可谓一味一趣,《华严经》所言“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亦不外乎这个意思。

   真心和妄心,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全波即水全妄即真,无需割裂、取舍。粘著即成意识,脱落即成灵知,唯一的区别就是看是否悟入离戏本面,寂灭二取执著。印光大师云:“离念灵知,纯真心体。”《真心直说》云:“离妄名真,灵鉴曰心。”《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云:“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虚知不昧。即此空寂虚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亦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善知识密密相传底法印也。若悟此心,真所谓不践阶梯径登佛地。”离念和灵知的深刻联系,显然是由明空双运胜义实相所决定的。

   《成唯识论》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大乘庄严经论》云:“分别若恒有,真实则永无;分别若永无,真实则恒有。”《辨法法性论》云:“彼现法性隐,彼没法性现。”《入菩萨行论》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这些光辉教言,表达了唯识、中观二大车轨对无念修法的共同支持。《定解宝灯论》第四问答义,则从观察修、(观住)轮番修和安住修三个层次,宣说了从总相的观察作意引生离戏自证智慧的具体修证过程。

   无贪、无嗔和无痴之所以称为三善根,是因为彼等能对治贪等烦恼,并非茫然庸俗的无记法。同样的道理,善证的无念之所以是大乘了义修法,是因彼为空性正见摄持下的如法熏修,可以成为无明妄念的有效对治。如《顿悟入道要门论》云:“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宗镜录》云:“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全知麦彭仁波切《大圆满基道果无别发愿文》云:“远离言思虽无见何法,亦无未见所剩之余法。自心深处坚信甚深义,愿证难以诠示之真如。”可见无念和正念、无见和正见是一体之两面,均以离戏实相智慧为根本依托。必须将此中的关系和内涵搞明白,才能称得上善证的无念修法。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剖析了庸俗无念修法的本体和果报: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

   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以粗大的能取、所取分别念与善、不善业而堕入欲界;未以证悟实相所摄之等持,也就是在对显现境不起分别的状态中修持,是转生色界之业,积于阿赖耶上;遮止显现境后不分别任何法而修行,是转生无色界之因,其种子存留在阿赖耶上。《宝积经

  禅定品》云:“以分别念所扰,即以善、不善、中等之行堕于欲界;心于何法亦不分别、不舍外境一缘修行瑜伽且远离证悟诸法体性者乃色界之行;既非色界亦非欲界之心,不见外境之迹,数数而观串习熟练者流转于无色界。此三者永远不能从此等三有中解脱,故当以正闻而闻法、以正修而串习。””

   至尊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在《大圆满直指心性注疏

  窍诀宝藏库》中慈悲开示道:

   “《心滴如意宝》云:“设使无念专注是证性,色无色天何故不解脱?”以及“于此不念专注无记法,若住明许即是色界心,或住无念乃为无色心,种种动念即为欲界心,修彼等持转生三界故,轮回之中解脱无是处。”《定解宝灯论》云:“盲修无念和尚宗,未察直直而安住,无有胜观之明分,如石沉海平庸住。”有如此众多教证也。于般若乘中亦明说此义,如《辨法法性论》云:“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如是说无分别智慧,当离上述五种无分别。故此教诫应修寂止胜观双运之道。”

   “凡修行时,于大乐无贪执,于光明无实执,于无念无胜妙执,乃极为重要。因若如是耽著,则成魔障之故,极须慎之。”

   “如是护持所修之本性时,凡所现之一切明、乐、无念等觉受,皆不破立,应护通彻觉性之相续。”

   同样是不分别,同样是一念不生,同样是明、乐、无念,其内在差别和辨析关要,大乘显密正法讲得多么清晰透彻啊!

   在总的见解上,萧平实将显现和空性割裂开来,形成对现空双运法界实相的强烈反动。(此于本书五、六两章中,已作了深入剖析。)现、空分裂的机械思维模式所必然引发的恶果,就是具体分析到显现法时,把世俗显现法和胜义显现法又生硬地打成两截,并苦苦耽执一款神秘的现基实法。正是为了凸显这款实常僵化的“神我阿赖耶识”的殊胜性,萧平实才无怨无悔地投入相关配套工程中,绞尽脑汁地对有法和法性、七转识和第八识(他心目中的胜义现分)进行完全背离真如实相和大乘精神的割裂、取舍。(“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这个妄心意识——存在的当下,处在无念离念状态时,另一个第八识真如也同时存在。”“明心是找到另一个真相心,是和我们的觉知心同时在一起的心,是真心与妄心同时并存的。”“意识心不论无念有念,永远皆是意识心。”)

   ——闭上眼睛,猜都能猜到,萧平实雄健奔放的凡夫思维定势,在割裂现、空之后,会沿着怎样一条运行轨迹继续忙活下去!

   一旦在原则上把胜义显现法和世俗显现法定性为并列共存、割裂对立的关系,那么意识等有法的净化和升华的可能,当然被彻底封杀。除了把十八界法抛到左边一万由旬开外,再向右边一万由旬外去寻觅一个神圣可人的“第八识真如”,难道还有别的什么解脱还灭良策吗?正是在这样的人为设定和技术性需求之下,观心无相一念不生的大乘妙法,受到萧平实师徒的疯狂攻击。

   如果痛痛快快地承认,通过善证无念修法可以顺利悟入意识的离戏实相,证得无分别智,那又从何显出一款实常僵化的“神我第八识”(及其持有者)的高贵和雅致呢?世俗有法和胜义法性如果融通无二,则必定指归现空双运的法界实相,也就必定接受离戏大空性的规范,如是一来,雄健热烈的凡夫实执分别心又上何处安身立命呢?萧平实朴素而果敢的决策机制,在碰上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时,从来都不含糊。只有狠狠心彻底否定通过世俗有法而悟入真如的可然性和必然性,只有将见闻觉知当体即空全妄即真的实相本性一笔抹杀,只有咬定意识的升华上限仅止于“定心所”或“离念灵知”的凡外层次,只有拒不承认相对层面和绝对层面的有机联系,才能让他找到安全感。至于如来正法为满足个人私欲,以及与空性相割裂、与世俗显现法相对立的实常现基的技术性需求而遭受的损失,那就不属于他的考虑范围之列了。

   凡夫心…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二节 一念不生全体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