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的最大特征,就是善于作二元对立的分别、取舍和耽执。受着凡夫心粗暴奴役的萧平实,一错再错,诚为情理中之事。我们怎能期望,一名驯服的奴隶,也有可能对自在和圆融的真义,产生正确的认识呢?
意识心永远是意识心,世俗有法永远是世俗有法,而真心如来藏,则永远都是孤绝、僵化、高高在上的他体实法。萧平实天真有邪的言论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在拒绝般若大空性、与实执分别心共舞的情况下,会出现何等可笑又可悲的情形。
显现和空性的关系,世俗显现法和胜义显现法的关系,还有世俗显现法之间的关系,是大乘佛子必须吃透的基本要义。对其中任一者的迷昧,都有可能产生不幸的连锁反应。萧平实的直线思维模式所导致的一错再错,就是个强烈的警示信号。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如下问题引起足够重视:不做好打破凡夫心的思维定式的思想准备,将很难顺利通达大乘显密佛法精义。
毫无疑问,只有取缔了实有自性的大空性,才能让一切显现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活起来。也只有遮破了一切所缘相状的大空性,才使超越凡夫心的众多局限性成为可能。《定解宝灯论》的金刚语令人百读不厌:“自宗不堕现与空,本基一切均不成,任何显现平等故,一法亦可现种种。何者现空若圆融,则彼一切皆合理,何者现空不圆融,则彼一切均非理。”众多大乘显密法门之所以如此胜妙自在,就在于她们秉持现空双运精神,深刻抉显了世俗有法和胜义法界的内在血缘联系,并予充分运用。“获得性空性缺乏综合症”所必然导致的恶果,则是机械僵化、割裂取舍、死板滞塞、触处成碍。大乘圆教活泼空灵的事事无碍轮涅无二妙境,于是让这些病人们感觉极不适应。
可怕的混乱和悲剧,往往不是源自一两个具体的失误,而是由某些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或病态心理一早就决定的。萧平实一错到底,反映了这种“系统误差”及其连锁反应的倔强性。这一点,在下章中分析烦恼和智慧的关系时,还将被再次提到。
动辄说这个是外道,那个是外道,萧平实自己恰是最典型的外道邪师,他对自相的意识分别心的忠诚,也有目共睹——“欲证第八识法身者,当于意识现前时证之;苟无意识觉知之心,欲教阿谁证取第八识法身?欲教阿谁修证佛法?”“是故证得无分别智时,无妨意识自己仍有分别,而现观第八识真心之无分别性,……乃是一向即能分别之意识,与一向即离分别之自心如来藏识同在,非如密宗古今诸师之欲将意识分别性修除也……佛地亦必定有第六识而具有分别性故,佛非“不能分别之白痴”故。”“证得无分别智已,无妨意识之分别智仍然存在并行,名为大乘佛菩提智之证得。”……
对转识成智、性相圆融等大乘要义明目张胆的反动,对显现和空性、有法和法性等令人震惊的割裂、取舍,还有颠三倒四自相矛盾,形成了萧氏邪说最显著的特色。动辄骂人“落于意识境界”的人,一转脸竟成了意识境界最积极的歌颂者和捍卫者,这说明萧平实的“佛学思想”混乱至极。
一个渴求意识分别心慷慨地捧场、喝彩的“萧氏神我第八识”,当然不会对积极断除自相的意识分别心的大乘无念修法报以好颜色。然而,若静心捧读佛经祖语的相关论述就会知道,分别心实为轮回大厦的设计者和建筑师,除了观心无相了妄即真、悟入离戏无缘的一念不生妙境,无有他法可以获得解脱:
“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不可念、不可思惟。……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觉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复无无想。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佛随念,谓一切法无性性中,佛尚不可得况有佛随念。”(《大般若经》)
“佛言:善现,由此因缘当知一切法皆是无相等。善现,菩萨摩诃萨学一切法皆是无相无念无作意时,常能增益所行善法,所谓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诸如是等一切佛法,皆由学无相无念无作意而得增益。所以者何?善现,菩萨摩诃萨除空无相无愿解脱门,更无余要所应学法。何以故?善现,三解脱门能摄一切妙善法故。所以者何?善现,空解脱门观一切法自相皆空,无相解脱门观一切法远离诸相,无愿解脱门观一切法远离所愿,由此三门能摄一切殊胜善法。”(同上)
“舍利弗,菩萨当以无念行般若波罗蜜。”(《放光般若经》)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诸法亦非无相亦非一相。无相之法,当云何念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者非菩萨之念,菩萨以无念是为般若波罗蜜相。”须菩提言:“世尊,云何无念是般若波罗蜜相?”佛言:“于诸法无所念,是为般若波罗蜜相。”“云何于诸法无所念?”佛言:“不念五阴六情,是为般若波罗蜜念;……不念十慧不念六波罗蜜,不念内外空及有无空,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十力不念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八法,不念大慈大悲,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须陀洹及罗汉辟支佛,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萨云若是般若波罗蜜念;不念断诸习绪,是般若波罗蜜念。”(同上)
“文殊师利言:“世尊,何等是无为境界?”佛言:“无念是无为境界。”文殊师利言:“世尊,若无为等是佛境界,为无念者,依何而说?无所依故,则无所说,无所说故,则不可说。世尊,诸佛境界不可说也。””(《大宝积经善德天子会》)
“舍利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是无想无念,何以故?如来于法,不得体性,亦不得念。”(《佛藏经》)
“若一念不生,恬然反本。”(《净度三昧经》)
“诸佛为略说般若波罗蜜相,不念有是法,所谓一切法无相故,不可念著。我等住是无所念法中,能具足六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故,得佛金色身。”(《大智度论释萨陀波仑品》)
“弹指超无学:此显速疾能至大觉,故一念不生即名为佛。”(《首楞严经义疏注经》)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者,即是成立上无念义。谓金刚已还一切众生,独力业相大无明念未出离故,即是显示一切众生皆是有念名为众生,一切诸佛皆得无念名为佛故。”(《释摩诃衍论》)
“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大乘起信论》)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同上)
“(论曰)问曰:若如是者,众生云何随顺悟入?答曰:若知虽说一切法,而无能说所说,虽念一切法,而无所念,尔时随顺,妄念都尽,名为悟入。(疏曰)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实性,亦是一切说之实性,亦是一切念之实性,故原不在一切法一切说一切念外。但以不变随缘,举体而为能说所说能念所念,随缘不变,举凡能说所说能念所念,皆是真如性恒平等,无别异故。众生不知,于真如平等法中,妄计能所说念以为实有,则是违逆真如,然终不出真如性外,亦可名为理即随顺。若即此妄念,闻大乘法,能知无性,是为名字随顺。若令此知念念相续以成思慧,是为观行随顺。若令此知任运淳熟以成修慧,是为相似随顺。若由此知助发妙观察智,触证真如,是为妄念都尽,即是分证随顺,转名为悟入也。”(《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直至证法身已,方能觉念无念皆无有相,方可名随分觉。是故经说:若有众生始从凡地,即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也。”(同上)
“于本心中,无法不了。故云: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是知若入无念法门,成佛不出刹那之际。”(《宗镜录》)
“问:有念即众生,无念即佛,云何言凡圣一等?答:众生虽起念,不觉念本无念,与佛无念等,妄堕有念中。佛得无念,知念本无。众生虽现在念中,佛知念即无念,斯则佛无念,与众生无念义同。又以众生不知念空,于念成事似有差别,若实了念空,则于苦乐境不生执受。何者?以境从念生,心空则境何有?既无有境,相缚自除能所俱空,谁生取著?既不取著,生死自无,如圆觉经云:知是空华即无流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同上)
“夫云转物者,物虚非转,唯转自心。以一切法皆从分别生,因想而成随念而至,所以金刚三昧经颂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故知一切诸法,皆从分别识生,若能悟了分别识空,则知诸法寂灭,若生若灭俱是分别,分别若亡,法非生灭。亦如法华经,三变土田唯是变心,非变土耳。首楞严经钞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者,心外无物,物即是心,但心离分别为正智,正智即是般若,周遍法界无有障碍,是故西方国土水鸟树林悉皆说法,说法之处即如如心。所以如来一一根门,遍尘刹土乃至毛端而说妙法。如今但得离念,便同如来真实知见。昔有禅师,在蜀地绵竹县无为山修道,时有三百余家设斋,俱请和尚,皆由心离分别,即应机无碍。”(同上)
“如楞伽经偈云:众生及瓶等,种种诸形相,内外虽不同,一切从心起。但一念不生,诸缘自断。故云:一念心不生,六根总无过。又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如今厌生患老,随思随造,舍妄舍身,业果恒新。若能了生无生,知妄无妄,一念心寂,万虑俱消。如云:畏影畏迹,逾走逾极,端坐树阴,迹灭影沈。是知悟心即休,更无异术。如祖师云: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二节 一念不生全体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