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二節 一念不生全體現▪P3

  ..續本文上一頁識的最大特征,就是善于作二元對立的分別、取舍和耽執。受著凡夫心粗暴奴役的蕭平實,一錯再錯,誠爲情理中之事。我們怎能期望,一名馴服的奴隸,也有可能對自在和圓融的真義,産生正確的認識呢?

   意識心永遠是意識心,世俗有法永遠是世俗有法,而真心如來藏,則永遠都是孤絕、僵化、高高在上的他體實法。蕭平實天真有邪的言論十分生動地說明了,在拒絕般若大空性、與實執分別心共舞的情況下,會出現何等可笑又可悲的情形。

   顯現和空性的關系,世俗顯現法和勝義顯現法的關系,還有世俗顯現法之間的關系,是大乘佛子必須吃透的基本要義。對其中任一者的迷昧,都有可能産生不幸的連鎖反應。蕭平實的直線思維模式所導致的一錯再錯,就是個強烈的警示信號。所以我們一定要對如下問題引起足夠重視:不做好打破凡夫心的思維定式的思想准備,將很難順利通達大乘顯密佛法精義。

   毫無疑問,只有取締了實有自性的大空性,才能讓一切顯現法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活起來。也只有遮破了一切所緣相狀的大空性,才使超越凡夫心的衆多局限性成爲可能。《定解寶燈論》的金剛語令人百讀不厭:“自宗不墮現與空,本基一切均不成,任何顯現平等故,一法亦可現種種。何者現空若圓融,則彼一切皆合理,何者現空不圓融,則彼一切均非理。”衆多大乘顯密法門之所以如此勝妙自在,就在于她們秉持現空雙運精神,深刻抉顯了世俗有法和勝義法界的內在血緣聯系,並予充分運用。“獲得性空性缺乏綜合症”所必然導致的惡果,則是機械僵化、割裂取舍、死板滯塞、觸處成礙。大乘圓教活潑空靈的事事無礙輪涅無二妙境,于是讓這些病人們感覺極不適應。

   可怕的混亂和悲劇,往往不是源自一兩個具體的失誤,而是由某些習以爲常的思維定式或病態心理一早就決定的。蕭平實一錯到底,反映了這種“系統誤差”及其連鎖反應的倔強性。這一點,在下章中分析煩惱和智慧的關系時,還將被再次提到。

   動辄說這個是外道,那個是外道,蕭平實自己恰是最典型的外道邪師,他對自相的意識分別心的忠誠,也有目共睹——“欲證第八識法身者,當于意識現前時證之;苟無意識覺知之心,欲教阿誰證取第八識法身?欲教阿誰修證佛法?”“是故證得無分別智時,無妨意識自己仍有分別,而現觀第八識真心之無分別性,……乃是一向即能分別之意識,與一向即離分別之自心如來藏識同在,非如密宗古今諸師之欲將意識分別性修除也……佛地亦必定有第六識而具有分別性故,佛非“不能分別之白癡”故。”“證得無分別智已,無妨意識之分別智仍然存在並行,名爲大乘佛菩提智之證得。”……

   對轉識成智、性相圓融等大乘要義明目張膽的反動,對顯現和空性、有法和法性等令人震驚的割裂、取舍,還有顛叁倒四自相矛盾,形成了蕭氏邪說最顯著的特色。動辄罵人“落于意識境界”的人,一轉臉竟成了意識境界最積極的歌頌者和捍衛者,這說明蕭平實的“佛學思想”混亂至極。

   一個渴求意識分別心慷慨地捧場、喝彩的“蕭氏神我第八識”,當然不會對積極斷除自相的意識分別心的大乘無念修法報以好顔色。然而,若靜心捧讀佛經祖語的相關論述就會知道,分別心實爲輪回大廈的設計者和建築師,除了觀心無相了妄即真、悟入離戲無緣的一念不生妙境,無有他法可以獲得解脫:

   “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善現,是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法無性爲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複無無想。善現,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修學佛隨念,謂一切法無性性中,佛尚不可得況有佛隨念。”(《大般若經》)

   “佛言:善現,由此因緣當知一切法皆是無相等。善現,菩薩摩诃薩學一切法皆是無相無念無作意時,常能增益所行善法,所謂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諸如是等一切佛法,皆由學無相無念無作意而得增益。所以者何?善現,菩薩摩诃薩除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更無余要所應學法。何以故?善現,叁解脫門能攝一切妙善法故。所以者何?善現,空解脫門觀一切法自相皆空,無相解脫門觀一切法遠離諸相,無願解脫門觀一切法遠離所願,由此叁門能攝一切殊勝善法。”(同上)

   “舍利弗,菩薩當以無念行般若波羅蜜。”(《放光般若經》)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諸法亦非無相亦非一相。無相之法,當雲何念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者非菩薩之念,菩薩以無念是爲般若波羅蜜相。”須菩提言:“世尊,雲何無念是般若波羅蜜相?”佛言:“于諸法無所念,是爲般若波羅蜜相。”“雲何于諸法無所念?”佛言:“不念五陰六情,是爲般若波羅蜜念;……不念十慧不念六波羅蜜,不念內外空及有無空,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十力不念四無所畏四無礙慧佛十八法,不念大慈大悲,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須陀洹及羅漢辟支佛,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薩雲若是般若波羅蜜念;不念斷諸習緒,是般若波羅蜜念。”(同上)

   “文殊師利言:“世尊,何等是無爲境界?”佛言:“無念是無爲境界。”文殊師利言:“世尊,若無爲等是佛境界,爲無念者,依何而說?無所依故,則無所說,無所說故,則不可說。世尊,諸佛境界不可說也。””(《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

   “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是無想無念,何以故?如來于法,不得體性,亦不得念。”(《佛藏經》)

   “若一念不生,恬然反本。”(《淨度叁昧經》)

   “諸佛爲略說般若波羅蜜相,不念有是法,所謂一切法無相故,不可念著。我等住是無所念法中,能具足六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故,得佛金色身。”(《大智度論釋薩陀波侖品》)

   “彈指超無學:此顯速疾能至大覺,故一念不生即名爲佛。”(《首楞嚴經義疏注經》)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者,即是成立上無念義。謂金剛已還一切衆生,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出離故,即是顯示一切衆生皆是有念名爲衆生,一切諸佛皆得無念名爲佛故。”(《釋摩诃衍論》)

   “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大乘起信論》)

   “複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爲西,方實不轉。衆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爲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同上)

   “(論曰)問曰:若如是者,衆生雲何隨順悟入?答曰:若知雖說一切法,而無能說所說,雖念一切法,而無所念,爾時隨順,妄念都盡,名爲悟入。(疏曰)真如即是一切法之實性,亦是一切說之實性,亦是一切念之實性,故原不在一切法一切說一切念外。但以不變隨緣,舉體而爲能說所說能念所念,隨緣不變,舉凡能說所說能念所念,皆是真如性恒平等,無別異故。衆生不知,于真如平等法中,妄計能所說念以爲實有,則是違逆真如,然終不出真如性外,亦可名爲理即隨順。若即此妄念,聞大乘法,能知無性,是爲名字隨順。若令此知念念相續以成思慧,是爲觀行隨順。若令此知任運淳熟以成修慧,是爲相似隨順。若由此知助發妙觀察智,觸證真如,是爲妄念都盡,即是分證隨順,轉名爲悟入也。”(《大乘起信論裂網疏》)

   “直至證法身已,方能覺念無念皆無有相,方可名隨分覺。是故經說:若有衆生始從凡地,即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爲證得如來智慧也。”(同上)

   “于本心中,無法不了。故雲: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是知若入無念法門,成佛不出刹那之際。”(《宗鏡錄》)

   “問:有念即衆生,無念即佛,雲何言凡聖一等?答:衆生雖起念,不覺念本無念,與佛無念等,妄墮有念中。佛得無念,知念本無。衆生雖現在念中,佛知念即無念,斯則佛無念,與衆生無念義同。又以衆生不知念空,于念成事似有差別,若實了念空,則于苦樂境不生執受。何者?以境從念生,心空則境何有?既無有境,相縛自除能所俱空,誰生取著?既不取著,生死自無,如圓覺經雲:知是空華即無流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同上)

   “夫雲轉物者,物虛非轉,唯轉自心。以一切法皆從分別生,因想而成隨念而至,所以金剛叁昧經頌雲: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諸分別法,是法非生滅。故知一切諸法,皆從分別識生,若能悟了分別識空,則知諸法寂滅,若生若滅俱是分別,分別若亡,法非生滅。亦如法華經,叁變土田唯是變心,非變土耳。首楞嚴經鈔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者,心外無物,物即是心,但心離分別爲正智,正智即是般若,周遍法界無有障礙,是故西方國土水鳥樹林悉皆說法,說法之處即如如心。所以如來一一根門,遍塵刹土乃至毛端而說妙法。如今但得離念,便同如來真實知見。昔有禅師,在蜀地綿竹縣無爲山修道,時有叁百余家設齋,俱請和尚,皆由心離分別,即應機無礙。”(同上)

   “如楞伽經偈雲:衆生及瓶等,種種諸形相,內外雖不同,一切從心起。但一念不生,諸緣自斷。故雲:一念心不生,六根總無過。又雲: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如今厭生患老,隨思隨造,舍妄舍身,業果恒新。若能了生無生,知妄無妄,一念心寂,萬慮俱消。如雲:畏影畏迹,逾走逾極,端坐樹陰,迹滅影沈。是知悟心即休,更無異術。如祖師雲: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二節 一念不生全體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