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二节 一念不生全体现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二节 一念不生全体现

   《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从自、他空圆融的观点看,欲现前双运离戏智慧光明,证取真如实性,最重要的就是转舍二障种子、客尘垢染,亦即在空性正见摄持下切实遣除无始以来的戏论分别、颠倒妄想。因而,一念不生的善证修法,自然成了大乘无上妙道。

   萧平实师徒持不同意见:

   “此“一念不生”境界,是妄心所生的境界,是属于妄心所行境界之一,为妄心的所生法,在唯识的观念上,称为“心所法”,即是五别境心所法中的定心所,是为妄心意识所行境界。”(《真假邪说》P68)

   “因此“一念不生”境界,不是真心实相境界。奈何密教古时上师法王与学人不能觉察,复遇不到善知识的教导,偏偏就遇上了错悟祖师的开示,中了先入为主的毒,认贼为主,导致如此错误的观念流传了一千年。”(P70)

   “平实云:古今多有一种知识,将一念不生时灵明觉了之心认作真如心,便落在意识境界中,犹自以为悟,生大我慢。或以凝神摄念、清明无闇之觉照心作为真如心,自以为已证本地风光,殊不知此皆识神,不离妄心妄觉。”(《入不二门》)

   “意识心不论无念有念,永远皆是意识心故,永远不能将第六识之意识心变成第八识如来藏故,体性不能互易故;一切证悟之人,函盖十方世界示现于人间之诸佛菩萨在内,皆是八识心王同时具足故,皆是意识心与第八识并行不悖故。”(《佛教之危机》)

   “以此一念不生之觉知心作为清净妙心、涅槃妙心、真如佛性,与常见外道完全相同;常见外道亦以一念不生之觉知心作为常住不坏之法故,误认其常,故名常见外道;外于自心如来藏而求不生不灭之法,故名外道。……一念不生之觉知心即是意识我故;意识心不因离念便转成涅槃妙心故,意识心永远是意识心故。”(《宗门正义》)

   “不应以意识觉知心修行一念不生之功夫,意识心纵能永远制心一处而不起念,仍将永远是意识心,永远不能因为不起念而转变为第八识如来藏,如是修学佛法者,方是有智之学人也。”(同上)

   “要而言之,觉知心住于一切法空之所观境中,仍是觉知心,不曾改易其意识心之本质。……假饶能令觉知心常处于一念不生之境,连续三劫五劫,仍然是意识,无改于彼意识之本质。意识永远是意识,乃至成就究竟佛地之修行,意识仍是意识,仍不能变成佛地之真如—第十无垢识。是故密宗欲将意识常处于一念不生之境,而转变意识为佛地真如者,乃是妄想;如是修行,非佛法之正修也。依之而修三大无量数劫之后,他人已经成佛已,密宗诸人之不肯转入显教而修者,仍将继续处于凡夫位而自以为已证佛果,三大无量数劫之修行,悉皆徒劳无功也。”(《狂密与真密》)

   意识乃至八个识的现相和实相,上一节已做了深入论述。萧平实师徒不顾一切地割裂法界圆通实相、曲解大乘正法的行为,显然出自凸显“神我阿赖耶识”的神圣和尊严的原始动机。这让人看到,刻骨的偏执和成见,是如何夺走人们的理智,并且制造出一个个无耻狂人的。

   为了方便下文的辨析,不妨先看看《佛学大辞典》对“一念不生”的解释:“(术语)超越念虑之境界也。(华严)五教章上之三曰:“顿教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顿教为华严宗所立五教之一,禅之宗旨当之。冠注曰:“通路云:一念不生等者,即心本是佛,妄起故为众生,一念妄心不生,何谓不得名佛!故达磨碑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华严清凉国师对则天武后之语曰:“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见稽古略三。”

   关于与之相近的“无念”,《佛学大辞典》解释道:“(术语)无妄念也,即正念之异名。三慧经曰:“问曰:何等为能知一、万事毕?报曰:一者,谓无意无念万事自毕,意有百念万事皆失。”四十二章经曰:“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宗镜录八曰:“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成正念?”传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即心便是灵智,亦云灵台。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问:云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问: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

   上面的解释,反映了大乘佛教对一念不生的传统看法。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对一念不生所作的精辟论述,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生起全面的认识:

   “问: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为复惟圆顿耶?亦有偏有渐有邪正耶?

   答:以名定义,万无一得。以义定名,万无一失。圆顿之谈,随类各解。外人计缘影为心,如石压草,制令不生,谓是即如如佛,其实成无想外道。禀藏教人,知根尘为缘,则有念生,远离根尘,念性永寂,得入涅槃,名如如佛,其实止成小果。禀通教人,了知念无自性,求其生相了不可得,名如如佛,其实止是干慧。禀别教人,谓生者是妄识,真如凝然不生,名如如佛,亦名素法身,还须智行严之。惟有禀圆教人,了知现前一念,即是法界,不变随缘无生说生,随缘不变生即不生,是故全体显现,名如如佛,即与三世诸佛体用平等。前三教为偏,惟圆教为圆。后三教俱有顿义,惟藏教属渐。四教皆正,外道为邪。”

   可见“一念不生”的含义,相当广泛。虽说从外道邪见直至内道圆顿法门,都用到这个词,但内中实义却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大乘显密教法与“如石压草,制令不生”的无想外道,毫无差别吗?当然不是。强压念头不起的劣见劣修,非但不是大乘实相修法,反而恰是显密正法所破斥的对象。如《灵峰宗论》云:“无想天以一念不生为性,灭心心所为德”、“纵一念不生,仍造成无想外道矣。”藏地蒋扬洛德旺波尊者所著的《俱舍论释》云:“无想定是哪种补特伽罗的禅定呢?是凡夫的禅定,而不是圣者的禅定,原因是修此无想定将转为无想天的众生,而圣者将此视为如恶趣之处。”

   补处弥勒于《辨法法性论》中宣说如何悟入真实的无分别智时,警示学人应辨别和远离五种歧途(《摄大乘论》中亦有类似讲法):“自相遍知者,远离不作意,超寻伺、寂静,自性、执息念,五种为自相。”世亲释云:“首先,(若谓)此无分别智由无作意分别故成无分别自性,(则)不应道理。因为若不作意分别即是无分别作意,则婴儿、愚夫等智也应成无分别智。何以故?以彼等于彼分位也无分别故。

   若以超越寻伺为自性,也不应理。因为若以超越寻伺为自性,则修入第二禅等住等引者也应成无分别智。

   若以寂静分别为自性,也不应理,因为若由寂静分别即是无分别智,则沉睡、麻醉及昏厥生时也应成无分别智。何以故?以彼等于彼时位不分别故。

   若由本性为无分别者,则色等境也应成无分别智。何以故?因为彼等也由无动作故不分别。

   若以执取无分别之相即是此智,也不应理。因为若作意“如是为无分别”、“此即是无分别”,则此智并未生起,因为分别并言说无分别的作意实际只是以分别为行相故。是故当知,无分别智的自相远离此五种行相。”

   全知麦彭仁波切《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释云:“了知无分别智之相,当以远离五种歧途的方式宣说。何故如是?无分别智虽然不见任何所缘相也不执著任何法,以智慧唯见一切诸法的真如本性,但其实际境界在凡夫分别心前如盲人眼前的色法般,从肯定方面无法一时显示。无分别智的自性虽是何者也不分别,但彼是无误证悟法性无有任何戏论的所缘义后与法性相应而自然不执著任何,不是什么也不知或控制心识不起等的无分别,故此处仅以远离五种无分别歧途的方式显示圣者无分别智。所谓五种歧途是哪些呢?即是:

   仅仅不生起对诸世间名言戏论以音义两相混合的作意,并非无分别智,因为譬如初生婴儿与牛犊等相续中也无如是分别,但不说彼者是无分别智。虽然婴儿相续中将来会产生音义相合,但现在不具有将二者直接和合而观察思维的能力,仅依此例便能成立上述之理。

   仅仅超越具有粗细相的寻伺不能成立是圣者无分别智,如二禅以上的分别识一般。

   仅仅分别念寂静也不是圣者无分别智的境界,例如处于沉睡、昏厥、麻醉、安住灭定等分位时。

   无分别的自性义也不属圣者无分别智,例如色等境、眼等根都是无分别的尘的自性,但彼等都不是无分别智故。

   执著“什么也不想执著”的息念,也不是圣者无分别智,因为彼者实际已落入以念念显现的方式执著此者彼者的执著相中。“什么也不能作意”等其自性本身就是执著,所以不成圣者无分别智。

   如是诸圣者的无分别智完全远离以上五种无分别的歧途,以此种方式宣说圣者无分别智的自相。因此,若不执著任何边际及一切戏论而能对无…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二节 一念不生全体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