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二節 一念不生全體現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二節 一念不生全體現

   《華嚴經》雲:“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從自、他空圓融的觀點看,欲現前雙運離戲智慧光明,證取真如實性,最重要的就是轉舍二障種子、客塵垢染,亦即在空性正見攝持下切實遣除無始以來的戲論分別、顛倒妄想。因而,一念不生的善證修法,自然成了大乘無上妙道。

   蕭平實師徒持不同意見:

   “此“一念不生”境界,是妄心所生的境界,是屬于妄心所行境界之一,爲妄心的所生法,在唯識的觀念上,稱爲“心所法”,即是五別境心所法中的定心所,是爲妄心意識所行境界。”(《真假邪說》P68)

   “因此“一念不生”境界,不是真心實相境界。奈何密教古時上師法王與學人不能覺察,複遇不到善知識的教導,偏偏就遇上了錯悟祖師的開示,中了先入爲主的毒,認賊爲主,導致如此錯誤的觀念流傳了一千年。”(P70)

   “平實雲:古今多有一種知識,將一念不生時靈明覺了之心認作真如心,便落在意識境界中,猶自以爲悟,生大我慢。或以凝神攝念、清明無闇之覺照心作爲真如心,自以爲已證本地風光,殊不知此皆識神,不離妄心妄覺。”(《入不二門》)

   “意識心不論無念有念,永遠皆是意識心故,永遠不能將第六識之意識心變成第八識如來藏故,體性不能互易故;一切證悟之人,函蓋十方世界示現于人間之諸佛菩薩在內,皆是八識心王同時具足故,皆是意識心與第八識並行不悖故。”(《佛教之危機》)

   “以此一念不生之覺知心作爲清淨妙心、涅槃妙心、真如佛性,與常見外道完全相同;常見外道亦以一念不生之覺知心作爲常住不壞之法故,誤認其常,故名常見外道;外于自心如來藏而求不生不滅之法,故名外道。……一念不生之覺知心即是意識我故;意識心不因離念便轉成涅槃妙心故,意識心永遠是意識心故。”(《宗門正義》)

   “不應以意識覺知心修行一念不生之功夫,意識心縱能永遠製心一處而不起念,仍將永遠是意識心,永遠不能因爲不起念而轉變爲第八識如來藏,如是修學佛法者,方是有智之學人也。”(同上)

   “要而言之,覺知心住于一切法空之所觀境中,仍是覺知心,不曾改易其意識心之本質。……假饒能令覺知心常處于一念不生之境,連續叁劫五劫,仍然是意識,無改于彼意識之本質。意識永遠是意識,乃至成就究竟佛地之修行,意識仍是意識,仍不能變成佛地之真如—第十無垢識。是故密宗欲將意識常處于一念不生之境,而轉變意識爲佛地真如者,乃是妄想;如是修行,非佛法之正修也。依之而修叁大無量數劫之後,他人已經成佛已,密宗諸人之不肯轉入顯教而修者,仍將繼續處于凡夫位而自以爲已證佛果,叁大無量數劫之修行,悉皆徒勞無功也。”(《狂密與真密》)

   意識乃至八個識的現相和實相,上一節已做了深入論述。蕭平實師徒不顧一切地割裂法界圓通實相、曲解大乘正法的行爲,顯然出自凸顯“神我阿賴耶識”的神聖和尊嚴的原始動機。這讓人看到,刻骨的偏執和成見,是如何奪走人們的理智,並且製造出一個個無恥狂人的。

   爲了方便下文的辨析,不妨先看看《佛學大辭典》對“一念不生”的解釋:“(術語)超越念慮之境界也。(華嚴)五教章上之叁曰:“頓教者,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頓教爲華嚴宗所立五教之一,禅之宗旨當之。冠注曰:“通路雲:一念不生等者,即心本是佛,妄起故爲衆生,一念妄心不生,何謂不得名佛!故達磨碑雲: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刹那而登正覺。”華嚴清涼國師對則天武後之語曰:“若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見稽古略叁。”

   關于與之相近的“無念”,《佛學大辭典》解釋道:“(術語)無妄念也,即正念之異名。叁慧經曰:“問曰:何等爲能知一、萬事畢?報曰:一者,謂無意無念萬事自畢,意有百念萬事皆失。”四十二章經曰:“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宗鏡錄八曰:“正念者,無念而知,若總無知,何成正念?”傳心法要曰:“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華果,即心便是靈智,亦雲靈臺。又曰: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無一念,便是境忘心自滅,無複可追尋。”頓悟入道要門論上曰:“問:此頓悟門,以何爲宗?以何爲旨?以何爲體?以何爲用?答:無念爲宗,妄心不起爲旨,以清淨爲體,以智爲用。問:既言無念爲宗,未審無念者無何念?答:無念者,無邪念。非無正念。雲何爲邪念?雲何名正念?答: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名爲邪念。不念善惡,名爲正念。乃至苦樂生滅取舍怨親憎愛並名邪念。不念苦樂等,即名正念。問:雲何是正念?答:正念者,唯念菩提。問:菩提可得否?答:菩提不可得。問:既不可得,雲何唯念菩提?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實不可得,亦無前後得者。爲不可得故,即無有念。只個無念,是名真念。””

   上面的解釋,反映了大乘佛教對一念不生的傳統看法。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對一念不生所作的精辟論述,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生起全面的認識:

   “問: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爲複惟圓頓耶?亦有偏有漸有邪正耶?

   答:以名定義,萬無一得。以義定名,萬無一失。圓頓之談,隨類各解。外人計緣影爲心,如石壓草,製令不生,謂是即如如佛,其實成無想外道。禀藏教人,知根塵爲緣,則有念生,遠離根塵,念性永寂,得入涅槃,名如如佛,其實止成小果。禀通教人,了知念無自性,求其生相了不可得,名如如佛,其實止是幹慧。禀別教人,謂生者是妄識,真如凝然不生,名如如佛,亦名素法身,還須智行嚴之。惟有禀圓教人,了知現前一念,即是法界,不變隨緣無生說生,隨緣不變生即不生,是故全體顯現,名如如佛,即與叁世諸佛體用平等。前叁教爲偏,惟圓教爲圓。後叁教俱有頓義,惟藏教屬漸。四教皆正,外道爲邪。”

   可見“一念不生”的含義,相當廣泛。雖說從外道邪見直至內道圓頓法門,都用到這個詞,但內中實義卻有著天壤之別。

   那麼,大乘顯密教法與“如石壓草,製令不生”的無想外道,毫無差別嗎?當然不是。強壓念頭不起的劣見劣修,非但不是大乘實相修法,反而恰是顯密正法所破斥的對象。如《靈峰宗論》雲:“無想天以一念不生爲性,滅心心所爲德”、“縱一念不生,仍造成無想外道矣。”藏地蔣揚洛德旺波尊者所著的《俱舍論釋》雲:“無想定是哪種補特伽羅的禅定呢?是凡夫的禅定,而不是聖者的禅定,原因是修此無想定將轉爲無想天的衆生,而聖者將此視爲如惡趣之處。”

   補處彌勒于《辨法法性論》中宣說如何悟入真實的無分別智時,警示學人應辨別和遠離五種歧途(《攝大乘論》中亦有類似講法):“自相遍知者,遠離不作意,超尋伺、寂靜,自性、執息念,五種爲自相。”世親釋雲:“首先,(若謂)此無分別智由無作意分別故成無分別自性,(則)不應道理。因爲若不作意分別即是無分別作意,則嬰兒、愚夫等智也應成無分別智。何以故?以彼等于彼分位也無分別故。

   若以超越尋伺爲自性,也不應理。因爲若以超越尋伺爲自性,則修入第二禅等住等引者也應成無分別智。

   若以寂靜分別爲自性,也不應理,因爲若由寂靜分別即是無分別智,則沈睡、麻醉及昏厥生時也應成無分別智。何以故?以彼等于彼時位不分別故。

   若由本性爲無分別者,則色等境也應成無分別智。何以故?因爲彼等也由無動作故不分別。

   若以執取無分別之相即是此智,也不應理。因爲若作意“如是爲無分別”、“此即是無分別”,則此智並未生起,因爲分別並言說無分別的作意實際只是以分別爲行相故。是故當知,無分別智的自相遠離此五種行相。”

   全知麥彭仁波切《辨法法性論釋

  辨析智慧光明》釋雲:“了知無分別智之相,當以遠離五種歧途的方式宣說。何故如是?無分別智雖然不見任何所緣相也不執著任何法,以智慧唯見一切諸法的真如本性,但其實際境界在凡夫分別心前如盲人眼前的色法般,從肯定方面無法一時顯示。無分別智的自性雖是何者也不分別,但彼是無誤證悟法性無有任何戲論的所緣義後與法性相應而自然不執著任何,不是什麼也不知或控製心識不起等的無分別,故此處僅以遠離五種無分別歧途的方式顯示聖者無分別智。所謂五種歧途是哪些呢?即是:

   僅僅不生起對諸世間名言戲論以音義兩相混合的作意,並非無分別智,因爲譬如初生嬰兒與牛犢等相續中也無如是分別,但不說彼者是無分別智。雖然嬰兒相續中將來會産生音義相合,但現在不具有將二者直接和合而觀察思維的能力,僅依此例便能成立上述之理。

   僅僅超越具有粗細相的尋伺不能成立是聖者無分別智,如二禅以上的分別識一般。

   僅僅分別念寂靜也不是聖者無分別智的境界,例如處于沈睡、昏厥、麻醉、安住滅定等分位時。

   無分別的自性義也不屬聖者無分別智,例如色等境、眼等根都是無分別的塵的自性,但彼等都不是無分別智故。

   執著“什麼也不想執著”的息念,也不是聖者無分別智,因爲彼者實際已落入以念念顯現的方式執著此者彼者的執著相中。“什麼也不能作意”等其自性本身就是執著,所以不成聖者無分別智。

   如是諸聖者的無分別智完全遠離以上五種無分別的歧途,以此種方式宣說聖者無分別智的自相。因此,若不執著任何邊際及一切戲論而能對無…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二節 一念不生全體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