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2)▪P3

  ..续本文上一页是佛法,并为宗镜之光,靡现一尘之迹。”

   可见,前六识见闻觉知(《佛学大辞典》:“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之性,皆是不生灭妙真如实相,故彼等均为悟道、明心之妙门。只要断除自相的无明分别,安住于念无念、于相离相的境界,见闻觉知和佛道其实并不相违。

   《楞严文句》具体分析了识大本属藏性的道理:

   “辛七、明藏性即识大性。然小乘惟言六识,大乘则言八识,或言九识。须知第九识名,乃就果地而立,实无别体,只约八识之性出障圆明,故更加以白净之号,唤作庵摩罗识耳。今经第八第七两识,总摄入于意根,前文所云思量兼了别性是也。此则已属根大中收,故今独约前六识言之,明其皆是性具。……

   (经云)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此以六种识心,均前六大而名七大,显其皆性皆真无二无别也。盖九界众生于此识与根尘,总未能融通为一……是故十法界识,即是十法界地水火风空根,十法界地水火风空根,即是十法界识。今承上文,拈出眼识一种,如此离过绝非,始信十法界之六识六根,皆悉圆满湛然,性非从所,与彼虚空地水火风,一一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无生灭矣。……既此六处识心,不是同异空有,亦不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谓非如来藏性而何?盖藏性随缘常不变故,所以不是同异空有;藏性不变常随缘故,所以不是非同非异非空非有也。若迷此妙性,则说同说异,说空说有,说非同异,说非空有,俱为戏论。若达此妙性,则戏论自灭,亦可随四悉檀,作同异等种种说矣。……

   禀别教人,以唯识之相,四分皆属依他起性,名为因缘;唯识之性,即是真如无为,名为自然。此皆不达藏性,终无实义也。惟其藏性即六识性,故弥勒菩萨悟之,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上述教言,不仅阐明了六识性即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即六识性之理,而且从“今经第八第七两识,总摄入于意根”一语看,第八阿赖耶识并无格外的希特尊胜处。如果萧平实师徒执意要把十八界法一股脑抛掉,那么意根界所摄的第八识的处境,就大大不妙了。

   虽说十八界等一切世俗有法在本质上均为如来藏妙真如性,皆可作为观修对境,然其它法皆可摄于心识之中,而意识又是心识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故此主要观修境很自然地会落到它的头上。(《楞严文句》:“于三科中,简去界入;于五阴中,简前四阴;于识阴中,复简余七。但观现前六识一念,名为灸病得穴。”)从“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的转依次第看,前五识和第八识乃为见道后的修所断,第七识又较为偏狭,不宜作为观修深广无量的法无我的对境,这样从最为活跃、普遍、熟悉的第六识着手起修,亦可谓顺理成章。(如果考虑到七、八识可摄于十八界的意根界中,以及彼等甚为微细难知,更是别无选择了。)事实上,众多大乘显密修法,也向来是把重点放在谛观现前阴妄一念而举体悟入真如法性之上。如《灵峰宗论》云:“见分无相,误为有相,便成蛇见。若了见分虽妄,实本无相,则依他当下消归圆成。天台所以专立第六识为所观境,譬钻木出火,火即烧木,合于此经(楞严经)识阴本如来藏性、识明知、觉明真识等语,不啻如空合空,水合水。此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动一步,久已到家,真无上圆顿法印也。阿难未证初果,全堕凡外无心计心之过。如来种种征破,不过欲其觅心了不可得而已。”虚云老和尚开示道:“所以我们今天要借这句话头(金刚王宝剑),把那些劫贼杀掉,使八识转过来成为大圆镜智,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但是最要紧的就是把第六识和第七识先转过来,因为它有领导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别计量。现在你们作诗作偈,见空见光,就是这两个识在起作用。我们今天要借这句话头,使分别识成妙观察智,计量人我之心为平等性智,这就叫做转识成智,转凡成圣。”由是可见,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禅门的觅心不得,大圆满的转分别念为法身智慧等,确都是深契道要的圆妙法门,对于所化众生而言,均为无上甘露。

   当然,这样的修法,必须建立在现空双运实相正见基础上,并需深刻领悟“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的道理。只有在了知三相、四分、八识究竟非为别别实有的异体法之前提下如理观修,才能真正做到入一无妄举体清净,一解一切解。《起信论裂网疏》云:“又真如不变随缘,不唯举体作如来藏、阿赖耶识,亦即举体作诸转识及一切法。譬如湿性,不唯举体作水,亦即举体作波。是故一一转识及一切法,随缘不变,皆是真如全体,非是真如少分。当知一一转识及一切法,据实道理,无不各各皆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今但明赖耶能摄能生者,姑就生灭门中异相言之。若约同相,则并是真如全体,并具真如大用也。又前七转识,相虽生灭,体即真如,本不生灭。”“依生灭门,俗故相有别,则有八识及诸心所,体用四分,种现差别不同。然此差别,悉皆无性,由无明故,不达无性。”“夫唯不觉,故举真如全体,而为心心所之各各三相。若能觉知三相无相,唯一真如,则一切心心所之业相,即真如体;一切能见,即真如相;一切境界,即真如用。故前文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也。”上述文字说明,通过谛观意识分别心而证悟真如法界,不仅是理想的选择,而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

   是故,“万法抉择为心,心抉择为离戏”,无论从六识说还是八识说来讲,都是行得通的。了义的唯识宗,最终必然会抉择到阿赖耶识的离戏空性,这一点前文已再三论述过。就理论而言,将万法抉择为第八识自现,固然再合适不过;然从窍诀性修持的角度看,以第六意识作为整体精神世界的代表和谛观悟道的切入点,则更具现实意义。如果没有怀着特别深重的成见,理应不会对融通灵转的心识活动,产生狭隘的割裂和偏执。

   萧平实师徒既然坚持认为“第八识与第六意识,两者各有不同的体性,差异极大、意义悬殊,两者不能够混为一谈”,那么请问:这是从世俗谛讲的,还是从胜义谛而言呢?

   若是从世俗谛讲,则其暂时的差异我们也不否认。可是,请不要忘记,这里谈的是转凡成圣的究竟胜义修法,拿世俗相状来打岔,是毫无意义的。

   若是从究竟胜义的角度宣说二者存在根本差异,那问题就严重了。《成唯识论》(卷7)的教言,将令他们陷入被动:“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又一灭时余不灭故,能所熏等相各异故。亦非定异,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异应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无定性故,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他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有必要指出,萧平实师徒一向执取第八识为实相真心,所以他们言说第六识和第八识截然不同时,心中实际想的是二谛、依圆决定为别别独存的异体法。这当然就更错了。

   太虚大师在《诸法有无自性问题》中有一段论述,揭示了大乘佛法精要:

   “中国佛典上常用“自性”一名,如六祖说:“明本自心,见本自性”;“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些,举不胜举,极力讲自性,极力称扬自性,是中国佛学的特点。但到底这自性是什么意义?和空宗等所斥为无的自性是不是相同呢?当然是不同的!应晓得:离执净智所显胜义,因是离执,所以是空;净智所显胜义,则又是有。究竟真空就是妙有,遍常妙有就是真空。即有之空才是真空,则离有之空是顽空;即空之有才是妙有,则离空之有是妄有。凡是“有”者,皆性空缘起之有,微妙清净明彻之有;若一法不空,即不成妙有。凡是“空”者,皆缘起性空之空,真常圆满成就之空;若一法不有,即不成真空。这非妄有、非顽空、即真空、即妙有之如实义,无以名之,假名曰“圆中性”。……无边无中无始无终,故毕竟皆空。即始即终即边即中,故统一切有。一芭蕉如此,一人、一芥、一色、一香、一微尘、一恒星、一毛孔、一念心,亦莫不如此。这圆中性,要到正智如如恒时相应的佛果正觉境界才能毕现。它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其实普遍恒常本自如是,无庸上帝天神等之造作,所以叫做“自性”的。

   这个自性本来就是没有一点儿离开一切法而单独存在的,所以就任何一法要想求得其独存的自性,终是毕竟空无的。而毕竟空无独存自性的任何一法,又莫不周遍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法为一法的现起之缘,一法即属一切法,离一切法无此法,故一一都是空,空到彻底空。而由众缘现起的这一法,遍入一切法,为一切法生起之缘,故具足一切有,有到彻底有。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一一法即是法界全体,故又法法具足而统一切法性。所以天台家常说:“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随拈一法,皆是法界”。因为每一法都是统一切法的,所以随便拈起一法,小至一色一香,无非都是全法界。或问古禅德“如何是佛”?答:“砖头瓦块”。又说:“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法法都是统一切法牲,则法法莫不周圆,所以“拈一茎草”可以“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也可以“作一茎草”,甚至“青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这统一切法性,有如…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