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佛法,並爲宗鏡之光,靡現一塵之迹。”
可見,前六識見聞覺知(《佛學大辭典》:“眼識之用爲見,耳識之用爲聞,鼻舌身叁識之用爲覺,意識之用爲知,又雲識。”)之性,皆是不生滅妙真如實相,故彼等均爲悟道、明心之妙門。只要斷除自相的無明分別,安住于念無念、于相離相的境界,見聞覺知和佛道其實並不相違。
《楞嚴文句》具體分析了識大本屬藏性的道理:
“辛七、明藏性即識大性。然小乘惟言六識,大乘則言八識,或言九識。須知第九識名,乃就果地而立,實無別體,只約八識之性出障圓明,故更加以白淨之號,喚作庵摩羅識耳。今經第八第七兩識,總攝入于意根,前文所雲思量兼了別性是也。此則已屬根大中收,故今獨約前六識言之,明其皆是性具。……
(經雲)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爲同爲異?爲空爲有?爲非同異?爲非空有?
⊙此以六種識心,均前六大而名七大,顯其皆性皆真無二無別也。蓋九界衆生于此識與根塵,總未能融通爲一……是故十法界識,即是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十法界地水火風空根,即是十法界識。今承上文,拈出眼識一種,如此離過絕非,始信十法界之六識六根,皆悉圓滿湛然,性非從所,與彼虛空地水火風,一一性真圓融,皆如來藏,無生滅矣。……既此六處識心,不是同異空有,亦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謂非如來藏性而何?蓋藏性隨緣常不變故,所以不是同異空有;藏性不變常隨緣故,所以不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也。若迷此妙性,則說同說異,說空說有,說非同異,說非空有,俱爲戲論。若達此妙性,則戲論自滅,亦可隨四悉檀,作同異等種種說矣。……
禀別教人,以唯識之相,四分皆屬依他起性,名爲因緣;唯識之性,即是真如無爲,名爲自然。此皆不達藏性,終無實義也。惟其藏性即六識性,故彌勒菩薩悟之,得成無上妙圓識心叁昧。”
上述教言,不僅闡明了六識性即如來藏性、如來藏性即六識性之理,而且從“今經第八第七兩識,總攝入于意根”一語看,第八阿賴耶識並無格外的希特尊勝處。如果蕭平實師徒執意要把十八界法一股腦抛掉,那麼意根界所攝的第八識的處境,就大大不妙了。
雖說十八界等一切世俗有法在本質上均爲如來藏妙真如性,皆可作爲觀修對境,然其它法皆可攝于心識之中,而意識又是心識活動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故此主要觀修境很自然地會落到它的頭上。(《楞嚴文句》:“于叁科中,簡去界入;于五陰中,簡前四陰;于識陰中,複簡余七。但觀現前六識一念,名爲灸病得穴。”)從“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的轉依次第看,前五識和第八識乃爲見道後的修所斷,第七識又較爲偏狹,不宜作爲觀修深廣無量的法無我的對境,這樣從最爲活躍、普遍、熟悉的第六識著手起修,亦可謂順理成章。(如果考慮到七、八識可攝于十八界的意根界中,以及彼等甚爲微細難知,更是別無選擇了。)事實上,衆多大乘顯密修法,也向來是把重點放在谛觀現前陰妄一念而舉體悟入真如法性之上。如《靈峰宗論》雲:“見分無相,誤爲有相,便成蛇見。若了見分雖妄,實本無相,則依他當下消歸圓成。天臺所以專立第六識爲所觀境,譬鑽木出火,火即燒木,合于此經(楞嚴經)識陰本如來藏性、識明知、覺明真識等語,不啻如空合空,水合水。此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動一步,久已到家,真無上圓頓法印也。阿難未證初果,全墮凡外無心計心之過。如來種種征破,不過欲其覓心了不可得而已。”虛雲老和尚開示道:“所以我們今天要借這句話頭(金剛王寶劍),把那些劫賊殺掉,使八識轉過來成爲大圓鏡智,七識轉爲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爲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但是最要緊的就是把第六識和第七識先轉過來,因爲它有領導作用。它的力量,就是善能分別計量。現在你們作詩作偈,見空見光,就是這兩個識在起作用。我們今天要借這句話頭,使分別識成妙觀察智,計量人我之心爲平等性智,這就叫做轉識成智,轉凡成聖。”由是可見,天臺宗的一心叁觀,禅門的覓心不得,大圓滿的轉分別念爲法身智慧等,確都是深契道要的圓妙法門,對于所化衆生而言,均爲無上甘露。
當然,這樣的修法,必須建立在現空雙運實相正見基礎上,並需深刻領悟“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的道理。只有在了知叁相、四分、八識究竟非爲別別實有的異體法之前提下如理觀修,才能真正做到入一無妄舉體清淨,一解一切解。《起信論裂網疏》雲:“又真如不變隨緣,不唯舉體作如來藏、阿賴耶識,亦即舉體作諸轉識及一切法。譬如濕性,不唯舉體作水,亦即舉體作波。是故一一轉識及一切法,隨緣不變,皆是真如全體,非是真如少分。當知一一轉識及一切法,據實道理,無不各各皆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今但明賴耶能攝能生者,姑就生滅門中異相言之。若約同相,則並是真如全體,並具真如大用也。又前七轉識,相雖生滅,體即真如,本不生滅。”“依生滅門,俗故相有別,則有八識及諸心所,體用四分,種現差別不同。然此差別,悉皆無性,由無明故,不達無性。”“夫唯不覺,故舉真如全體,而爲心心所之各各叁相。若能覺知叁相無相,唯一真如,則一切心心所之業相,即真如體;一切能見,即真如相;一切境界,即真如用。故前文雲:若有衆生,能觀一切妄念無相,則爲證得如來智慧也。”上述文字說明,通過谛觀意識分別心而證悟真如法界,不僅是理想的選擇,而且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可行性。
是故,“萬法抉擇爲心,心抉擇爲離戲”,無論從六識說還是八識說來講,都是行得通的。了義的唯識宗,最終必然會抉擇到阿賴耶識的離戲空性,這一點前文已再叁論述過。就理論而言,將萬法抉擇爲第八識自現,固然再合適不過;然從竅訣性修持的角度看,以第六意識作爲整體精神世界的代表和谛觀悟道的切入點,則更具現實意義。如果沒有懷著特別深重的成見,理應不會對融通靈轉的心識活動,産生狹隘的割裂和偏執。
蕭平實師徒既然堅持認爲“第八識與第六意識,兩者各有不同的體性,差異極大、意義懸殊,兩者不能夠混爲一談”,那麼請問:這是從世俗谛講的,還是從勝義谛而言呢?
若是從世俗谛講,則其暫時的差異我們也不否認。可是,請不要忘記,這裏談的是轉凡成聖的究竟勝義修法,拿世俗相狀來打岔,是毫無意義的。
若是從究竟勝義的角度宣說二者存在根本差異,那問題就嚴重了。《成唯識論》(卷7)的教言,將令他們陷入被動:“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又一滅時余不滅故,能所熏等相各異故。亦非定異,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別故,定異應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無定性故,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他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
有必要指出,蕭平實師徒一向執取第八識爲實相真心,所以他們言說第六識和第八識截然不同時,心中實際想的是二谛、依圓決定爲別別獨存的異體法。這當然就更錯了。
太虛大師在《諸法有無自性問題》中有一段論述,揭示了大乘佛法精要:
“中國佛典上常用“自性”一名,如六祖說:“明本自心,見本自性”;“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些,舉不勝舉,極力講自性,極力稱揚自性,是中國佛學的特點。但到底這自性是什麼意義?和空宗等所斥爲無的自性是不是相同呢?當然是不同的!應曉得:離執淨智所顯勝義,因是離執,所以是空;淨智所顯勝義,則又是有。究竟真空就是妙有,遍常妙有就是真空。即有之空才是真空,則離有之空是頑空;即空之有才是妙有,則離空之有是妄有。凡是“有”者,皆性空緣起之有,微妙清淨明徹之有;若一法不空,即不成妙有。凡是“空”者,皆緣起性空之空,真常圓滿成就之空;若一法不有,即不成真空。這非妄有、非頑空、即真空、即妙有之如實義,無以名之,假名曰“圓中性”。……無邊無中無始無終,故畢竟皆空。即始即終即邊即中,故統一切有。一芭蕉如此,一人、一芥、一色、一香、一微塵、一恒星、一毛孔、一念心,亦莫不如此。這圓中性,要到正智如如恒時相應的佛果正覺境界才能畢現。它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其實普遍恒常本自如是,無庸上帝天神等之造作,所以叫做“自性”的。
這個自性本來就是沒有一點兒離開一切法而單獨存在的,所以就任何一法要想求得其獨存的自性,終是畢竟空無的。而畢竟空無獨存自性的任何一法,又莫不周遍一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法爲一法的現起之緣,一法即屬一切法,離一切法無此法,故一一都是空,空到徹底空。而由衆緣現起的這一法,遍入一切法,爲一切法生起之緣,故具足一切有,有到徹底有。一攝一切,一切攝一,一一法即是法界全體,故又法法具足而統一切法性。所以天臺家常說:“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隨拈一法,皆是法界”。因爲每一法都是統一切法的,所以隨便拈起一法,小至一色一香,無非都是全法界。或問古禅德“如何是佛”?答:“磚頭瓦塊”。又說:“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法法都是統一切法牲,則法法莫不周圓,所以“拈一莖草”可以“作丈六金身”,“拈丈六金身”也可以“作一莖草”,甚至“青州牛吃草,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灸豬左膊上”。這統一切法性,有如…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一節 識性圓通(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