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2)▪P2

  ..续本文上一页十八界我”,恰是为了立起来“另外一个”更加坚牢的阿赖耶神我。(尽管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免将“最后剩下的那一个”直接称之为“(神)我”,但谁都知道他们心中想的是什么意思。)所谓“证得无我”,亦无非是“于彼无彼”的粗劣他空见而已,丝毫不影响他们热情洋溢地执取神我实法。

   在胜义谛中拒绝离戏大自空,舍不得具体地断除意识分别心,怎么可能不一头扎进外道戏论的怀抱呢?所以仔细观察时,尽管口头上喊得很起劲,但萧氏邪说自身却恰恰成了始终堕在十八界窠臼中的反面典型——这是由他们需永时保留充分活跃的意识分别心来为“神我阿赖耶识”的法尘影事捧场喝彩所决定的。《狂密与真密》云:“欲证第八识法身者,当于意识现前时证之;苟无意识觉知之心,欲教阿谁证取第八识法身?欲教阿谁修证佛法?密宗古今诸师悉皆昧于此理,每欲转变意识心为真如法身,悉是妄想也。如是妄想,其过甚多,余诸书中已曾多所破斥。”“是故证得无分别智时,无妨意识自己仍有分别,而现观第八识真心之无分别性,……乃是一向即能分别之意识,与一向即离分别之自心如来藏识同在,非如密宗古今诸师之欲将意识分别性修除也……佛地亦必定有第六识而具有分别性故,佛非“不能分别之白痴”故。”“密宗之自续派中观……非如(萧氏)显教真见道者之以意识证得本无分别之第八识如来藏,而后意识依此修证,了知“第八识如来藏无始以来已住无分别中”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住,名为证得根本无分别智。”《宗门正道》云:“一切有智之人闻余说已,应善分别般若禅,莫认错悟诸师所说为佛正法。当依余说:以意识觉知心之能思惟性、能观察性、能分别性,用以思惟正法,观察自身第八识何在?察得第八识已,即以意识之分别性而分别第八识之无分别性;对第八识之本来无分别性善观察已,随入诸经一一比对证验!而更深细了知第八识之本来无分别性,即说此人证得无分别智之根本智及后得智中别相智。证得无分别智已,无妨意识之分别智仍然存在并行,名为大乘佛菩提智之证得;绝非以意识处于无分别、无思想中,而可名为证得无分别智也。”《宗通与说通》云:“不论早期近期著作,悉皆教人“以见闻觉知心,觅取离见闻觉知心;以见闻觉知之六识心,觅取离见闻觉知而同时并存之如来藏心。”无一著作非如是言,愚人不解,妄谤于我。”……萧平实不打自招的话语,为世人生动描绘了一幅活生生的惨堕十八界的画面!

   被禅宗奉为无上宝典的《楞严经》讲到的“五十阴魔”,最后十重为识阴区宇,亦即阿赖耶识误区。《楞严文句》云:“行阴既破,识阴现前,所以深达十二类生受命元由。以此识阴,正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者故也。……此圆元境,虽复本如来藏,全属颠倒妄想,以其离彼色受想行,别有圆元,非是头头法法皆圆元故,是故此非真常,不应妄生胜解。若误立此以为所归,而云此是万法生因,此因是常,万法无常,则为非因计因,便堕因所因执。盖娑毗迦罗(数论祖师淡黄仙人),亦是于禅观中,以第六识分别第八识体,不知惟是如来藏性循业发现,妄起法执。前文所谓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是也。今由过在“立”字及“胜解”字(原经:“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引者注),便令真修却成外道,故名曰堕。”萧平实的邪说,与《楞严经》所破斥的识阴魔事,何其相似也!“神我阿赖耶识”,到底是禅宗(乃及整个大乘佛教)的修道关要,还是务须摒弃的误区,难道还不清楚吗?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云:“学世间法,全仗口议心思。学出世间法,用口议心思则远矣!佛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盖心意识乃思量分别之窟宅也。决欲荷担此段大事因缘,请猛着精彩,把这个来为先锋去为殿后的生死魔根一刀斫断,便是彻头时节。正当恁么时,方用得口议心思着。何以故?第八识既除,则生死魔无处栖泊。生死魔无栖泊处,则思量分别底,浑是般若妙智,更无毫发许为我作障。”《憨山老人梦游集》云:“此之证悟,亦有深浅不同。若从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识窠臼,顿翻无明窟穴,一超直入,更无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证者深。其余渐修,所证者浅。最怕得少为足,切忌堕在光影门头。何者?以八识根本未破,纵有作为,皆是识神边事。若以此为真,大似认贼为子。古人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于此一关最要透过。”(此与《楞严文句》遥相呼应:“以识精偏指第八,必欲专用之以为体,则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二可痛也。”)憨山大师《观老庄影响论》复云:“是则此第八识,彼外道者或执之为冥谛,或执之为自然,或执之为因缘,或执之为神我。即以定修心……此乃界内修心,而未离识性者。故曰“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者。……虽地上菩萨,登七地已方舍此识,而犹异熟未空。由是观之,八识为生死根本,岂浅浅哉!故曰:一切世间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正此之谓也。……据实而论,执孔者涉因缘,执老者堕自然,要皆未离识性,不能究竟一心故也。佛则离心意识。”第八识在禅门中的身份和地位,由是一目了然。

   禅门要典《真心直说》讲到了十种主要用功之道,此中并未提及第八阿赖耶识,于“真心异名”一节中,也未见第八识之名。相反,彼书后跋中说:“……四、赖耶心,状如良田,纳种无厌,系无明摄。五,真如心,状同虚空,廓彻法界,系寂照摄。已收五心,前四皆妄,念念生灭,后一是真,三际一如。若不拣择辩分明,犹恐认妄为真,其失非小。故引佛经祖语,问辩征释。”生灭无常的第八识依他起,尚且“系无明摄”,虚妄遍计的“萧氏神我阿赖耶识”,就更没什么好神气的了。

   《虚云老和尚法汇续编》收录了一篇《与汤瑛居士书》,里面讲道:“汪宽谔居士转来辟湛愚《心灯录》之大作一篇,展阅之下,痛快何似!该录瞎人眼目,衲向不许学人阅读者,今居士为文辟之,嘉惠后学,护持正法,实非浅鲜也,佩甚感甚。”虚老为何对《心灯录》意见这么大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该书抓住个独尊之“我”不放手,竭力予人实法,故与禅门一法不立的精神大成相违。与之一路货色的“萧氏神我第八识”,自然也不会是禅门证取的对象,反为错误之典型!

   云门禅师在这上的态度十分鲜明:“举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又如流传千古的赵州“无字诀”:“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圆悟禅师云:“大道坦然更无回互,同证者识同道者知。若有实法系缀罗笼人,入地狱如箭射。所以诸佛出世祖师西来,实无一法与人,只要诸人休歇。”汾州无业禅师云:“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是故,硬让禅宗跟着萧氏邪说去做识神活计,叫大乘佛子都去追逐一个实常现基,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那么,真实的大乘修法是怎样呢?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黄檗传心法要》云:“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续传灯录》(卷3)云:“见闻觉知俱为生死之因,见闻觉知正是解脱之本。”

   《无心论》云:“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汝但仔细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云:“自上依六根,修止观相,随所意用而用之,一一具上五番之意……行者若能于行住坐卧、见闻觉知等一切处中修止观者,当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

   《观音玄义记》(卷3)云:“虽说众生见闻觉知体是佛性,而全起作三种之惑,故须用此觉知之性,观空破有观假破空待二均平,方照本性中道之觉,故名方便。”

   《注华严经题法界观门颂》云:“大凡达法之士,超出见闻觉知不住见闻觉知,却来受用见闻觉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34)云:“但以无念心称此而知,即同佛知见。经云如实即无念。是用无念心见闻觉知觉知一切事法,心常寂静即如来藏”

   《宗镜录》(卷24)云:“是知直观本理,理具诸法,若无妙观,日用不知。若能了知,则见一切万法,皆具一心不思议圆顿之理。故肇法师云:圣远乎哉?体之即神。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可谓心境俱宗矣。若得宗镜之明,任运能照,若色若心,无不通达。是以华严经云:此诸供具,皆是无上心所成,无作法所印。如华藏世界,山河草木皆成佛事。善财童子,见闻觉知悉入法界。即知一切诸法,皆…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