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2)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2)

   关于如何具体地谛观心念以悟入胜义实相,蕅益大师也留下了很多精辟论述,与密宗大圆满的某些基础修法不谋而合。如《灵峰宗论》云:

   “欲使悲智恒得相应,必须谛观现前一念。此一念心,不在内外中间,不在去来现在,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欲言其有,毫无朕迹;欲言其无,不可断灭。三世诸佛所证,证此也;一切众生所迷,迷此也。证时不增,迷时不减。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若欲体达现前心识无体性相状者,不出四性四运二种推法。四性推者:谓现前一念,设自生,不应藉缘生;既藉缘,心无生力,心既无生,缘亦无力;心缘各无,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云何生?故知心识实无生也。(《佛学大辞典》:“【四句推捡】以自因他因共因无因之四句,推捡有为法,以证诸法之不生、不可得也。……中论一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此即中观宗著名的“金刚屑因”。——引者注)四运推者:观此一念未生时潜在何处?欲生时何缘得生?正生时作何体相?为在内外中间邪?为方圆长短青黄赤白邪?生已无间必灭,灭又归于何处?三际觅心皆不可得。奈何于本空寂,妄计内心外境,起惑造业枉受轮回邪?然毕竟觅一能起惑造业受报者,元不可得。(全知无垢光尊者:“观其所起,于一迁流之时,寻其从何而生?当体之前中后、外中内三际,其念为何?复认“辨念之本身”,是何形?何色?以其任何亦不成,故悟“不生心性”离根源之状态。”“复次,于念本身流注之时,其住于外内中何处?观念辨认其色何有?故悟“无碍大昭空之心性”基位大清净。”《金刚经》:“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六祖坛经》:“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二祖慧可大师:“觅心了不可得。”——引者注)如醉见屋转,屋元不转,但吐却一向妄计无明之酒,惑业苦三当下永息。设口谈空,无明不吐,如醉见屋转硬言不转,并此不转亦醉语耳。且道无明酒作么生吐?咄!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珍重!”

   “中论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诸法者,广言之百界千如,略言之佛法、众生法、心法也。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佛法太高,生法太广,初机之人,观心为易。但谛观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若自生何藉境?若他生何关自?各既不生,合云何有?合尚叵得,离何能生?仔细简责,心之生相安在?心既无生,岂非觅不可得?心不可得,岂可唤作一物?心既非物,求岂有人?无物无人,何收何放?尽大地是个自己,心外更无别法,方知万物皆备于我,十方虚空悉消殒,皆不得已而有言,言所不能尽也。”

   “众生无始来,不知一切惟心,妄计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故佛顶约七处征之,中论约四性推之,智者约四运观之,无非破缘影妄计而已。但不执缘影,则现前介尔一念,本自离过绝非清净周遍,百界千如海印炳现矣。欲破缘影妄执,或就七处遍征,或就四性横简,或就四运竖破,皆可。随病服药,法无一定。思而修之,存乎其人。”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则为六凡;迷即假,则为二乘;迷即中,则为别教。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即空假中,则十界无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

   “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此圆人称性而观称性而悟,弹指超无学一路涅槃门也。今有志之士,不能一超直入者,只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不肯直下谛观介尔之心本自了不可得故也。如肯直观,则知心无心相。既不认缘影为心,则虚空山河大地,咸吾介尔心中所现物矣。能缘既无,所缘安有?一空一切空,而非断灭。所现穷互,能现亦然。一假一切假,而皆如幻。不可以空名,不可以假名,强名为中,中亦不在空假之外。空假无体,全以中道为体。言空则三千悉空,言假则三千并假,言中则三千并中,故得互互具足,无欠无余。如此则一尘中剖出大千经卷,有何正像末之可分别?此则不唯为佛祖出气,亦可为予一洗句读先生之耻矣。”

   “自其随缘不变者言之,既举心性全体幻成依正名色凡圣诸法,于中随举一法,无不仍是心性全体大用。如举水作波,无一一波非水之湿性;举金作器,无一一器非金之坚性贵性;又如举日轮全体光射一隙,无一一隙中不具见日之全体大用者也。由此言之,事事无碍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间头头尔,法法尔,岂必高推圣境,谓凡夫绝分哉!只此妄谓凡夫绝分之情见,亦仍不可思议,亦是法界全体大用。以不在内,不在外,不属过去现在未来,不可谓有,不可谓无故。如烧粪埽火,即烧栴檀火,亦即遍烧大地之火。故知凡夫情见,即出世智慧之体,亦即诸佛根本不动智体。设无此情见,亦无出世智不动智矣!情即智体,业即解脱,苦即法身,亦复何疑!如拳即手,冰即水,华即空,蛇即绳,绳即麻。如是了达,方名达心,亦名达一切法,亦名无达无不达,双照达与不达。如是达得,便能特立千古,决不被眼前活计所区局矣!”

   “佛法贵精不贵多。精贯多,多不能专精,故提纲挈领之道,不可不急讲也。纲领者,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不在内外中间,不属过现未来,不可以色声香味触法求,不可以有无双亦双非取。心性既尔,一切法性亦如是。故曰: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由吾人迷有厚薄,致如来教有顿渐。是知顿渐诸教,皆为了悟心性而设,若了心性,教纲在我不在佛矣。……先于现前一念心性,达三谛已,则知一代教法或顿诠此心性,或渐诠此心性,或诠心性少分,或诠心性全体,不啻持一钥开众锁也,岂于千经万论兴望洋之叹哉!”

   “予读子舆氏书,至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见圆顿观心要旨焉。夫父虽至顽,不可别觅他父,又不可如傲象之顺命为恶。现前介尔一念无明顽父,即法性真父。顺无明流,造业流转,则是傲象。舍妄觅真,别观法性,又成背父逃逝。善恶稍殊,均为不孝。六道凡夫,顺无明而为恶者也。藏通别三种行人,舍无明逃逝者也。若知焚廪掩井之瞽瞍,即允若底豫之瞽瞍,则必尽事亲之道于己躬,肯作顺逆两法以亏天性邪?所谓尽事亲之道者,亦只深信父实生我,除此父外,别无真父。然断不可从命为恶,须竭怨慕之诚以格之,则顽如瞽瞍,亦可回心,况未必如瞽瞍者哉!观心亦尔,深信现前一念,全体法界,离波觅水,终不可得。然断不可随其生灭,不事观察。须以不思议一心三观深体达之,则恶无记心,尚成不思议境,况善心哉!知一念圆具三德,事理两重三千,互遍互融,深生信解,名为慕。此境不现,是止观力微,发勤精进,誓以十法成乘,名为怨。如此努力,钝逾般陀,发明有日。倘悠悠忽忽,纵利如蓝弗,敏过达多,无济也。”

   上述教言,深入阐释了观心无相、了妄即真的原则和意义,同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观心法门。在此基础上,大禅宗、大手印、大圆满还有许多胜妙不共的窍诀和修法,这里不多讲。

   萧平实在《大乘无我观》中说:“所谓的无余涅槃,就是“十八界我”全部消失掉了,然后我那另外一个心—我的真如(神我阿赖耶识)—不再来入胎轮回了,这叫做涅槃。……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这么一听,他就知道了:“原来无余依涅槃里面不是断灭,而且根本就没有一个我存在涅槃里面,因为我的十八界全部都灭尽了,只剩下实际如来藏存在,而没有任何见闻觉知与思量心。”他终于懂了。佛在世时,阿罗汉们都记得佛有讲过涅槃中还有个阿赖耶识(改名异熟识)继续存在,他终于想起来了:原来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涅槃的本际。”

   《真假邪说》云:“这一些(十八界法)通通都具有变异生灭的体性,因此通通都属于不真实法,是虚妄法。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没有生灭死亡现象的地方在哪里,就要把这一些的虚妄法全都否定,从心里加以放舍,不认他们为真心;那么放舍十八界后,(之外)还剩下一个,最后剩下的那一个、那个没有生死现象的那一个、不生不灭的那一个,那一个就是你的真心,是你所无法放舍的实相心,就是你免掉生死的归依处。”(P40)

   “难道索达吉不知道修学佛菩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禅宗的证悟中找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吗?(萧平实《大乘无我观》:“此阿赖耶识,即是中国禅宗证悟者所悟得之第八识真如”——引者注)很显然的,索达吉对佛之正教,知见相当不足,才会有如此错误的知见,要知道大乘佛法的修行,若不证得法身第八识,则不可能发起般若实相的智慧。”(P179)

   在第五、六两章中,我们已深入分析过:现空双运法界实相不允许任何背离般若大空性的实常法冒充根本现基;第八识阿赖耶,乃是生灭无记法,非为胜义法性;至于实常僵化的“萧氏神我第八识”,更不过是二谛中都不存在的虚妄遍计增益法而已,佛教中没有它的位置……

   在萧平实师徒思想中,消灭“…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一节 识性圆通(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