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一節 識性圓通(2)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一節 識性圓通(2)

   關于如何具體地谛觀心念以悟入勝義實相,蕅益大師也留下了很多精辟論述,與密宗大圓滿的某些基礎修法不謀而合。如《靈峰宗論》雲:

   “欲使悲智恒得相應,必須谛觀現前一念。此一念心,不在內外中間,不在去來現在,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欲言其有,毫無朕迹;欲言其無,不可斷滅。叁世諸佛所證,證此也;一切衆生所迷,迷此也。證時不增,迷時不減。故曰: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若欲體達現前心識無體性相狀者,不出四性四運二種推法。四性推者:謂現前一念,設自生,不應藉緣生;既藉緣,心無生力,心既無生,緣亦無力;心緣各無,合雲何有?合尚叵得,離雲何生?故知心識實無生也。(《佛學大辭典》:“【四句推撿】以自因他因共因無因之四句,推撿有爲法,以證諸法之不生、不可得也。……中論一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此即中觀宗著名的“金剛屑因”。——引者注)四運推者:觀此一念未生時潛在何處?欲生時何緣得生?正生時作何體相?爲在內外中間邪?爲方圓長短青黃赤白邪?生已無間必滅,滅又歸于何處?叁際覓心皆不可得。奈何于本空寂,妄計內心外境,起惑造業枉受輪回邪?然畢竟覓一能起惑造業受報者,元不可得。(全知無垢光尊者:“觀其所起,于一遷流之時,尋其從何而生?當體之前中後、外中內叁際,其念爲何?複認“辨念之本身”,是何形?何色?以其任何亦不成,故悟“不生心性”離根源之狀態。”“複次,于念本身流注之時,其住于外內中何處?觀念辨認其色何有?故悟“無礙大昭空之心性”基位大清淨。”《金剛經》:“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六祖壇經》:“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刹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複如是”。二祖慧可大師:“覓心了不可得。”——引者注)如醉見屋轉,屋元不轉,但吐卻一向妄計無明之酒,惑業苦叁當下永息。設口談空,無明不吐,如醉見屋轉硬言不轉,並此不轉亦醉語耳。且道無明酒作麼生吐?咄!要知端的意,北鬥面南看。珍重!”

   “中論偈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諸法者,廣言之百界千如,略言之佛法、衆生法、心法也。雖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佛法太高,生法太廣,初機之人,觀心爲易。但谛觀現前一念介爾之心,若自生何藉境?若他生何關自?各既不生,合雲何有?合尚叵得,離何能生?仔細簡責,心之生相安在?心既無生,豈非覓不可得?心不可得,豈可喚作一物?心既非物,求豈有人?無物無人,何收何放?盡大地是個自己,心外更無別法,方知萬物皆備于我,十方虛空悉消殒,皆不得已而有言,言所不能盡也。”

   “衆生無始來,不知一切惟心,妄計六塵緣影爲自心相。故佛頂約七處征之,中論約四性推之,智者約四運觀之,無非破緣影妄計而已。但不執緣影,則現前介爾一念,本自離過絕非清淨周遍,百界千如海印炳現矣。欲破緣影妄執,或就七處遍征,或就四性橫簡,或就四運豎破,皆可。隨病服藥,法無一定。思而修之,存乎其人。”

   “世間學問,義理淺,頭緒多,故似易反難。出世學問,義理深,線索一,故雖難仍易。線索非他,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古雲:立一心爲宗,照萬法如鏡,能觀心性,則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非過去現在未來,亦非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緣生,豈非即空?而十界十如叁千性相,炳然齊現無欠無余,豈非即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于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則爲六凡;迷即假,則爲二乘;迷即中,則爲別教。惟悟現前一念,當下即空假中,則十界無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別趨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別有九界,是謂叁千果成鹹稱常樂矣。向此薦取,方知千經萬論,鹹非心外施設。勉之!”

   “介爾有心叁千具足,此圓人稱性而觀稱性而悟,彈指超無學一路涅槃門也。今有志之士,不能一超直入者,只由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不肯直下谛觀介爾之心本自了不可得故也。如肯直觀,則知心無心相。既不認緣影爲心,則虛空山河大地,鹹吾介爾心中所現物矣。能緣既無,所緣安有?一空一切空,而非斷滅。所現窮互,能現亦然。一假一切假,而皆如幻。不可以空名,不可以假名,強名爲中,中亦不在空假之外。空假無體,全以中道爲體。言空則叁千悉空,言假則叁千並假,言中則叁千並中,故得互互具足,無欠無余。如此則一塵中剖出大千經卷,有何正像末之可分別?此則不唯爲佛祖出氣,亦可爲予一洗句讀先生之恥矣。”

   “自其隨緣不變者言之,既舉心性全體幻成依正名色凡聖諸法,于中隨舉一法,無不仍是心性全體大用。如舉水作波,無一一波非水之濕性;舉金作器,無一一器非金之堅性貴性;又如舉日輪全體光射一隙,無一一隙中不具見日之全體大用者也。由此言之,事事無礙法界,原在吾人日用間頭頭爾,法法爾,豈必高推聖境,謂凡夫絕分哉!只此妄謂凡夫絕分之情見,亦仍不可思議,亦是法界全體大用。以不在內,不在外,不屬過去現在未來,不可謂有,不可謂無故。如燒糞埽火,即燒栴檀火,亦即遍燒大地之火。故知凡夫情見,即出世智慧之體,亦即諸佛根本不動智體。設無此情見,亦無出世智不動智矣!情即智體,業即解脫,苦即法身,亦複何疑!如拳即手,冰即水,華即空,蛇即繩,繩即麻。如是了達,方名達心,亦名達一切法,亦名無達無不達,雙照達與不達。如是達得,便能特立千古,決不被眼前活計所區局矣!”

   “佛法貴精不貴多。精貫多,多不能專精,故提綱挈領之道,不可不急講也。綱領者,現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不在內外中間,不屬過現未來,不可以色聲香味觸法求,不可以有無雙亦雙非取。心性既爾,一切法性亦如是。故曰: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由吾人迷有厚薄,致如來教有頓漸。是知頓漸諸教,皆爲了悟心性而設,若了心性,教綱在我不在佛矣。……先于現前一念心性,達叁谛已,則知一代教法或頓诠此心性,或漸诠此心性,或诠心性少分,或诠心性全體,不啻持一鑰開衆鎖也,豈于千經萬論興望洋之歎哉!”

   “予讀子輿氏書,至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見圓頓觀心要旨焉。夫父雖至頑,不可別覓他父,又不可如傲象之順命爲惡。現前介爾一念無明頑父,即法性真父。順無明流,造業流轉,則是傲象。舍妄覓真,別觀法性,又成背父逃逝。善惡稍殊,均爲不孝。六道凡夫,順無明而爲惡者也。藏通別叁種行人,舍無明逃逝者也。若知焚廪掩井之瞽瞍,即允若底豫之瞽瞍,則必盡事親之道于己躬,肯作順逆兩法以虧天性邪?所謂盡事親之道者,亦只深信父實生我,除此父外,別無真父。然斷不可從命爲惡,須竭怨慕之誠以格之,則頑如瞽瞍,亦可回心,況未必如瞽瞍者哉!觀心亦爾,深信現前一念,全體法界,離波覓水,終不可得。然斷不可隨其生滅,不事觀察。須以不思議一心叁觀深體達之,則惡無記心,尚成不思議境,況善心哉!知一念圓具叁德,事理兩重叁千,互遍互融,深生信解,名爲慕。此境不現,是止觀力微,發勤精進,誓以十法成乘,名爲怨。如此努力,鈍逾般陀,發明有日。倘悠悠忽忽,縱利如藍弗,敏過達多,無濟也。”

   上述教言,深入闡釋了觀心無相、了妄即真的原則和意義,同時介紹了一些常用的觀心法門。在此基礎上,大禅宗、大手印、大圓滿還有許多勝妙不共的竅訣和修法,這裏不多講。

   蕭平實在《大乘無我觀》中說:“所謂的無余涅槃,就是“十八界我”全部消失掉了,然後我那另外一個心—我的真如(神我阿賴耶識)—不再來入胎輪回了,這叫做涅槃。……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這麼一聽,他就知道了:“原來無余依涅槃裏面不是斷滅,而且根本就沒有一個我存在涅槃裏面,因爲我的十八界全部都滅盡了,只剩下實際如來藏存在,而沒有任何見聞覺知與思量心。”他終于懂了。佛在世時,阿羅漢們都記得佛有講過涅槃中還有個阿賴耶識(改名異熟識)繼續存在,他終于想起來了:原來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涅槃的本際。”

   《真假邪說》雲:“這一些(十八界法)通通都具有變異生滅的體性,因此通通都屬于不真實法,是虛妄法。如果我們想要知道沒有生滅死亡現象的地方在哪裏,就要把這一些的虛妄法全都否定,從心裏加以放舍,不認他們爲真心;那麼放舍十八界後,(之外)還剩下一個,最後剩下的那一個、那個沒有生死現象的那一個、不生不滅的那一個,那一個就是你的真心,是你所無法放舍的實相心,就是你免掉生死的歸依處。”(P40)

   “難道索達吉不知道修學佛菩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禅宗的證悟中找到第八識阿賴耶識嗎?(蕭平實《大乘無我觀》:“此阿賴耶識,即是中國禅宗證悟者所悟得之第八識真如”——引者注)很顯然的,索達吉對佛之正教,知見相當不足,才會有如此錯誤的知見,要知道大乘佛法的修行,若不證得法身第八識,則不可能發起般若實相的智慧。”(P179)

   在第五、六兩章中,我們已深入分析過:現空雙運法界實相不允許任何背離般若大空性的實常法冒充根本現基;第八識阿賴耶,乃是生滅無記法,非爲勝義法性;至于實常僵化的“蕭氏神我第八識”,更不過是二谛中都不存在的虛妄遍計增益法而已,佛教中沒有它的位置……

   在蕭平實師徒思想中,消滅“…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一節 識性圓通(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