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一節 識性圓通(2)▪P2

  ..續本文上一頁十八界我”,恰是爲了立起來“另外一個”更加堅牢的阿賴耶神我。(盡管他們小心翼翼地避免將“最後剩下的那一個”直接稱之爲“(神)我”,但誰都知道他們心中想的是什麼意思。)所謂“證得無我”,亦無非是“于彼無彼”的粗劣他空見而已,絲毫不影響他們熱情洋溢地執取神我實法。

   在勝義谛中拒絕離戲大自空,舍不得具體地斷除意識分別心,怎麼可能不一頭紮進外道戲論的懷抱呢?所以仔細觀察時,盡管口頭上喊得很起勁,但蕭氏邪說自身卻恰恰成了始終墮在十八界窠臼中的反面典型——這是由他們需永時保留充分活躍的意識分別心來爲“神我阿賴耶識”的法塵影事捧場喝彩所決定的。《狂密與真密》雲:“欲證第八識法身者,當于意識現前時證之;苟無意識覺知之心,欲教阿誰證取第八識法身?欲教阿誰修證佛法?密宗古今諸師悉皆昧于此理,每欲轉變意識心爲真如法身,悉是妄想也。如是妄想,其過甚多,余諸書中已曾多所破斥。”“是故證得無分別智時,無妨意識自己仍有分別,而現觀第八識真心之無分別性,……乃是一向即能分別之意識,與一向即離分別之自心如來藏識同在,非如密宗古今諸師之欲將意識分別性修除也……佛地亦必定有第六識而具有分別性故,佛非“不能分別之白癡”故。”“密宗之自續派中觀……非如(蕭氏)顯教真見道者之以意識證得本無分別之第八識如來藏,而後意識依此修證,了知“第八識如來藏無始以來已住無分別中”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住,名爲證得根本無分別智。”《宗門正道》雲:“一切有智之人聞余說已,應善分別般若禅,莫認錯悟諸師所說爲佛正法。當依余說:以意識覺知心之能思惟性、能觀察性、能分別性,用以思惟正法,觀察自身第八識何在?察得第八識已,即以意識之分別性而分別第八識之無分別性;對第八識之本來無分別性善觀察已,隨入諸經一一比對證驗!而更深細了知第八識之本來無分別性,即說此人證得無分別智之根本智及後得智中別相智。證得無分別智已,無妨意識之分別智仍然存在並行,名爲大乘佛菩提智之證得;絕非以意識處于無分別、無思想中,而可名爲證得無分別智也。”《宗通與說通》雲:“不論早期近期著作,悉皆教人“以見聞覺知心,覓取離見聞覺知心;以見聞覺知之六識心,覓取離見聞覺知而同時並存之如來藏心。”無一著作非如是言,愚人不解,妄謗于我。”……蕭平實不打自招的話語,爲世人生動描繪了一幅活生生的慘墮十八界的畫面!

   被禅宗奉爲無上寶典的《楞嚴經》講到的“五十陰魔”,最後十重爲識陰區宇,亦即阿賴耶識誤區。《楞嚴文句》雲:“行陰既破,識陰現前,所以深達十二類生受命元由。以此識陰,正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者故也。……此圓元境,雖複本如來藏,全屬顛倒妄想,以其離彼色受想行,別有圓元,非是頭頭法法皆圓元故,是故此非真常,不應妄生勝解。若誤立此以爲所歸,而雲此是萬法生因,此因是常,萬法無常,則爲非因計因,便墮因所因執。蓋娑毗迦羅(數論祖師淡黃仙人),亦是于禅觀中,以第六識分別第八識體,不知惟是如來藏性循業發現,妄起法執。前文所謂拘舍離等昧爲冥谛是也。今由過在“立”字及“勝解”字(原經:“若于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谛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引者注),便令真修卻成外道,故名曰墮。”蕭平實的邪說,與《楞嚴經》所破斥的識陰魔事,何其相似也!“神我阿賴耶識”,到底是禅宗(乃及整個大乘佛教)的修道關要,還是務須摒棄的誤區,難道還不清楚嗎?

   《大慧普覺禅師語錄》雲:“學世間法,全仗口議心思。學出世間法,用口議心思則遠矣!佛不雲乎: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永嘉雲: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蓋心意識乃思量分別之窟宅也。決欲荷擔此段大事因緣,請猛著精彩,把這個來爲先鋒去爲殿後的生死魔根一刀斫斷,便是徹頭時節。正當恁麼時,方用得口議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棲泊。生死魔無棲泊處,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更無毫發許爲我作障。”《憨山老人夢遊集》雲:“此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識窠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上利根,所證者深。其余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爲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作爲,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爲真,大似認賊爲子。古人雲: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于此一關最要透過。”(此與《楞嚴文句》遙相呼應:“以識精偏指第八,必欲專用之以爲體,則是“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二可痛也。”)憨山大師《觀老莊影響論》複雲:“是則此第八識,彼外道者或執之爲冥谛,或執之爲自然,或執之爲因緣,或執之爲神我。即以定修心……此乃界內修心,而未離識性者。故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者。……雖地上菩薩,登七地已方舍此識,而猶異熟未空。由是觀之,八識爲生死根本,豈淺淺哉!故曰:一切世間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者。二者無始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正此之謂也。……據實而論,執孔者涉因緣,執老者墮自然,要皆未離識性,不能究竟一心故也。佛則離心意識。”第八識在禅門中的身份和地位,由是一目了然。

   禅門要典《真心直說》講到了十種主要用功之道,此中並未提及第八阿賴耶識,于“真心異名”一節中,也未見第八識之名。相反,彼書後跋中說:“……四、賴耶心,狀如良田,納種無厭,系無明攝。五,真如心,狀同虛空,廓徹法界,系寂照攝。已收五心,前四皆妄,念念生滅,後一是真,叁際一如。若不揀擇辯分明,猶恐認妄爲真,其失非小。故引佛經祖語,問辯征釋。”生滅無常的第八識依他起,尚且“系無明攝”,虛妄遍計的“蕭氏神我阿賴耶識”,就更沒什麼好神氣的了。

   《虛雲老和尚法彙續編》收錄了一篇《與湯瑛居士書》,裏面講道:“汪寬谔居士轉來辟湛愚《心燈錄》之大作一篇,展閱之下,痛快何似!該錄瞎人眼目,衲向不許學人閱讀者,今居士爲文辟之,嘉惠後學,護持正法,實非淺鮮也,佩甚感甚。”虛老爲何對《心燈錄》意見這麼大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該書抓住個獨尊之“我”不放手,竭力予人實法,故與禅門一法不立的精神大成相違。與之一路貨色的“蕭氏神我第八識”,自然也不會是禅門證取的對象,反爲錯誤之典型!

   雲門禅師在這上的態度十分鮮明:“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師雲: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又如流傳千古的趙州“無字訣”:“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圓悟禅師雲:“大道坦然更無回互,同證者識同道者知。若有實法系綴羅籠人,入地獄如箭射。所以諸佛出世祖師西來,實無一法與人,只要諸人休歇。”汾州無業禅師雲:“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用心處。”是故,硬讓禅宗跟著蕭氏邪說去做識神活計,叫大乘佛子都去追逐一個實常現基,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那麼,真實的大乘修法是怎樣呢?

   《六祖壇經》雲:“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黃檗傳心法要》雲:“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于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爲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于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于見聞覺者上起見解,亦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

   《續傳燈錄》(卷3)雲:“見聞覺知俱爲生死之因,見聞覺知正是解脫之本。”

   《無心論》雲:“只是見聞覺知,即是無心,何處更離見聞覺知別有無心?……汝但仔細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複可得是心不是心?爲複在內爲複在外爲複在中間?如是叁處推求覓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處求覓亦不可得,當知即是無心。”

   《修習止觀坐禅法要》雲:“自上依六根,修止觀相,隨所意用而用之,一一具上五番之意……行者若能于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等一切處中修止觀者,當知是人真修摩诃衍道。”

   《觀音玄義記》(卷3)雲:“雖說衆生見聞覺知體是佛性,而全起作叁種之惑,故須用此覺知之性,觀空破有觀假破空待二均平,方照本性中道之覺,故名方便。”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雲:“大凡達法之士,超出見聞覺知不住見聞覺知,卻來受用見聞覺知。”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34)雲:“但以無念心稱此而知,即同佛知見。經雲如實即無念。是用無念心見聞覺知覺知一切事法,心常寂靜即如來藏”

   《宗鏡錄》(卷24)雲:“是知直觀本理,理具諸法,若無妙觀,日用不知。若能了知,則見一切萬法,皆具一心不思議圓頓之理。故肇法師雲:聖遠乎哉?體之即神。道遠乎哉?觸事而真。可謂心境俱宗矣。若得宗鏡之明,任運能照,若色若心,無不通達。是以華嚴經雲:此諸供具,皆是無上心所成,無作法所印。如華藏世界,山河草木皆成佛事。善財童子,見聞覺知悉入法界。即知一切諸法,皆…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一節 識性圓通(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