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任何边的大无为法,因此截然不同于单单的无实单空,而且有事法和无事法二者都是有法,彼等或依因缘产生或依观待假立故,在真实中以理观察均是有为法、虚妄、欺诳的。而如来藏是有事无事诸法的法性大无为法,真实中无有欺诳。如《中论》云:“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又云:“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如是所说也。
如是究竟法身智慧是遍一切有寂、平等性、无为法、无变胜义的自性,以了义经和究竟观察之理均可成立。彼于将来某时可以现前的有情相续中,现在智慧法身自性已经是以法性理远离盈亏而存在。虽然在现相中由于离和未离客尘而有现与不现的差别,但在实相中前后贤劣的差别连芝麻许也没有,是无变无为的自性故。《宝性论》云:“本初如是后亦尔,真如法性无变异。”又云:“心之自性为光明,犹如虚空无转变,妄念所生诸贪等,客尘诸垢不能染。”即是,一切轮回法都是变易而不坚的,彼等在法性中似有变易的显现,而心性清净如来藏如虚空无有变易。应当按照如是反复宣说那样而了知。如是无为法光明法界没有被迷乱染污而自性清净,且在无有迷乱本性自相中自成之十力等果法功德无离而住,如日轮与光明般。《宝性论》云:“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即是,轮回的一切过患均由执著人法二我的迷乱心所生,迷乱心从本以来也没有杂染本来自性光明,如空中浮云般是客尘故,彼等过患和如来藏是可别别分离的,因此如来藏的本体是以过患而空,即是没有染污。以与不观待迷乱染污而以自体自然光明入于诸法真实性的自生智慧无有分离的诸究竟功德,如来藏不空。在自体中是不可分离的体性故,如日轮与光明般。
如是成立彼自性住种性是无为本具功德的法身自体时即可成佛故,在一切有情相续中智慧法身必以不盈不亏的方式而安住,修道就能成佛,是以事势理成立的,而成佛时的法身是无为法故,不可能是因缘新生的所作法,因此成立现在已经存在佛的本体。”
既不能以单空作为根本现基和成佛种性,也不能承许任何自性实有的显现法,那么唯一合理的事实便只会是:现空双运的大无为法光明如来藏真实不虚。现空无二平等离戏,这一点无论在必然性还是在可然性上,都以理极成。
在离戏大空性怀抱,接受如来具有殊胜圆满的身智功德这个事实,并不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认为无有如来妙德,不但与众多大乘经论直接相违,而且,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位位意志坚定的修行人,最终竟都变成如虚空般一无所有,彻底趋于断灭,这事于情于理都显然是说不通的。
进一步我们会认识到,如来的身智功德肯定是非所作性的大无为法。如果是因缘新生的无常法,则必然具有生、住、(异、)灭的有为法法相,为保持其稳定性,就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修治。于是问题严重起来:千辛万苦证得无上佛果,到头来竟成了无休止的庞大维修工程的开端!世上还有比这更令人泄气的事吗?
总之,一切众生无始本具自性清净法界如来藏,大无为法光明如来藏是不受无常损恼并无须检修(超离热力学第二定律、甚而可谓是负熵之源)的绝对真理,得出这样的结论无可避免且鼓舞人心。但必须注意,此究竟现基不仅明光晃耀无始无终,而且必与离戏大空性无二双运,不落任何情执边戏。否则,就与外道常有自在的神我不存在本质区别,将受到般若中观正理的妨害,并成为修行人断执证真的障碍。不堕空有二边绝待离戏的光明如来藏,方为大乘佛法的了义精髓,灵光独耀尊胜诸方。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大车疏》,站在自宗宁玛派的立场,对双运如来藏进行了权威论述:
“世尊于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藏中已经如理如实地明示了一切佛陀的大密意,诸如《圣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吉祥鬘狮吼请问经》、《珍宝女请问经》、《无垢天女请问经》、《指鬘王经》、《大涅槃经》、《弥勒请问经》、《宣说如来藏经》。此等经中宣说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法界自性清净之心性或佛性,就是指如来藏,它本来存在、无有改变。从现分而言,是相好圆满之色身的来源;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边之法身本来任运自成而安住,并以比喻加以说明,即功德任运自成如摩尼宝;不变他性如虚空;遍润诸众如净水。《宝性论》中云:“如宝空净水,自性恒无染。”意思是说,正当被垢染遮蔽之时,自本体也是安住于无垢真如性中,这就是心之自性本来光明。《般若八千颂》云:“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一切众生普遍具有佛界或佛性。《宝性论》云:“佛身能现故,真实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此如来藏称为无始善法界,于本基中即是正等觉。《真实名经》云:“佛陀无始终,初佛无偏堕。”《二观察续》云:“众生本是佛,然为客尘遮,障净现真佛。”也就是说,为众生时,心之法性从现分而言具足色身功德;从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圆满功德,然而,因被垢染所障而现量不显露,所以称为佛界或佛性。成佛时远离诸垢,故称为菩提,这也仅仅是本体心性之圆满妙力现不现的差别而已,并非承认最初为众生时无有的功德后来重新产生,因为心性无有迁变。《如来藏经》云:“无始时法界,诸法之住处,具此故众生,获得涅槃果。如前后亦然,无变真如性。”
心之法性光明自性不为烦恼所染。《宝性论》云:“心性光明者,无变如虚空,不被妄念生,贪等客尘染。”佛性之分类,有本来安住之自性住佛性与观待净除暂时垢染之实修生佛性两种。……
总之,应当以(《如来藏经》所言)巨幅绸缎上画三千世界等比喻来了知一切众生本来即具有佛陀无合无离之四身五智,如同太阳本来具足阳光一样。佛界即是指一切时分自性清净,本体不变,彼之垢染是遍计性、客尘性的。《宝性论释》中云:“大仙人尊者,烦恼即黑暗,清净即光明,烦恼力微弱,胜观具大力,烦恼客尘性,自性净根本。……”此佛性本来无有垢染,故为究竟清净;无有迁变,故为究竟胜我;一切时分存在,故为究竟常有;纵然堕入诸痛苦之轮回中也不为痛苦所恼,故为究竟安乐。《宝性论》中云:“常乐净我性,究竟功德果。”如来藏遍布一切众生。《经庄严论》云:“如空恒常遍,佛性恒常遍,虚空遍诸色,佛性遍众生。”
同样,如来藏虽然为烦恼所障,却不被烦恼所染,如同云层中的太阳一般,本来成佛时也是无灭无离而住。《宝性论释》中云:“如来藏分三阶段,皆不为染污法与清净法所改变。”关于此三阶段,《宝性论》云:“不净不净净,极其尽清净,依次称众生,菩萨及如来。”不清净为众生时,清净与不清净兼具为菩萨时,极清净为成佛之时。能如理如实完全与佛性相同之比喻何处也无有,此等是就与如来藏相似而比喻的,彼论云:“超越世间故,世间不得喻,如来藏佛性,相似而宣说。”如是比喻与意义不是完全相同。本性是一致的,因为阶段不同而说了九种比喻,这些也仅以部分相同表示而已……
颠倒的庞大身体傲然挺立,用邪分别的金网覆着面部,与了义显密意趣背道而驰的愚痴者一口咬定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经中所说如来藏的密意是指造因会生果,否则与外道的常我相同,佛之二身也是由二资而生。”
哎!如大象用莲网装饰美貌的可怜人,你们不了知佛所转三次法/轮之密意,这也情有可原,显然你们是执著了空边。本来,初转法/轮是相应初学者与下根者而说四谛为所断与对治法,这是为了让他们摆脱轮回,从所舍而言的解脱方便;中转法/轮是针对已经修过心的行道者与中根者,为解脱执著对治束缚的方便,宣说八幻喻与如虚空般的空性;末转法/轮是于修行究竟者与利根者前宣说所知本性如何安住。与外道之神我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在不了知的同时增益为“我”,不承认本性无有、大小之量以及身智之法。你们的无我与空执也仅是我执与实执的对治法而已,并非是了义的。《涅槃经》云:“善男子,譬如,一妇人之婴儿,口腔糜烂,妇人悲伤寻医。医生以药油、乳汁、石蜜混合喂之,告妇言:“此子已服药,暂时未消化前,切莫喂母乳。”尔后,为使婴儿不吮乳汁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且告子言:“我乳房已涂毒,莫吮也。”其子口干舌燥,虽欲吮母乳,然感受苦味立即不吮。药消化后,妇人洗净乳房,告子言:“来,现可吮乳汁也。”彼童虽为干渴所逼,然因前时感受苦味亦不愿来吮。母再三言:“汝以前服药,药未消化前不能吮乳汁,故我涂苦胆汁,今汝药已消化,胆汁亦洗净,现无有苦味。”其子方渐吮乳。善男子,同理,如来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宣说无我法门,精勤实修此,从而断除所谓“我”之心,并决定涅槃。即是为遣除顺世外道之恶见,以修无我法门而成清净之身,如妇人为子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如来亦与彼相同,为令修空性而宣说诸法无我;如妇人洗净乳房唤子,喂其母乳,我说如来藏亦与此相同。比丘,汝等莫畏,如母唤其子,子渐吮母乳。比丘,汝亦当分析,如来藏并非无有。亦当了知我昔于波罗蜜多经中宣说空性乃无自性之意趣。……”
如是空性也是指显现的有法正在显现时远离一多的执著戏论,以各自本体而空,如同镜中的影像,而并非是最终一切都不存在,或者最初与现在无有而迷乱显现。《心经》中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中般若经》中亦云:“有法当时说为本体空,若无色,岂有以色空?”《宝性论》中云:“具足相之最,空性说为色。”又云:“于此无所遣,所立亦毫无,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具有差别相,客尘界空性,见无差别相,无上法不空。”此论释中说:“以此云何?自性完全清净之如来藏上无…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二节 在大空性怀抱(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