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1)▪P3

  ..續本文上一頁任何邊的大無爲法,因此截然不同于單單的無實單空,而且有事法和無事法二者都是有法,彼等或依因緣産生或依觀待假立故,在真實中以理觀察均是有爲法、虛妄、欺诳的。而如來藏是有事無事諸法的法性大無爲法,真實中無有欺诳。如《中論》雲:“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又雲:“涅槃名無爲,有無是有爲。”如是所說也。

   如是究竟法身智慧是遍一切有寂、平等性、無爲法、無變勝義的自性,以了義經和究竟觀察之理均可成立。彼于將來某時可以現前的有情相續中,現在智慧法身自性已經是以法性理遠離盈虧而存在。雖然在現相中由于離和未離客塵而有現與不現的差別,但在實相中前後賢劣的差別連芝麻許也沒有,是無變無爲的自性故。《寶性論》雲:“本初如是後亦爾,真如法性無變異。”又雲:“心之自性爲光明,猶如虛空無轉變,妄念所生諸貪等,客塵諸垢不能染。”即是,一切輪回法都是變易而不堅的,彼等在法性中似有變易的顯現,而心性清淨如來藏如虛空無有變易。應當按照如是反複宣說那樣而了知。如是無爲法光明法界沒有被迷亂染汙而自性清淨,且在無有迷亂本性自相中自成之十力等果法功德無離而住,如日輪與光明般。《寶性論》雲:“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即是,輪回的一切過患均由執著人法二我的迷亂心所生,迷亂心從本以來也沒有雜染本來自性光明,如空中浮雲般是客塵故,彼等過患和如來藏是可別別分離的,因此如來藏的本體是以過患而空,即是沒有染汙。以與不觀待迷亂染汙而以自體自然光明入于諸法真實性的自生智慧無有分離的諸究竟功德,如來藏不空。在自體中是不可分離的體性故,如日輪與光明般。

   如是成立彼自性住種性是無爲本具功德的法身自體時即可成佛故,在一切有情相續中智慧法身必以不盈不虧的方式而安住,修道就能成佛,是以事勢理成立的,而成佛時的法身是無爲法故,不可能是因緣新生的所作法,因此成立現在已經存在佛的本體。”

   既不能以單空作爲根本現基和成佛種性,也不能承許任何自性實有的顯現法,那麼唯一合理的事實便只會是:現空雙運的大無爲法光明如來藏真實不虛。現空無二平等離戲,這一點無論在必然性還是在可然性上,都以理極成。

   在離戲大空性懷抱,接受如來具有殊勝圓滿的身智功德這個事實,並不存在難以克服的困難。如果認爲無有如來妙德,不但與衆多大乘經論直接相違,而且,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位位意志堅定的修行人,最終竟都變成如虛空般一無所有,徹底趨于斷滅,這事于情于理都顯然是說不通的。

   進一步我們會認識到,如來的身智功德肯定是非所作性的大無爲法。如果是因緣新生的無常法,則必然具有生、住、(異、)滅的有爲法法相,爲保持其穩定性,就需要不斷加以維護和修治。于是問題嚴重起來:千辛萬苦證得無上佛果,到頭來竟成了無休止的龐大維修工程的開端!世上還有比這更令人泄氣的事嗎?

   總之,一切衆生無始本具自性清淨法界如來藏,大無爲法光明如來藏是不受無常損惱並無須檢修(超離熱力學第二定律、甚而可謂是負熵之源)的絕對真理,得出這樣的結論無可避免且鼓舞人心。但必須注意,此究竟現基不僅明光晃耀無始無終,而且必與離戲大空性無二雙運,不落任何情執邊戲。否則,就與外道常有自在的神我不存在本質區別,將受到般若中觀正理的妨害,並成爲修行人斷執證真的障礙。不墮空有二邊絕待離戲的光明如來藏,方爲大乘佛法的了義精髓,靈光獨耀尊勝諸方。

   全知無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大車疏》,站在自宗甯瑪派的立場,對雙運如來藏進行了權威論述:

   “世尊于第叁轉法/輪的了義經藏中已經如理如實地明示了一切佛陀的大密意,諸如《聖者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吉祥鬘獅吼請問經》、《珍寶女請問經》、《無垢天女請問經》、《指鬘王經》、《大涅槃經》、《彌勒請問經》、《宣說如來藏經》。此等經中宣說了一切衆生本來具有法界自性清淨之心性或佛性,就是指如來藏,它本來存在、無有改變。從現分而言,是相好圓滿之色身的來源;從空分而言,遠離一切戲邊之法身本來任運自成而安住,並以比喻加以說明,即功德任運自成如摩尼寶;不變他性如虛空;遍潤諸衆如淨水。《寶性論》中雲:“如寶空淨水,自性恒無染。”意思是說,正當被垢染遮蔽之時,自本體也是安住于無垢真如性中,這就是心之自性本來光明。《般若八千頌》雲:“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一切衆生普遍具有佛界或佛性。《寶性論》雲:“佛身能現故,真實無別故,具種故衆生,恒具如來藏。”此如來藏稱爲無始善法界,于本基中即是正等覺。《真實名經》雲:“佛陀無始終,初佛無偏墮。”《二觀察續》雲:“衆生本是佛,然爲客塵遮,障淨現真佛。”也就是說,爲衆生時,心之法性從現分而言具足色身功德;從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圓滿功德,然而,因被垢染所障而現量不顯露,所以稱爲佛界或佛性。成佛時遠離諸垢,故稱爲菩提,這也僅僅是本體心性之圓滿妙力現不現的差別而已,並非承認最初爲衆生時無有的功德後來重新産生,因爲心性無有遷變。《如來藏經》雲:“無始時法界,諸法之住處,具此故衆生,獲得涅槃果。如前後亦然,無變真如性。”

   心之法性光明自性不爲煩惱所染。《寶性論》雲:“心性光明者,無變如虛空,不被妄念生,貪等客塵染。”佛性之分類,有本來安住之自性住佛性與觀待淨除暫時垢染之實修生佛性兩種。……

   總之,應當以(《如來藏經》所言)巨幅綢緞上畫叁千世界等比喻來了知一切衆生本來即具有佛陀無合無離之四身五智,如同太陽本來具足陽光一樣。佛界即是指一切時分自性清淨,本體不變,彼之垢染是遍計性、客塵性的。《寶性論釋》中雲:“大仙人尊者,煩惱即黑暗,清淨即光明,煩惱力微弱,勝觀具大力,煩惱客塵性,自性淨根本。……”此佛性本來無有垢染,故爲究竟清淨;無有遷變,故爲究竟勝我;一切時分存在,故爲究竟常有;縱然墮入諸痛苦之輪回中也不爲痛苦所惱,故爲究竟安樂。《寶性論》中雲:“常樂淨我性,究竟功德果。”如來藏遍布一切衆生。《經莊嚴論》雲:“如空恒常遍,佛性恒常遍,虛空遍諸色,佛性遍衆生。”

   同樣,如來藏雖然爲煩惱所障,卻不被煩惱所染,如同雲層中的太陽一般,本來成佛時也是無滅無離而住。《寶性論釋》中雲:“如來藏分叁階段,皆不爲染汙法與清淨法所改變。”關于此叁階段,《寶性論》雲:“不淨不淨淨,極其盡清淨,依次稱衆生,菩薩及如來。”不清淨爲衆生時,清淨與不清淨兼具爲菩薩時,極清淨爲成佛之時。能如理如實完全與佛性相同之比喻何處也無有,此等是就與如來藏相似而比喻的,彼論雲:“超越世間故,世間不得喻,如來藏佛性,相似而宣說。”如是比喻與意義不是完全相同。本性是一致的,因爲階段不同而說了九種比喻,這些也僅以部分相同表示而已……

   顛倒的龐大身體傲然挺立,用邪分別的金網覆著面部,與了義顯密意趣背道而馳的愚癡者一口咬定說:“如來藏是不了義的,經中所說如來藏的密意是指造因會生果,否則與外道的常我相同,佛之二身也是由二資而生。”

   哎!如大象用蓮網裝飾美貌的可憐人,你們不了知佛所轉叁次法/輪之密意,這也情有可原,顯然你們是執著了空邊。本來,初轉法/輪是相應初學者與下根者而說四谛爲所斷與對治法,這是爲了讓他們擺脫輪回,從所舍而言的解脫方便;中轉法/輪是針對已經修過心的行道者與中根者,爲解脫執著對治束縛的方便,宣說八幻喻與如虛空般的空性;末轉法/輪是于修行究竟者與利根者前宣說所知本性如何安住。與外道之神我完全不同,因爲他們在不了知的同時增益爲“我”,不承認本性無有、大小之量以及身智之法。你們的無我與空執也僅是我執與實執的對治法而已,並非是了義的。《涅槃經》雲:“善男子,譬如,一婦人之嬰兒,口腔糜爛,婦人悲傷尋醫。醫生以藥油、乳汁、石蜜混合喂之,告婦言:“此子已服藥,暫時未消化前,切莫喂母乳。”爾後,爲使嬰兒不吮乳汁而于乳房上塗苦膽汁,且告子言:“我乳房已塗毒,莫吮也。”其子口幹舌燥,雖欲吮母乳,然感受苦味立即不吮。藥消化後,婦人洗淨乳房,告子言:“來,現可吮乳汁也。”彼童雖爲幹渴所逼,然因前時感受苦味亦不願來吮。母再叁言:“汝以前服藥,藥未消化前不能吮乳汁,故我塗苦膽汁,今汝藥已消化,膽汁亦洗淨,現無有苦味。”其子方漸吮乳。善男子,同理,如來爲救度一切衆生而宣說無我法門,精勤實修此,從而斷除所謂“我”之心,並決定涅槃。即是爲遣除順世外道之惡見,以修無我法門而成清淨之身,如婦人爲子而于乳房上塗苦膽汁,如來亦與彼相同,爲令修空性而宣說諸法無我;如婦人洗淨乳房喚子,喂其母乳,我說如來藏亦與此相同。比丘,汝等莫畏,如母喚其子,子漸吮母乳。比丘,汝亦當分析,如來藏並非無有。亦當了知我昔于波羅蜜多經中宣說空性乃無自性之意趣。……”

   如是空性也是指顯現的有法正在顯現時遠離一多的執著戲論,以各自本體而空,如同鏡中的影像,而並非是最終一切都不存在,或者最初與現在無有而迷亂顯現。《心經》中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中般若經》中亦雲:“有法當時說爲本體空,若無色,豈有以色空?”《寶性論》中雲:“具足相之最,空性說爲色。”又雲:“于此無所遣,所立亦毫無,真實觀真性,見真性解脫。具有差別相,客塵界空性,見無差別相,無上法不空。”此論釋中說:“以此雲何?自性完全清淨之如來藏上無…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