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1)▪P4

  ..續本文上一頁有稍許所遣之染汙法,因遠離客塵即此自性故。于此所立之清淨法亦無有少許,因爲是無可分類、清淨法的法性即自性的緣故。因此如來藏,有所分類、可以分離以及所斷之煩惱一切皆空。無有分類、不可分離、不可思議之佛陀的法超越恒河沙數,爲不空也。無有任何法即是所謂之空性,隨見真實性;剩有任何法即是所謂之常有。當知如理如實了達真實性。”

   衆生本來具足佛陀之二身,其障礙是依靠二種資糧而遣除,並非是能生所生的因果關系,否則有法身報身變成有爲法而成爲無常的過失。法身無有遷變,《入中論》中雲:“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衆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寶性論》中雲:“法王摧死魔,本無世怙常。”顯然也與這其中所說相違。《寶性論》中又雲:“無爲任運成,非由他緣證,具足智悲力,具足二利佛。”以此可遮破能生所生的因果關系。

   所以務必了達無我、空性、無二等本義。如《大涅槃經》中雲:“如來藏,乃佛之自性普皆清淨,無有遷變。若說有,則智者不應貪執;若言無,則成妄語,愚者說是斷空,不了知如來藏密意。若說苦,則不知身具大樂自性,愚者認爲身體皆無常,執爲如新罐一般;智者對此分析而不說一切皆無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種子之故。愚者執著佛之諸法皆爲無我;智者分析認爲無我僅是假立異名而已,無有實體,如是了知于彼不生懷疑。若說如來藏爲空性,則愚者聞後生斷見或無見;智者了達如來藏無有遷變。若說解脫如幻,則愚者認爲獲得解脫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獅子之唯一如來是恒常不變。若說以無明之緣而生諸行,則愚者聞後分辨爲覺與不覺;智者了悟自性無二,無二即是真實性。若說以諸行之緣而生識,則愚者執行識爲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無二即是真實性。若說諸法無我,如來藏亦無我,則愚者執著爲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即我與無我自性無二。諸佛出有壞皆贊歎如來藏之義無量無邊,吾亦于諸具德經藏中廣說矣!”要按照這其中所說來理解。

   如果認爲:《幻化經》中說“邪見者永遠無法獲得涅槃”,並且也宣說了斷絕種性者,因此一切衆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來藏。

   答:此種想法是不合理的,《幻化經》中所說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見者長期不能解脫,以及從道中退轉者暫時已斷了修道的種性,而並非斷絕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寶性論釋》中雲:“經中所謂之“邪見者永不得涅槃”,密意是指:因爲于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而爲了避免對大乘法起嗔的別時意趣。”因爲衆生具有自性清淨的佛性,有些永遠不得涅槃是不合理的。因爲出有壞佛陀考慮到衆生無有差別皆具有可清淨性,故言:“無始然有終,自性淨常法,無始障不見,如金色被遮。”因爲一切衆生都具有無始善法界(佛性),終有一日會得以清淨,所以所謂之“無始然有終”是成立的。

   覺醒二種佛性之相:(一)覺醒自性法身佛性之相:《入中論》中雲:“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生歡喜,由喜引發淚流注,周身汗毛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爲彼說勝義谛。”(二)覺醒色身有法佛性之相:《經觀莊嚴論》雲:“加行觀悲心,勝解及安忍,真實行善法,定說佛性相。”(唐譯: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薩性。)覺醒佛性之功德,彼論雲:“縱久墮惡趣,亦速得解脫,彼縱受微苦,生厭度衆生。”(唐譯:功德亦四種,雖墮于惡道,遲入複速出,苦薄及悲深。)意思是說,一次覺醒佛性以後,即使墮入惡趣,也會如線團落地彈起般速得解脫,以其感受微苦及強烈厭離心之緣也可度化衆生。

   假設衆生沒有這樣的佛性,那麼遭遇任何痛苦都不會生起厭離心,有些人有擺脫輪回、趨向涅槃之心也不合理了,甚至欲求解脫的想法也不可能出現。然而,盡管誰也未宣說,卻有些士夫對苦難的其他衆生起悲心,有些人因爲感受痛苦而生起出離心等,這都是由于衆生具有無始善法界即如來藏之力所致。《寶性論》中雲:“若衆無佛性,于苦不生厭,亦于涅槃法,無欲求心願。輪回涅槃法,視苦樂功過,具有佛性致,無佛性無故。””

   關于一切衆生當下皆具佛性如來藏的問題,《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亦作了深入辨析:

   “佛與衆生非爲因果之關系,而是實相現相之差別:

   依此當知佛衆生,亦是實相現相別,

   于此許爲因果者,乃是小乘之觀點。

   不應把實相與現相許爲一體異體之理,應承許佛與衆生是實相與現相之理,若承許衆生爲因,佛爲果者,應知此爲低劣小乘等所許之觀點。

   實相現相之理與因果之理差別極大。衆生與佛若許爲因果關系,則分析因與果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若許非爲四邊生,而爲緣起生者,則以衆生之因緣集聚所生之佛,應成假立法,其之顯現于實相中應不存在,此則不應理。故此爲小乘及顯宗大乘(權教)之觀點。……衆生與佛是現相與實相之差別,此在舊譯密續及其疏釋如《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等中著重廣說。如是承許,則沒有諸如修持應成無義,于因具果,食用食物應成食不淨,衆生于地獄受苦時,應成佛也在受苦等等一切過失。因爲現相與實相非一體故,衆生受苦,非爲佛在受苦,食用食物非爲食不淨,修持非爲無義。二者又非異體故,須修持除去障垢,才能由現相而證實相。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之見解續事中,用有眼翳者把白海螺見爲黃海螺爲比喻,說明爲見白海螺必須除去眼翳,並雲:“是故不見如是實相者,是乃被迷亂所染而生,爲除迷亂,當需修道。”如是遣除若衆生與佛爲現相與實相之差別,則有不需修道之疑難。其余類此可知。

   不許實相與現相,爲一體與異體故,

   衆生是佛當顯現,正道修行無意義,

   因中有果承認等,理證妨害皆無有。

   是故,因不許實相現相二者一體或異體故,則沒有諸如若衆生爲佛應顯現出具相好莊嚴的佛身,修道與一切修持應成無義,于因具果,及食用食物應成食不淨物等一切理證所害,自宗無有此等諸過失。

   許爲實相現相故,無有不需修道而成佛的過失:

   實相雖然爲如是,然爲障蔽不顯現,

   是故應當勤修道,此爲自他所共許。

   有情實相乃爲佛,然有情被自心所現的種種忽然障垢所蔽故,而不能顯現出佛性來,爲除去障蔽佛性之忽然障垢,故須修道。自他二宗皆許爲應精勤修道。

   榮素班智達的《入大乘論》,龍樹菩薩的《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等中皆講:只有圓滿二種資糧,才能消去障垢,使本來之如來藏顯現出來而成就佛果。《寶性論》、《法界贊》中亦雲:如來藏是大無爲法,消除其上的煩惱所知二障後,才能顯現出來。無垢光尊者于《如意寶藏論

  殊勝品》中雲:前譯甯瑪巴不共殊勝見解者,衆生與佛是現相與實相之差別,依認識實相與否而爲佛與衆生。故于修持時,也是直接安住于實相中而修持。他派則無此殊勝之修法。欲以此修法修持,須具叁個條件:對上師有殊勝信心;具有聞思修之智慧;守持清淨之叁昧耶。如是則上師的加持能迅速融入弟子心間,圓滿現前實相光明。”

   此外,光明如來藏既是具足無量妙德的大無爲法,則爲非常重要的所知,有很大研學價值。《入菩薩行論》雲:“佛子不需學,畢竟皆無有。”學習的前提,當然是佛陀的圓滿開顯。複次,《寶性論》講到宣說如來藏還有斷除五種過患等現實必要:“處處經中說,內外一切空,有爲法如雲,及如夢幻等。此中何故說,一切諸衆生,皆有真如性,而不說空寂?以有怯弱心,輕慢諸衆生,執著虛妄法,謗真如實性,計身有神我。爲令如是等,遠離五種過,故說有佛性。”最後還應看到,由雙運如來藏可進一步建立金剛密乘的等淨無二見,引生無量殊勝的竅訣和方便,對于所化衆生迅速成就具有大義。正是基于上述衆多原因和必要,佛陀在圓滿宣說般若空性後,又慈悲轉動第叁轉了義法/輪,無畏開顯他空如來藏妙義。

   不少大乘經論明確講到,在某種意義上,如來藏理論超勝無遮自空見。如《大般涅槃經》雲:“師子吼者,不說一切法悉無常苦無我不淨,惟說如來常樂我淨。……師子吼者名決定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解深密經》雲:“爾時勝義生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時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法/輪,雖是甚奇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于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而于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诤論安足處所;世尊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爲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覺囊派大法王多羅瓦尊者爲了強調如來藏理論的殊勝性,也講道:一個破了戒的人修學了義他空見,比起一個戒律清淨的人修學自空法門還成就得快。藏傳佛教諸大教派中,如是贊歎、推重第叁轉他空光明的教言比比皆是。

   實際上,第叁轉法/輪本身就牢牢立足于第二轉自空妙義基礎上,如來藏上的客塵垢染是遠離四邊八戲的二取空,如來藏本身也是大空性和大光明的大雙運。如果事先沒對般若空性生起定解,在實執煩惱熾盛的情況下貿然進修第叁轉他空法門,不跌落外道常見、有邊戲論的窠臼,是很稀奇的。大他空何時何處皆不可能抛…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