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開大自空而獨存,敢于對第二轉離戲空性說“不”的任何顯現法,都必爲扛著或粗或細的法執戲論與無明分別心共舞的醉者。有理由相信,佛陀之所以在開顯了般若空義之後才和盤托出勝義現分——光明如來藏,有著十分深遠的考慮和必要。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也不妨說:第二轉般若無相法/輪和第叁轉如來藏理論平等了義。如《大寶積經論》雲:“汝等當依于空者,依了義故。”《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雲:“爾時福莊嚴菩薩摩诃薩,從座而起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如是之經,如來所說,甚深希有!斷諸疑網最勝了義,難見難悟,是第一義空性相應。”《大方等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第十二之叁》雲:“雲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不分別果。不了義經者所作行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不了義經者诃諸煩惱;了義經者贊白淨法。不了義經者說生死苦惱;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不了義經者贊說種種莊嚴文字;了義經者說甚深經難持難了。不了義經者多爲衆生說罪福相,令聞法者心生欣戚;了義經者凡所演說必令聽者心得調伏。不了義經者若說我人衆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種種文辭,諸法無有施者受者,而爲他說有施有受;了義經者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有我人衆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說無量諸解脫門。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一個大乘行人,如能對二、叁轉法/輪的意義和關系生起清淨定解,他的修行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證。
所謂了義他空見,僅指第叁轉法/輪裏宣說如來藏的那部份教義,不包括其外的內容。彼亦,宣說唯識無境,遮破外境而承許內識實有者,屬不了義的隨理唯識;有關大無爲法光明如來藏的內容,方爲了義他空見,稱作隨教唯識(或他空中觀)。
當年無著菩薩于雞足山苦修十二年,得以面觐彌勒聖尊,被帶至兜率內院,于一午時中(相當于人間五十年)聞受慈氏五論:《現觀莊嚴論》、《經莊嚴論》、《辨中邊論》、《辨法法性論》、《寶性論》。後返人間,廣弘大乘妙義。嗣後,世親菩薩師從胞兄廣學大乘教法,尤精唯識,大興自宗。
唯識宗在傳播過程中,逐漸演化成了義的隨教唯識和不了義的隨理唯識兩大派系。前者隨《瑜伽師地論》、《寶性論》等了義教典;後者主要依從法稱論師的因明名著《釋量論》等。隨理唯識以阿賴耶識爲輪涅之基,許其現起萬有諸法。但需了知,隨理唯識的現基阿賴耶跟外道的不可思議神我等遍計法,是有本質區別的。外道一方面說勝義現基出生萬法,一方面又許其爲自性實有不空、常住不變的無爲法,如是必然構致尖銳的矛盾。因爲無論如何,實法現基在生起世俗法時必須要有作業、遷變,可實有和恒常又剝奪了它的活性,不允許它發生任何變化。這便出現兩難局面。而內道在宣說阿賴耶識時,則許其爲刹那生滅的有爲法,故不會有同過。《成唯識論》雲:“問曰:“阿賴耶識,爲斷爲常?”答曰:“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以是叁界六趣四生,施設之根本故,體性堅住,持諸種子,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爲前七轉識所熏,令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如暴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又如暴流,雖風等擊,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爾,雖遇衆緣,起眼識等,而恒相續。又如暴流,漂水上下,魚草等物,隨流不舍。此識亦爾,與內習氣,外觸等法,恒相隨轉。如是法喻,意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刹那刹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
看似常有一體的瀑流,仔細觀察不過是刹那無常的假立相續而已。阿賴耶識其實也是這樣,乃一無間生滅的相續。了義唯識學將其當作世俗谛來講;,如果把刹那實有的阿賴耶識許爲勝義谛,就成了隨理唯識的觀點。這些道理,大乘經論講得十分清楚,而且對于勝義實有的無分刹那的破斥,了義教法中也比比皆是。正是基于這些事實,我們才說,蕭平實的實常僵化的“神我阿賴耶識”,跟咱們內道觀點沒緣份。
隨理唯識可進一步分爲真相唯識和假相唯識兩類。真相唯識承許外境是內識的真實化現,境心一體。假相唯識認爲外境非離心而有,也非和心識一體無異,而是如眼翳者所見的毛發般無基而住——毛發幻覺既不是離眼自存,也不是和眼識一體無別。因此假相唯識的觀點是:阿賴耶識刹那實有,且如水晶球一般清淨明潔,與外境非一非異。
總之,隨理唯識是不了義的他空見,即許阿賴耶識爲刹那實有,所空的唯是其上的二取法。對于無緣直接悟入現空雙運離戲實相的學人來說,這座“化城”的適時出現,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就像中觀自續派的單空梯一樣。
然而,一個生滅無常的勝義谛,畢竟是不究竟、不完美的。究竟實相中,寂滅一切邊執戲論,雙運不住的無漏法界不會給任何實法(哪怕它刹那生滅)留下位置。所以,抉顯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一切世俗有法的離戲性空本面,就成爲了義唯識學的使命。《入楞伽經》雲:“無自體無識,無阿梨耶識,愚癡妄分別,邪見如死屍。”“實無識體法,無事及本識,愚癡生分別,如死屍惡覺。”“世谛一切有,第一義谛無,而實體無相,是第一義谛。見于虛妄法,是故說世谛,因于言語生,無如是實體。”《解深密經》雲:“若諸菩薩于內各別,如實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不見積集,不見心,不見眼色及眼識,不見耳聲及耳識,不見鼻香及鼻識,不見舌味及舌識,不見身觸及身識,不見意法及意識,是名勝義善巧菩薩。”《成唯識論》雲:“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爲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瑜伽師地論》(卷51)雲:“由緣真如境智,修習多修習故而得轉依,轉依無間當言已斷阿賴耶識,由此斷故當言已斷一切雜染,當知轉依由相違故,能永對治阿賴耶識……”
正是出于對上述法理的無知,蕭平實師徒才有了狂謗傳統聖教的勇氣,將如理破除阿賴耶識實有自性的衆多教派(特別是中觀應成派)和祖師(如月稱菩薩、寂天菩薩等)視爲不共戴天。事實上,如果這些教派和祖師真是“斷見派”、“無因論”的話,那麼衆多明確遮破實法阿賴耶識的了義唯識經論和祖師,又該當何論呢?蕭先生師徒應該好生讀讀這些教言,想想這些道理。
不僅在破除賴耶實法、抉擇圓滿空性方面,了義的唯識和中觀同聲同氣,藏傳佛教(特別是自宗甯瑪派)還認爲,在開顯實相光明上,兩大車軌也是情投意合的。在藏地,著重開顯光明如來藏的中觀理論被稱作“他空中觀”(相當于隨教唯識的他空勝義谛),彼與重點抉擇實相空分的了義“自空中觀”(即一般所謂的中觀宗、應成見)一道,構成圓融壯觀的“大中觀”體系。(這個事實顯然又爲蕭先生師徒所忽略了)例如,開顯如來藏妙義的《究竟一乘寶性論》,就被視爲“他空中觀”的根本要典在藏地得到極大敬重和廣弘。與漢地對此論的重視程度相比較,其盛況是很驚人的。
也許有人想:把他空如來藏引入中觀體系,是否有些牽強?事實並非如此。漢傳佛教多將大乘(顯教)佛法劃作般若中觀、唯識及真常如來藏叁個體系,而藏地的傳統則是承許中觀和唯識兩大車軌,故此無論是將如來藏理論歸入(他空)中觀,還是(隨教)唯識,從大乘(顯教)佛法的完整性來看,均不會産生任何缺漏。況且,如果認真研讀龍樹菩薩《贊法界頌》等闡述法界實相光明的論著,也容易體悟到,彼與《寶性論》等了義唯識聖典在講述同樣的問題。如《贊法界頌》(引自漢文大藏經論集部)雲:
“歸命十方佛,法身及報化,願共諸衆生,速成法界性。輪回叁惡道,法界理凝然,本來常清淨,諸相不能遷。寂靜如虛空,處處悉周遍,體皆離彼此,非深複非淺。乳未轉變時,酥醍醐不見,煩惱未伏除,法界無由顯。如酥處乳中,酥本妙光瑩,法界煩惱覆,圓滿體清淨。如燈被障礙,非能照余物,無明恒覆心,法界非明了。如燈離障礙,處處物能照,煩惱破壞時,真如恒顯現。初中及最後,二障不能擾,如淨琉璃珠,恒時光照曜。”
“譬如火浣布,處火能離染,垢去布猶存,光明轉瑩淨。貪愛令心染,虛妄有輪回,亦如火浣布,真空妄非有。叁毒生死本,智慧火能燒,法界體常有,朗然恒照曜。煩惱染稱垢,世尊恒所宣,垢滅真如顯,如汲地中泉。”
如果把上文中的“法界”、“真如”等字眼,換作“如來藏”,我們將不會發現任何不妥之處。讀了如此典型的他空妙論,誰會以爲中觀聖祖一點也不懂得、不宣揚了義他空見呢?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語重心長地開示道:“于此雙運之智慧,唯有現見最究竟,即是唯一真如性,聖者終皆到此地。是故此理若通達,龍樹觀點彌勒論,猶如蔗糖與蜂蜜,互爲圓融易消化。否則如吞禁忌食,腹內不適成腫瘤,成百教理手術刀,同時刺入深畏懼。”
善哉斯言!
從上可知,自空和他空的名詞雖由藏傳佛教提出,但其實義卻早由印度聖祖們所抉顯。究實而論,這兩大法流其實均爲釋尊金口所宣之無垢正法——第二轉般若無相法/輪圓滿抉擇了輪涅萬法無有自性的大自空;第叁轉了義法/輪圓滿抉擇了客塵本無、佛德本具的大他空。
從表面看,自空和他空、空性和顯現似呈相違,許多世間學者和外道徒衆亦對此中玄義困惑不解,遂誤以…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