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大自空而独存,敢于对第二转离戏空性说“不”的任何显现法,都必为扛着或粗或细的法执戏论与无明分别心共舞的醉者。有理由相信,佛陀之所以在开显了般若空义之后才和盘托出胜义现分——光明如来藏,有着十分深远的考虑和必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不妨说: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和第三转如来藏理论平等了义。如《大宝积经论》云:“汝等当依于空者,依了义故。”《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尔时福庄严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叉手合掌,白佛言:世尊,如是之经,如来所说,甚深希有!断诸疑网最胜了义,难见难悟,是第一义空性相应。”《大方等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第十二之三》云:“云何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分别修道;了义经者不分别果。不了义经者所作行业信有果报;了义经者尽诸烦恼。不了义经者诃诸烦恼;了义经者赞白净法。不了义经者说生死苦恼;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不了义经者赞说种种庄严文字;了义经者说甚深经难持难了。不了义经者多为众生说罪福相,令闻法者心生欣戚;了义经者凡所演说必令听者心得调伏。不了义经者若说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种种文辞,诸法无有施者受者,而为他说有施有受;了义经者说空无相无愿无作无生,无有我人众生寿命养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说无量诸解脱门。是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一个大乘行人,如能对二、三转法/轮的意义和关系生起清净定解,他的修行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所谓了义他空见,仅指第三转法/轮里宣说如来藏的那部份教义,不包括其外的内容。彼亦,宣说唯识无境,遮破外境而承许内识实有者,属不了义的随理唯识;有关大无为法光明如来藏的内容,方为了义他空见,称作随教唯识(或他空中观)。
当年无著菩萨于鸡足山苦修十二年,得以面觐弥勒圣尊,被带至兜率内院,于一午时中(相当于人间五十年)闻受慈氏五论:《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宝性论》。后返人间,广弘大乘妙义。嗣后,世亲菩萨师从胞兄广学大乘教法,尤精唯识,大兴自宗。
唯识宗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演化成了义的随教唯识和不了义的随理唯识两大派系。前者随《瑜伽师地论》、《宝性论》等了义教典;后者主要依从法称论师的因明名著《释量论》等。随理唯识以阿赖耶识为轮涅之基,许其现起万有诸法。但需了知,随理唯识的现基阿赖耶跟外道的不可思议神我等遍计法,是有本质区别的。外道一方面说胜义现基出生万法,一方面又许其为自性实有不空、常住不变的无为法,如是必然构致尖锐的矛盾。因为无论如何,实法现基在生起世俗法时必须要有作业、迁变,可实有和恒常又剥夺了它的活性,不允许它发生任何变化。这便出现两难局面。而内道在宣说阿赖耶识时,则许其为刹那生灭的有为法,故不会有同过。《成唯识论》云:“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以是三界六趣四生,施设之根本故,体性坚住,持诸种子,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前七转识所熏,令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又如暴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
看似常有一体的瀑流,仔细观察不过是刹那无常的假立相续而已。阿赖耶识其实也是这样,乃一无间生灭的相续。了义唯识学将其当作世俗谛来讲;,如果把刹那实有的阿赖耶识许为胜义谛,就成了随理唯识的观点。这些道理,大乘经论讲得十分清楚,而且对于胜义实有的无分刹那的破斥,了义教法中也比比皆是。正是基于这些事实,我们才说,萧平实的实常僵化的“神我阿赖耶识”,跟咱们内道观点没缘份。
随理唯识可进一步分为真相唯识和假相唯识两类。真相唯识承许外境是内识的真实化现,境心一体。假相唯识认为外境非离心而有,也非和心识一体无异,而是如眼翳者所见的毛发般无基而住——毛发幻觉既不是离眼自存,也不是和眼识一体无别。因此假相唯识的观点是:阿赖耶识刹那实有,且如水晶球一般清净明洁,与外境非一非异。
总之,随理唯识是不了义的他空见,即许阿赖耶识为刹那实有,所空的唯是其上的二取法。对于无缘直接悟入现空双运离戏实相的学人来说,这座“化城”的适时出现,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像中观自续派的单空梯一样。
然而,一个生灭无常的胜义谛,毕竟是不究竟、不完美的。究竟实相中,寂灭一切边执戏论,双运不住的无漏法界不会给任何实法(哪怕它刹那生灭)留下位置。所以,抉显包括阿赖耶识在内的一切世俗有法的离戏性空本面,就成为了义唯识学的使命。《入楞伽经》云:“无自体无识,无阿梨耶识,愚痴妄分别,邪见如死尸。”“实无识体法,无事及本识,愚痴生分别,如死尸恶觉。”“世谛一切有,第一义谛无,而实体无相,是第一义谛。见于虚妄法,是故说世谛,因于言语生,无如是实体。”《解深密经》云:“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成唯识论》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瑜伽师地论》(卷51)云:“由缘真如境智,修习多修习故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由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当知转依由相违故,能永对治阿赖耶识……”
正是出于对上述法理的无知,萧平实师徒才有了狂谤传统圣教的勇气,将如理破除阿赖耶识实有自性的众多教派(特别是中观应成派)和祖师(如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视为不共戴天。事实上,如果这些教派和祖师真是“断见派”、“无因论”的话,那么众多明确遮破实法阿赖耶识的了义唯识经论和祖师,又该当何论呢?萧先生师徒应该好生读读这些教言,想想这些道理。
不仅在破除赖耶实法、抉择圆满空性方面,了义的唯识和中观同声同气,藏传佛教(特别是自宗宁玛派)还认为,在开显实相光明上,两大车轨也是情投意合的。在藏地,着重开显光明如来藏的中观理论被称作“他空中观”(相当于随教唯识的他空胜义谛),彼与重点抉择实相空分的了义“自空中观”(即一般所谓的中观宗、应成见)一道,构成圆融壮观的“大中观”体系。(这个事实显然又为萧先生师徒所忽略了)例如,开显如来藏妙义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就被视为“他空中观”的根本要典在藏地得到极大敬重和广弘。与汉地对此论的重视程度相比较,其盛况是很惊人的。
也许有人想:把他空如来藏引入中观体系,是否有些牵强?事实并非如此。汉传佛教多将大乘(显教)佛法划作般若中观、唯识及真常如来藏三个体系,而藏地的传统则是承许中观和唯识两大车轨,故此无论是将如来藏理论归入(他空)中观,还是(随教)唯识,从大乘(显教)佛法的完整性来看,均不会产生任何缺漏。况且,如果认真研读龙树菩萨《赞法界颂》等阐述法界实相光明的论著,也容易体悟到,彼与《宝性论》等了义唯识圣典在讲述同样的问题。如《赞法界颂》(引自汉文大藏经论集部)云:
“归命十方佛,法身及报化,愿共诸众生,速成法界性。轮回三恶道,法界理凝然,本来常清净,诸相不能迁。寂静如虚空,处处悉周遍,体皆离彼此,非深复非浅。乳未转变时,酥醍醐不见,烦恼未伏除,法界无由显。如酥处乳中,酥本妙光莹,法界烦恼覆,圆满体清净。如灯被障碍,非能照余物,无明恒覆心,法界非明了。如灯离障碍,处处物能照,烦恼破坏时,真如恒显现。初中及最后,二障不能扰,如净琉璃珠,恒时光照曜。”
“譬如火浣布,处火能离染,垢去布犹存,光明转莹净。贪爱令心染,虚妄有轮回,亦如火浣布,真空妄非有。三毒生死本,智慧火能烧,法界体常有,朗然恒照曜。烦恼染称垢,世尊恒所宣,垢灭真如显,如汲地中泉。”
如果把上文中的“法界”、“真如”等字眼,换作“如来藏”,我们将不会发现任何不妥之处。读了如此典型的他空妙论,谁会以为中观圣祖一点也不懂得、不宣扬了义他空见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语重心长地开示道:“于此双运之智慧,唯有现见最究竟,即是唯一真如性,圣者终皆到此地。是故此理若通达,龙树观点弥勒论,犹如蔗糖与蜂蜜,互为圆融易消化。否则如吞禁忌食,腹内不适成肿瘤,成百教理手术刀,同时刺入深畏惧。”
善哉斯言!
从上可知,自空和他空的名词虽由藏传佛教提出,但其实义却早由印度圣祖们所抉显。究实而论,这两大法流其实均为释尊金口所宣之无垢正法——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圆满抉择了轮涅万法无有自性的大自空;第三转了义法/轮圆满抉择了客尘本无、佛德本具的大他空。
从表面看,自空和他空、空性和显现似呈相违,许多世间学者和外道徒众亦对此中玄义困惑不解,遂误以…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二节 在大空性怀抱(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