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稍许所遣之染污法,因远离客尘即此自性故。于此所立之清净法亦无有少许,因为是无可分类、清净法的法性即自性的缘故。因此如来藏,有所分类、可以分离以及所断之烦恼一切皆空。无有分类、不可分离、不可思议之佛陀的法超越恒河沙数,为不空也。无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空性,随见真实性;剩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常有。当知如理如实了达真实性。”
众生本来具足佛陀之二身,其障碍是依靠二种资粮而遣除,并非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否则有法身报身变成有为法而成为无常的过失。法身无有迁变,《入中论》中云:“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宝性论》中云:“法王摧死魔,本无世怙常。”显然也与这其中所说相违。《宝性论》中又云:“无为任运成,非由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足二利佛。”以此可遮破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
所以务必了达无我、空性、无二等本义。如《大涅槃经》中云:“如来藏,乃佛之自性普皆清净,无有迁变。若说有,则智者不应贪执;若言无,则成妄语,愚者说是断空,不了知如来藏密意。若说苦,则不知身具大乐自性,愚者认为身体皆无常,执为如新罐一般;智者对此分析而不说一切皆无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种子之故。愚者执著佛之诸法皆为无我;智者分析认为无我仅是假立异名而已,无有实体,如是了知于彼不生怀疑。若说如来藏为空性,则愚者闻后生断见或无见;智者了达如来藏无有迁变。若说解脱如幻,则愚者认为获得解脱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狮子之唯一如来是恒常不变。若说以无明之缘而生诸行,则愚者闻后分辨为觉与不觉;智者了悟自性无二,无二即是真实性。若说以诸行之缘而生识,则愚者执行识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无二即是真实性。若说诸法无我,如来藏亦无我,则愚者执著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即我与无我自性无二。诸佛出有坏皆赞叹如来藏之义无量无边,吾亦于诸具德经藏中广说矣!”要按照这其中所说来理解。
如果认为:《幻化经》中说“邪见者永远无法获得涅槃”,并且也宣说了断绝种性者,因此一切众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来藏。
答:此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幻化经》中所说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见者长期不能解脱,以及从道中退转者暂时已断了修道的种性,而并非断绝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宝性论释》中云:“经中所谓之“邪见者永不得涅槃”,密意是指:因为于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而为了避免对大乘法起嗔的别时意趣。”因为众生具有自性清净的佛性,有些永远不得涅槃是不合理的。因为出有坏佛陀考虑到众生无有差别皆具有可清净性,故言:“无始然有终,自性净常法,无始障不见,如金色被遮。”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无始善法界(佛性),终有一日会得以清净,所以所谓之“无始然有终”是成立的。
觉醒二种佛性之相:(一)觉醒自性法身佛性之相:《入中论》中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生欢喜,由喜引发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当为彼说胜义谛。”(二)觉醒色身有法佛性之相:《经观庄严论》云:“加行观悲心,胜解及安忍,真实行善法,定说佛性相。”(唐译: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觉醒佛性之功德,彼论云:“纵久堕恶趣,亦速得解脱,彼纵受微苦,生厌度众生。”(唐译: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道,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意思是说,一次觉醒佛性以后,即使堕入恶趣,也会如线团落地弹起般速得解脱,以其感受微苦及强烈厌离心之缘也可度化众生。
假设众生没有这样的佛性,那么遭遇任何痛苦都不会生起厌离心,有些人有摆脱轮回、趋向涅槃之心也不合理了,甚至欲求解脱的想法也不可能出现。然而,尽管谁也未宣说,却有些士夫对苦难的其他众生起悲心,有些人因为感受痛苦而生起出离心等,这都是由于众生具有无始善法界即如来藏之力所致。《宝性论》中云:“若众无佛性,于苦不生厌,亦于涅槃法,无欲求心愿。轮回涅槃法,视苦乐功过,具有佛性致,无佛性无故。””
关于一切众生当下皆具佛性如来藏的问题,《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亦作了深入辨析:
“佛与众生非为因果之关系,而是实相现相之差别:
依此当知佛众生,亦是实相现相别,
于此许为因果者,乃是小乘之观点。
不应把实相与现相许为一体异体之理,应承许佛与众生是实相与现相之理,若承许众生为因,佛为果者,应知此为低劣小乘等所许之观点。
实相现相之理与因果之理差别极大。众生与佛若许为因果关系,则分析因与果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若许非为四边生,而为缘起生者,则以众生之因缘集聚所生之佛,应成假立法,其之显现于实相中应不存在,此则不应理。故此为小乘及显宗大乘(权教)之观点。……众生与佛是现相与实相之差别,此在旧译密续及其疏释如《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等中着重广说。如是承许,则没有诸如修持应成无义,于因具果,食用食物应成食不净,众生于地狱受苦时,应成佛也在受苦等等一切过失。因为现相与实相非一体故,众生受苦,非为佛在受苦,食用食物非为食不净,修持非为无义。二者又非异体故,须修持除去障垢,才能由现相而证实相。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之见解续事中,用有眼翳者把白海螺见为黄海螺为比喻,说明为见白海螺必须除去眼翳,并云:“是故不见如是实相者,是乃被迷乱所染而生,为除迷乱,当需修道。”如是遣除若众生与佛为现相与实相之差别,则有不需修道之疑难。其余类此可知。
不许实相与现相,为一体与异体故,
众生是佛当显现,正道修行无意义,
因中有果承认等,理证妨害皆无有。
是故,因不许实相现相二者一体或异体故,则没有诸如若众生为佛应显现出具相好庄严的佛身,修道与一切修持应成无义,于因具果,及食用食物应成食不净物等一切理证所害,自宗无有此等诸过失。
许为实相现相故,无有不需修道而成佛的过失:
实相虽然为如是,然为障蔽不显现,
是故应当勤修道,此为自他所共许。
有情实相乃为佛,然有情被自心所现的种种忽然障垢所蔽故,而不能显现出佛性来,为除去障蔽佛性之忽然障垢,故须修道。自他二宗皆许为应精勤修道。
荣素班智达的《入大乘论》,龙树菩萨的《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等中皆讲:只有圆满二种资粮,才能消去障垢,使本来之如来藏显现出来而成就佛果。《宝性论》、《法界赞》中亦云:如来藏是大无为法,消除其上的烦恼所知二障后,才能显现出来。无垢光尊者于《如意宝藏论
殊胜品》中云:前译宁玛巴不共殊胜见解者,众生与佛是现相与实相之差别,依认识实相与否而为佛与众生。故于修持时,也是直接安住于实相中而修持。他派则无此殊胜之修法。欲以此修法修持,须具三个条件:对上师有殊胜信心;具有闻思修之智慧;守持清净之三昧耶。如是则上师的加持能迅速融入弟子心间,圆满现前实相光明。”
此外,光明如来藏既是具足无量妙德的大无为法,则为非常重要的所知,有很大研学价值。《入菩萨行论》云:“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学习的前提,当然是佛陀的圆满开显。复次,《宝性论》讲到宣说如来藏还有断除五种过患等现实必要:“处处经中说,内外一切空,有为法如云,及如梦幻等。此中何故说,一切诸众生,皆有真如性,而不说空寂?以有怯弱心,轻慢诸众生,执著虚妄法,谤真如实性,计身有神我。为令如是等,远离五种过,故说有佛性。”最后还应看到,由双运如来藏可进一步建立金刚密乘的等净无二见,引生无量殊胜的窍诀和方便,对于所化众生迅速成就具有大义。正是基于上述众多原因和必要,佛陀在圆满宣说般若空性后,又慈悲转动第三转了义法/轮,无畏开显他空如来藏妙义。
不少大乘经论明确讲到,在某种意义上,如来藏理论超胜无遮自空见。如《大般涅槃经》云:“师子吼者,不说一切法悉无常苦无我不净,惟说如来常乐我净。……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解深密经》云:“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觉囊派大法王多罗瓦尊者为了强调如来藏理论的殊胜性,也讲道:一个破了戒的人修学了义他空见,比起一个戒律清净的人修学自空法门还成就得快。藏传佛教诸大教派中,如是赞叹、推重第三转他空光明的教言比比皆是。
实际上,第三转法/轮本身就牢牢立足于第二转自空妙义基础上,如来藏上的客尘垢染是远离四边八戏的二取空,如来藏本身也是大空性和大光明的大双运。如果事先没对般若空性生起定解,在实执烦恼炽盛的情况下贸然进修第三转他空法门,不跌落外道常见、有边戏论的窠臼,是很稀奇的。大他空何时何处皆不可能抛…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二节 在大空性怀抱(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