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一节 一切显现法的本性▪P7

  ..续本文上一页的矛盾处,证明其不能成立,以遮破万法的实有自性及对万法的实有耽执;“非表”,谓自己不提出正面的、直接的主张,不肯定任何规定性的存在。

   应成派不共四大因中,最根本的是第一条“汇集相违因”,后面的无非是对敌宗的狡辩作步步紧逼的持续勘审和打击,严厉锁定其内在矛盾而已。在运用共同五大因时,应成派也本着归谬的精神,借用敌宗不得不承许的观点和道理推出敌宗所无法承受的矛盾。正是彻底遮破的原则,使得“汇集相违”成为应成理论的灵魂。

   假设说对方观点成立,“应成”何等何等之矛盾和过失,这是应成派常用的推导模式,也是该派得名的由来。(应成派还有个别名叫“归谬论证派”,自续派的相应别名是“自立论证派”。)真正了悟应成理的学人都深知,离戏大空性的意义并不在于单纯的辩场制胜、向外驰逐,而是精神世界的反省和升华,是对概念、逻辑等名相戏论所紧缚的凡夫心以及二元对立的相对层面的坚决超离。这种深刻的反省和超离,由光辉的大乘经教和伟大的修行实践证明对于转凡入圣至关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应成派说:一切给凡夫分别心留下生存空间的承许均属无义戏论,均“应成”诸般过失。

   记得罗素有一句名言:你不能反对逻辑,因为你反对逻辑时,必定用到逻辑。如能明白这话的局限性,也就在相当程度上理解了应成精神。

   事实上,理性、逻辑内在的悖论和怪圈等难题,早对其作为终极真理的合法探访者的身份构成挑战。这说明,系统内部的矛盾,对质疑该系统本身的真实性是有效的。从正面直接利用系统内部的力,取得理想中的超越效果,显然不太容易。可如果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反过来想想:巧妙利用存在固有缺陷的虚假系统的内在矛盾,将出现什么情形?或许就有奇迹发生。

   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应成派放弃了分别心的直接扑腾,放弃得十分彻底,彻底到不做任何承许,彻底到手无寸铁。绝地之中转身过来,终于另辟一条蹊径。巧妙汇集实执分别心自身固有的相违点,从而干脆利落地舍离一切分别戏论悟达离戏实相,遂成为应成派的不共风采。

   身处轮回苦海的有情有两大幸事,其一是整个轮回及其根源——无明分别心——恰好是虚妄透顶、破绽百出的荒谬系统,其二是佛菩萨慈悲地替我们指出了这关键的一点。这让人不禁想起那位可爱的旁观者,在他幽幽然指出卖矛和盾的人的谎言中的根本相违时,卖家便整个系统崩溃了。三有幻象及实执妄心,其实就是个巨大的谎言、虚假的骗局。应成见的使命,则是帮助学人识破此中的虚假和荒谬,令其瓦解作废。

   有必要强调,故事中的指陈者手里既未执矛也没执盾,仅仅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已。同样,中观应成派也仅是“汇集相违”,自己一样东西也不把持。虽不把持,却一点儿不妨碍她指陈分别心的缺陷,因其缺陷是既有的、根本性的、无法补救的。

   如果只需超离有漏世间的某一部分,或许有(在别的部分)找个落脚点、作点承许的机会。非常遗憾,中观宗的目的乃是超离整个三有轮回和虚妄心识,这就使得哪怕最细微的承许也没了立锥之地。汇集相违、只破不立为什么对应成派来说如此重要,道理就在这里。

   不具有无分别圣智的凡夫人,现阶段能用得上的,唯有分别意识。如何让它发挥最大作用,成了问题的焦点。通过冷静的观察和反省,分别心发现,原来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认识到自身的虚妄性,反过来推翻自己。(不少奇迹都发生在回光反照,对观察者、主导者本身进行反省和质疑之际。)而现实情况是,分别心在处理相对层面的世俗事务方面的良好表现,让人对它产生了无所不能的错觉。被误当作忠诚友伴和有效利器的虚妄分别心,就这样成为众生起惑造业枉受轮转的祸首。幸好有了般若无相法/轮及光显其究竟密意的中观应成派,情况发生变化。汇集相违、一破到底的应成精神,为凡夫学人指明了令自前的无明分别心及其幻现的轮回大厦轰然崩塌的捷径。

   设想一张木桌,如果将其四条腿一一砍掉,它定会不自主地倾覆,再难站起来。同理,应成派破斥的具体对象,就是支撑凡夫分别心的四种根本妄执——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不管于何者产生耽执,应成派都可以毫不困难地汇集其相违处,使之无法立脚。最终,四边戏论全都瓦解,分别心还能向何处安身立命呢?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之际,分别心当然只得现出它的原形(法性)——无分别智慧。

   纵览此还灭过程,中观应成派自始至终都没有也不需要主动执持任何武器,无论是矛,还是盾。它仅需将既有的虚假性捅破就已足够。

   只要是意识分别心所能想到的,就必然落于四边戏论中,因此肯定是不真实、不究竟的。《四十二章经》所言“慎勿信汝意,意终不可信”,隐含有类似的道理。首先用意识来意识到我们的意识虚假不足信,的确不容易,但却是修行途中必须攀过的关口。

   有一种朴素想法是:承许杂染有法固然不对,但如果直接以分别心来承许、执著、追逐美妙的胜义法性,总该没错吧!应成大空性毫不客气地揭穿了这种幻想的幼稚性和欺诈性,将不舍分别妄执而悟入离戏实相的迷梦打入冷宫。从总相上对美妙法性的执取,实质上能所二者均落在虚妄有法中,根本和离戏实相、无分别圣智不沾边。执著凡夫分别心的直接扑腾,最终只可能以失败告终,应成派多么希望大乘佛子都能明白此理啊!

   古德云:金屑虽贵,落眼成翳。无论多么诱人的“金屑”、梦想,无论落于有边还是无边(一切边戏可总摄于有、无二边中)的虚妄耽著,都是障碍真实见道的违品,其本身亦必定存在致命缺陷。立足于究竟胜义的角度,无论谁敢以分别心直接承许、建立、执著何法,应成派皆可从中轻松汇集出根本相违处,指明其应成何等过失,令其自然瓦解。

   只有贪恋无明妄心的人,才有勇气表达对应成大空性的不满。萧平实在《楞伽经详解》中说:“藏密四大派诸祖如宗喀巴之类,及与天竺月称“菩萨”《入中论》所说,皆同阿底峡“尊者”一般,依应成中观而堕于常见之中,反以一法不立之宗旨,于他人之弘扬正法处随取随破,自以为是弘扬正法,超胜一切人,却堕于破坏正法之大恶业中;凡此皆名常见之徒。”萧先生捏造罪名的天才,掩盖不了这样的基本事实:究竟而言,应成慧剑的锋芒所指,乃是众生内在的无明分别心,而不是其他。无法堪忍应成派的尖锐理论,把破坏无明妄执说成破坏“正法”,只能说明,萧先生心目中的“正法”即是无明妄执、分别戏论。怀着这样的“萧氏正法”,当然会觉得受不了应成派的气。我们对此深表同情和理解。

   火是热性的,水是湿性的,一切显现法的共同本性,则是超言绝思的离戏大空性。大空性意味着对僵化孤立的实有自性的取缔(此理于第六章详述),意味着一个圆通无碍自在空灵的法界,意味着四边戏论和凡夫分别心的彻底歇菜。真正领悟大空性,绝不会为这一客观真理而心生沮丧,反会感到惬意和幸福,就像宗喀巴大师说的那样:幸好是空性!假如万法实有不空的话,那我将非常痛苦!

   最了义的显现法,无疑是光明如来藏。然若执相以求,则如同追逐天边的彩虹,会越追越远。如能无倒悟入中观应成见,在大空性摄持下具体地转舍二障种子、客尘垢染,此时,菩提涅槃还很遥远吗?虽说自空中观没有直接抉择如来藏光明,但这对于众多相应根性的学人而言,只会有利于减免贪求艳丽“彩虹”的心理负担,丝毫妨碍不到他们有效寂灭凡夫分别心,从而现证明空双运的胜义法界。佛经祖语对此妙理多有宣示:“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楞严经》)、“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信心铭》)……“离幻”、“歇心”、“息见”的关要,当然是彻底遮破对宛然显现的境识的分别妄执,当然离不开涤荡边执戏论的应成大空性。

   究实而论,第二转法/轮以上的显密了义正法,都建立在大空性基础上。要无倒悟入第三转如来藏妙义,必须首先具有清净的空性见,否则,很容易堕入常见外道的实执中。这一点,已由萧平实师徒的现身说法所证明。密宗从最低的事续部起,也无不以空性见为依托。无上瑜伽的生起次第有三项重要观修:真如等持、现位等持、因位等持。其中的真如等持即是观修实相大空性,离戏不执的境界生起后,方可进修现位等持的大悲菩提心和因位等持的本尊、坛城、咒印等。圆满次第的风脉瑜伽也未偏离现空双运中道实相正见,全知麦彭仁波切还精辟指出,了义的中脉其实就是大空离戏的胜义法界,所谓风入中脉的密意,即为将分别念寂灭于空性法界中。

   关于空性见之于生圆次第的重要性,《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作出了说明:

   “没有胜义空性见的修法,当对本尊的实有执著很重的时候,魔王便往往乘虚而入,显现出本尊的形象,使修行人心生欢喜而受到魔力的加持。

   而如果已对现空无二取得了定解,则魔王也好、真正的本尊也好,凡有显现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光明,凡有思想都是无二智慧,就象虚空一样,谁也损害不了它。因此这时没有违缘,一切显现全都成为修道的顺缘,不仅本尊、即使魔王的显现也有助于修行、证悟大圆满。

   这些都是法王如意宝的教言,教导我们对现空大双运生起定解至为重要。

   因此,在修本尊时,应知道所祈祷的是如幻如梦的本尊,或者在对现空大双运取得定解的基础上进行修行,才会成为密宗真正的正行修法。

   修生起次第时,先应了知法界的本性是空性即真如等持,然后对众生发起真正的无缘大悲心即现位等持,然后于现法无二无别的空性中显现出本尊的种子字,种子字再变成本尊的身体即因位等持。玛哈约嘎中所阐述的生起次第修法,必须具足这三等持,否则非为生起次第之真实修法。

   有些人在没有了解本尊本性的情况下,只是想修个本尊,这样长时间修行后,还没得到本尊的加持,于是心里怀疑:是不是本尊的悲心与菩提心退了一点点,不然为何自己的信心越来越增上,咒语也快念到一亿了,却还没见到本尊,没有得到加持。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对中观的空性没有闻思的定解,对密宗彻却也没有获得感受,不知道是从空性中显现出本尊的缘故,反而要去找一个实有的本尊,但即使莲花生大师、文殊菩萨帮你去找也不可能找到。因此不是本尊退失了悲心,而是自己一开始就没把正见学好。

   因此应该以如梦如幻的自身祈祷如幻如梦的本尊,祈求如幻如梦的加持与悉地,遣除如幻如梦的轮回痛苦,获得如幻如梦的解脱与大安乐。

   在修有相圆满次第时,不能把气、脉和明点执著为实有,在修扎龙(气脉)时,若把实有的风观想在肚子里面,使劲地坐在那里用功,这样做多半会着魔,或者最好也只能获得色界、无色界的悉地。”

   顶乘大圆满阿底瑜伽含有侧重空性的“彻却”(直断)修法,以及将胜义明分转为道用的“脱嘎”(顿超)修法。从理论上讲,除了密法不共的加持、窍诀和方便,“彻却”的境界与中观应成派的究竟所诠义是一味无别的,如《定解宝灯论》云:“探求本来清净(彻却)义,必须究竟应成见。仅从离戏分而言,二者无有差别也。”

   从上可知,般若中观的离戏大自空正见,在显密佛法体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不可曲解和轻视。通过中观正理的谛察而疑厌、断除自相分别心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禅宗、大手印、大圆满等圆顿妙法的解密和显微,且显得更加稳当和易入。

   如果抛开空性正见,那么形相上的布施、持戒、禅定、观想等修法,与外道徒的类似行持之间,很难找出本质的区别。人们之所以把佛教誉为“空门”,将悟道达真称作“心空及第”,应该不无理由。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一节 一切显现法的本性》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