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五节 是融通,还是抗衡?▪P2

  ..续本文上一页***。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噉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楞严经》)

   (蕅益大师《化持大佛顶神咒序》云:“摩诃悉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既入支那,习为日课,此方大乘缘种,可谓强矣!……盖十卷明文显示如来藏心,五会神咒密诠如来藏心,显密虽殊,心性理一,全心成咒,全咒传心,故名心咒,亦名咒心耳。”)

   “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至心念诵,皆得如意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勿令废忘。”(《药师七佛本愿经》)

   “时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世尊,今此六字大明陀罗尼,为从何处而得耶?“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难得值遇,至于如来而亦不知所得之处,因位菩萨云何而能知得处耶?”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如是陀罗尼,今佛如来应正等觉,云何而不知耶?”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若有人能而常受持此六字大明陀罗尼者,于是持诵之时,有九十九殑伽河沙数如来集会,复有如微尘数菩萨集会……善男子,观自在菩萨身毛孔中俱胝数如来止息已,赞叹是人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是如意摩尼之宝,汝七代种族皆当得其解脱。善男子,彼持明人,于其腹中所有诸虫,当得不退转菩萨之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罗尼,是人而得无尽辩才,得清净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多圆满功德,是人得天转轮灌顶,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气触他人身,所触之人发起慈心离诸瞋毒,当得不退转菩萨,速疾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触于余人之身,蒙所触者是人速得菩萨之位。若是戴持之人,见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异类诸有情身,如是得所见者,悉皆速得菩萨之位。”(《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三》)

   在藏地,千余年来一切僧俗大众无不精勤持诵观音心咒,手摇观音咒轮,“嘛呢”旌幡和石刻更是随处可见。这些事实,对西藏稍有了知的人都无法否认。世上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根源,可以说,藏文化之根就扎在圣观世音菩萨悲心、密咒的神秘加持之中,扎在大乘佛教浩瀚无垠的精神海洋里面。要撼动这一点,谈何容易!

   其实不仅是密宗,大乘显宗的许多教法和宗派,也和咒语有着甚深渊源。如《瑜伽师地论》(卷45)中云:“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者法陀罗尼;二者义陀罗尼;三者咒陀罗尼;四者能得菩萨忍陀罗尼。……云何菩萨能得菩萨忍陀罗尼?谓诸菩萨成就然坚固因行,具足妙慧。……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词曰:壹胝蜜胝吉胝毗羼底(丁里反)钵陀腻莎诃

   即于如是咒章句义,审谛思惟筹量观察。彼于如是咒章句义,如是正行,不从他闻自然通达。了知如是诸咒章句都无有义,是圆成实,但唯无义,如实了知此章句义,所谓无义。是故过此不求余义。齐此名为妙善通达咒章句义。彼于如是咒章句义正通达已,即随此义不从他闻,自正通达一切法义,谓于此义如是通达:一切言说所说诸法自性之义皆不成实,唯有诸法离言自性,是自性义。彼于诸法此自性义正通达已,过此更无余义可求。由于此义善通达故,获得最胜广大欢喜,由是菩萨得陀罗尼,当言已得此陀罗尼章句所立菩萨胜忍。得此忍故,是诸菩萨不久当得净胜意乐。已依上品胜解行地胜忍而转,当知是名菩萨所有能得菩萨忍陀罗尼。”

   窥基大师《瑜伽师地论略纂》(卷12)释曰:“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能得忍者,即加行智,能有持咒功能,得证真如故。法师云:此以无分别智为体。若尔何故言能得忍?此于加行道中,持思此咒故,速得真智,证于真如。故下文在胜解行位……

   论“于佛所说得菩萨忍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词曰”等者:谓此咒无有义,但唯有名,谓地前菩萨诵此无义之咒,欲除计执,此唯但名,何处有义?故知诸法但有妄计名,无如实执义故,不可依名生执,由此思惟故,便能入真观,证菩萨忍。”

   “论云“但唯无义如实了知此章句义”:所谓无义者,此释上无义是圆成实义,言此咒下无所诠,无所诠义故,能证圆成实。但由此咒下无所诠故,如实了知此章句。下所谓无义故,而证圆成实。”

   《瑜伽论记》(卷11)释曰:“景云:法、义、咒三持用如量智为性,忍持通用如理如量二智为性。若约法数出体,法、义二持即用念慧为性,咒持一种用自在定为性,以禅定力加被诸咒文句令有神验,第四忍持即用智慧为性,即是法思性解忍为性。基云: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证真如。能得忍者即加行智,能有持咒功能得证真如故。三藏云:此以无分别智为体,若尔何故言能得忍?此于加行道中持思此咒故速得真智证于真如。……第二文云“则于如是咒章句义”等者,景云:谓依于无义咒句正起思惟,类知一切言说自性皆不可得,名为通达。……基云:谓此咒无有义,但唯有名,谓地前菩萨诵此无义之咒亲除计执,此唯但名何处有义,故知诸法但有妄计名、无如实执义,故不可依名生执,由此思惟故,便能入真观证菩萨忍。备云:咒句正诠依他圆成,离言无生故,菩萨谛思,自然得解无生法忍。”

   上述文字清楚说明,法相宗承许在无相、无义的空性正见摄持下精进持咒,是证得大乘圣果的殊胜法门。般若经和龙树菩萨对于咒语的宣讲和赞颂,更是有目共睹,无须赘述。

   正是基于咒语在显密佛教中的重要作用,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藏密问答录》中讲道:

   “由此观之,咒语实实在在具备不可思议之功德及加持力,究其原因,则正如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言:“于胜义中,一切诸法皆为等净大法身界中无偏袒;于世俗中,圣尊之真身与密咒二者,于所化者前,皆是智慧之幻变许,了知彼二无差别,则应将密咒受持为圣尊也。”换句话说,一切圣者的究竟身相大智慧,由其大悲誓愿力加持而显现为各种密咒手印等相,这就好比受习气熏染力所致,自心可现为外境及身体等。所以,这类密咒手印实与获得智身之圣尊无有丝毫差别。密咒既是如来之幻变,则它定能成办如来之事业,赐予如来之果位,并因此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持诵必要性。

   不仅持诵咒语能带来如此巨大之利益,甚至仅仅见闻咒语都能给当事人带来无穷功德。《文殊根本续》云:“称诵善逝之密咒,如是诸咒具实义,众生侧眼视密咒,如来亦能摄受彼。”咒语的功德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因它根本就不是某位法师在其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臆断的那样:“密咒之能产生效验,那是无可置疑的,若言观诵真言而能即身成佛,此所成之佛,是何等性质之佛?则尚有考察的余地。”如果连咒语的功用也要怀疑一番,那“众生本具佛性”这样的大乘教义也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观诵真言时,我们就是把咒语观为本尊;同时我们心里也非常清楚,这一切并非是让我们牢牢实执一个外在的本尊,或其咒语。大家心中都很清楚,密咒者,也即善逝之智慧幻变,而我们的心性本体与诸佛菩萨之智慧并无任何本质上的差别。故而随着蒙蔽在自心上的虚幻不实的垢染愈益清净,我们所能见到的如来之幻变加持等,亦愈发明显。最后当一切垢染都得以清净,并现前实相之时,一切诸佛即是自己,自己即为一切诸佛,修行者就这样获得与十方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之法性智慧身。如果对本尊、咒语、自己本具之佛性缺乏坚定的信解;对诸佛菩萨的加持融入自己心相续中,自己最终与佛菩萨们无二无别的正见妄加怀疑,则这样的修行人、法师能否证得佛果,倒是很值得人们考察考察了。……

   以上所讲的有关密咒之深意岂是外道咒语或婆罗门咒语所能拥有?若仅从文字来看,一般很难区分它们的差别,因而最主要的判断方法是看它们各自的见解。外道也有很多咒语是用来忏罪、消业或求福报的,他们也强调为行善而持咒等观点。如果只从表面来分析,则外道与佛教的持咒有十一处相同之处。但深入观察就会发现,佛教让人诵咒的出发点、目的、持咒方法及最终的得果都与外道有着本质不同,上文所述的从最究竟观点衡量的持咒原则,你在任何一个外道的法门中都找不到一丝一毫的对应之处。因而我们怎能说佛教的咒语就像无中生有似的,来源于从中根本找不到佛教安身立命之处的外道呢?

   若细论之,则可按见、修、行、果等几个方面对佛教与外道的持咒加以区分,特别是见解,这才是判断婆罗门等一切外道与佛教之差别的最主要的判断准绳。一对比持咒前皈依、发心之不同;持咒中观想及有无空性见指导之不同;最后得果之不同,佛教与外道的持咒之差别就已泾渭分明。

   其实外道法门中也有布施一说,难道因佛教中也有布施,就得把佛教全都归在外道门下?文字上的相似实在不足为奇,更不足为判…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五节 是融通,还是抗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