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十方如來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頂授記……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于未受時,持咒之後衆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噉五辛種種不淨,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爲過。設著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發。阿難,若有衆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忏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楞嚴經》)
(蕅益大師《化持大佛頂神咒序》雲:“摩诃悉怛多般怛啰無上神咒,既入支那,習爲日課,此方大乘緣種,可謂強矣!……蓋十卷明文顯示如來藏心,五會神咒密诠如來藏心,顯密雖殊,心性理一,全心成咒,全咒傳心,故名心咒,亦名咒心耳。”)
“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爲彼病人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念誦,皆得如意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藥師七佛本願經》)
“時除蓋障菩薩白世尊言:“世尊,今此六字大明陀羅尼,爲從何處而得耶?“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難得值遇,至于如來而亦不知所得之處,因位菩薩雲何而能知得處耶?”除蓋障菩薩白世尊言:“如是陀羅尼,今佛如來應正等覺,雲何而不知耶?”佛告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若有人能而常受持此六字大明陀羅尼者,于是持誦之時,有九十九殑伽河沙數如來集會,複有如微塵數菩薩集會……善男子,觀自在菩薩身毛孔中俱胝數如來止息已,贊歎是人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得是如意摩尼之寶,汝七代種族皆當得其解脫。善男子,彼持明人,于其腹中所有諸蟲,當得不退轉菩薩之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而能依法念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人而得無盡辯才,得清淨智聚,得大慈悲,如是之人日日得具六波羅蜜多圓滿功德,是人得天轉輪灌頂,是人于其口中所出之氣觸他人身,所觸之人發起慈心離諸瞋毒,當得不退轉菩薩,速疾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此戴持之人,以手觸于余人之身,蒙所觸者是人速得菩薩之位。若是戴持之人,見其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乃至異類諸有情身,如是得所見者,悉皆速得菩薩之位。”(《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卷第叁》)
在藏地,千余年來一切僧俗大衆無不精勤持誦觀音心咒,手搖觀音咒輪,“嘛呢”旌幡和石刻更是隨處可見。這些事實,對西藏稍有了知的人都無法否認。世上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根源,可以說,藏文化之根就紮在聖觀世音菩薩悲心、密咒的神秘加持之中,紮在大乘佛教浩瀚無垠的精神海洋裏面。要撼動這一點,談何容易!
其實不僅是密宗,大乘顯宗的許多教法和宗派,也和咒語有著甚深淵源。如《瑜伽師地論》(卷45)中雲:“雲何菩薩妙陀羅尼?當知如是妙陀羅尼略有四種:一者法陀羅尼;二者義陀羅尼;叁者咒陀羅尼;四者能得菩薩忍陀羅尼。……雲何菩薩能得菩薩忍陀羅尼?謂諸菩薩成就然堅固因行,具足妙慧。……于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詞曰:壹胝蜜胝吉胝毗羼底(丁裏反)缽陀膩莎诃
即于如是咒章句義,審谛思惟籌量觀察。彼于如是咒章句義,如是正行,不從他聞自然通達。了知如是諸咒章句都無有義,是圓成實,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謂無義。是故過此不求余義。齊此名爲妙善通達咒章句義。彼于如是咒章句義正通達已,即隨此義不從他聞,自正通達一切法義,謂于此義如是通達:一切言說所說諸法自性之義皆不成實,唯有諸法離言自性,是自性義。彼于諸法此自性義正通達已,過此更無余義可求。由于此義善通達故,獲得最勝廣大歡喜,由是菩薩得陀羅尼,當言已得此陀羅尼章句所立菩薩勝忍。得此忍故,是諸菩薩不久當得淨勝意樂。已依上品勝解行地勝忍而轉,當知是名菩薩所有能得菩薩忍陀羅尼。”
窺基大師《瑜伽師地論略纂》(卷12)釋曰:“能得忍陀羅尼者,以無分別智爲忍體,即證真如。能得忍者,即加行智,能有持咒功能,得證真如故。法師雲:此以無分別智爲體。若爾何故言能得忍?此于加行道中,持思此咒故,速得真智,證于真如。故下文在勝解行位……
論“于佛所說得菩薩忍諸咒章句能谛思惟其咒詞曰”等者:謂此咒無有義,但唯有名,謂地前菩薩誦此無義之咒,欲除計執,此唯但名,何處有義?故知諸法但有妄計名,無如實執義故,不可依名生執,由此思惟故,便能入真觀,證菩薩忍。”
“論雲“但唯無義如實了知此章句義”:所謂無義者,此釋上無義是圓成實義,言此咒下無所诠,無所诠義故,能證圓成實。但由此咒下無所诠故,如實了知此章句。下所謂無義故,而證圓成實。”
《瑜伽論記》(卷11)釋曰:“景雲:法、義、咒叁持用如量智爲性,忍持通用如理如量二智爲性。若約法數出體,法、義二持即用念慧爲性,咒持一種用自在定爲性,以禅定力加被諸咒文句令有神驗,第四忍持即用智慧爲性,即是法思性解忍爲性。基雲:能得忍陀羅尼者,以無分別智爲忍體,即證真如。能得忍者即加行智,能有持咒功能得證真如故。叁藏雲:此以無分別智爲體,若爾何故言能得忍?此于加行道中持思此咒故速得真智證于真如。……第二文雲“則于如是咒章句義”等者,景雲:謂依于無義咒句正起思惟,類知一切言說自性皆不可得,名爲通達。……基雲:謂此咒無有義,但唯有名,謂地前菩薩誦此無義之咒親除計執,此唯但名何處有義,故知諸法但有妄計名、無如實執義,故不可依名生執,由此思惟故,便能入真觀證菩薩忍。備雲:咒句正诠依他圓成,離言無生故,菩薩谛思,自然得解無生法忍。”
上述文字清楚說明,法相宗承許在無相、無義的空性正見攝持下精進持咒,是證得大乘聖果的殊勝法門。般若經和龍樹菩薩對于咒語的宣講和贊頌,更是有目共睹,無須贅述。
正是基于咒語在顯密佛教中的重要作用,至尊上師堪布仁波切在《藏密問答錄》中講道:
“由此觀之,咒語實實在在具備不可思議之功德及加持力,究其原因,則正如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言:“于勝義中,一切諸法皆爲等淨大法身界中無偏袒;于世俗中,聖尊之真身與密咒二者,于所化者前,皆是智慧之幻變許,了知彼二無差別,則應將密咒受持爲聖尊也。”換句話說,一切聖者的究竟身相大智慧,由其大悲誓願力加持而顯現爲各種密咒手印等相,這就好比受習氣熏染力所致,自心可現爲外境及身體等。所以,這類密咒手印實與獲得智身之聖尊無有絲毫差別。密咒既是如來之幻變,則它定能成辦如來之事業,賜予如來之果位,並因此而具有極其重要的持誦必要性。
不僅持誦咒語能帶來如此巨大之利益,甚至僅僅見聞咒語都能給當事人帶來無窮功德。《文殊根本續》雲:“稱誦善逝之密咒,如是諸咒具實義,衆生側眼視密咒,如來亦能攝受彼。”咒語的功德就是如此不可思議,因它根本就不是某位法師在其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臆斷的那樣:“密咒之能産生效驗,那是無可置疑的,若言觀誦真言而能即身成佛,此所成之佛,是何等性質之佛?則尚有考察的余地。”如果連咒語的功用也要懷疑一番,那“衆生本具佛性”這樣的大乘教義也應該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因觀誦真言時,我們就是把咒語觀爲本尊;同時我們心裏也非常清楚,這一切並非是讓我們牢牢實執一個外在的本尊,或其咒語。大家心中都很清楚,密咒者,也即善逝之智慧幻變,而我們的心性本體與諸佛菩薩之智慧並無任何本質上的差別。故而隨著蒙蔽在自心上的虛幻不實的垢染愈益清淨,我們所能見到的如來之幻變加持等,亦愈發明顯。最後當一切垢染都得以清淨,並現前實相之時,一切諸佛即是自己,自己即爲一切諸佛,修行者就這樣獲得與十方叁世諸佛無二無別之法性智慧身。如果對本尊、咒語、自己本具之佛性缺乏堅定的信解;對諸佛菩薩的加持融入自己心相續中,自己最終與佛菩薩們無二無別的正見妄加懷疑,則這樣的修行人、法師能否證得佛果,倒是很值得人們考察考察了。……
以上所講的有關密咒之深意豈是外道咒語或婆羅門咒語所能擁有?若僅從文字來看,一般很難區分它們的差別,因而最主要的判斷方法是看它們各自的見解。外道也有很多咒語是用來忏罪、消業或求福報的,他們也強調爲行善而持咒等觀點。如果只從表面來分析,則外道與佛教的持咒有十一處相同之處。但深入觀察就會發現,佛教讓人誦咒的出發點、目的、持咒方法及最終的得果都與外道有著本質不同,上文所述的從最究竟觀點衡量的持咒原則,你在任何一個外道的法門中都找不到一絲一毫的對應之處。因而我們怎能說佛教的咒語就像無中生有似的,來源于從中根本找不到佛教安身立命之處的外道呢?
若細論之,則可按見、修、行、果等幾個方面對佛教與外道的持咒加以區分,特別是見解,這才是判斷婆羅門等一切外道與佛教之差別的最主要的判斷准繩。一對比持咒前皈依、發心之不同;持咒中觀想及有無空性見指導之不同;最後得果之不同,佛教與外道的持咒之差別就已泾渭分明。
其實外道法門中也有布施一說,難道因佛教中也有布施,就得把佛教全都歸在外道門下?文字上的相似實在不足爲奇,更不足爲判…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五節 是融通,還是抗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