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一節 一切顯現法的本性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一節 一切顯現法的本性

   釋尊叁轉法/輪各有側重,一般承許第二轉般若無相法門開顯大自空見,第叁轉法/輪的光明如來藏爲究竟他空見。此自空、他空圓融一味,托出現空雙運的大乘佛法精髓。初機學人的種種疑惑,以及世上諸多無知謗法之舉,多是因于對此根本要義的迷昧所致。故此,有必要作深入之探析。

   正式進入本章前,爲方便讀者理解,須對自空和他空的概念略作說明。

   唯一無漏勝義法界具有空分和現(明)分兩個基本側面(反體),猶如火與火的熱性般不可分割。在藏傳佛教中,一般將重點抉擇勝義實相離戲空分的理論稱爲了義自空見(如中觀應成派),將重點抉擇如來藏光明顯現的理論稱爲了義他空見(如他空中觀、隨教唯識)。簡言之,“自空”即自性空之義,究實而論,從色法至一切智智間沒有一法能堪忍勝義理的觀察,無有一法存在實有自性,均安住于遠離四邊八戲、超越戲論分別心的大空性中。“他空”即以他而空,意謂觀待如來藏本身而言爲他法之客塵垢染于法界中本不存在如幻空寂,而如來藏光明則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真實存在。

   在上述究竟見解之下,亦不乏暫時的理論。彼等雖從不同層面對空性或顯現作了相似抉擇,但因並未完全契合二、叁轉法/輪的究竟密意,故而許其爲不了義的自空見(如中觀自續派)或不了義的他空見(如隨理唯識)。從廣義講,凡在勝義谛中抉擇(各種層次)無實空義的均屬自空,凡在勝義谛中主要抉擇顯現法的則稱他空。由此可見,判分自、他空的標准端在勝義承許上,與俗谛安立無關。

   跟自空、他空近似的概念是無遮和非遮。一般來說,自空相當于無遮見,他空相當于非遮見。至尊上師益西彭措堪布所著的《定解寶燈論新月釋》開示道:

   “小乘的有部、經部,大乘的唯識其實都是持非遮見。小乘有部與隨教經部認爲粗的五蘊積聚是假立的世俗法,是空性,但同時承認無分的分別心與微塵是真實存在的,不是空性,故爲非遮見;隨理經部派認爲第六意識面前顯現的時間、地點等和合的共相是世俗谛,而諸法的自相,即能産生作用的刹那有爲法是勝義谛,因而是非遮見;唯識分隨理唯識、隨教唯識兩種,其中隨理唯識在抉擇了遍計法是空性的同時,承認了依他起是實有,故也是非遮見。隨教唯識在抉擇了佛陀第二轉法/輪世俗谛中的不清淨現法爲空性的同時,承認如來藏的大光明是實有,亦屬非遮見。

   那麼,什麼是無遮與非遮呢?

   遮,意爲遮破、破除。無遮是指在破除後,沒有間接地引出其它的承認,由此産生的定解稱無遮見。非遮是在直接破除之後,間接又引出了其余的(主要是顯現方面的)承認,由此産生的定解稱非遮見。比如,虛空中沒有石女兒(石女不會生育,故不可能有兒子,以此比喻不存在的法),這是無遮;經堂裏法座上沒有寶瓶,但可引出有法座,這是非遮。

   無遮見與非遮見都有正與邪的區別,正的又有暫時與究竟之分。

   邪的無遮見,如外道“現世美(順世派)”不承認前世、後世,也不承認有解脫。

   邪的非遮見,如外道數論派在分析世俗中身語意之所作等均爲假立的同時,間接引出了勝義谛中存在著不可思議的神我。

   正的無遮見與非遮見又各有暫時、究竟的區分。

   暫時的無遮見是中觀自續派抉擇空性時著重于勝義中破有邊的單空見。自續派將諸法分爲二谛,在勝義谛中一切諸法被平等地遮破,沒有可被承認的實有本性。因其分開二谛,並且所安立的空性只是假立、相似的單空,故不是真實的空性,只是了達真實勝義谛的方便,是菩薩出定時所通達如夢如幻般沒有自體的諸法,這單空是暫時的無遮,通達單空見是暫時的無遮見。

   暫時的非遮見是小乘有部、經部及大乘隨理唯識所抉擇的勝義谛。

   究竟的無遮見是中觀應成派以不共同的應成理論相似地抉擇究竟勝義谛本性。究竟的非遮見是大乘隨教唯識依靠見清淨的名言理論抉擇如來藏的光明顯現。”

   抉擇現、空法理時,還常用到遮诠和表诠的方法。直接從正面作詳盡的表述,以令聞者對所宣對象的狀態、特征等獲取有效認識,此爲表诠。不從正面介紹,而是將與所宣對象不符的種種性質、錯覺悉皆遮破,以從反面間接顯明難以直接表述之義,這是遮诠的特點。

   遠離四邊八戲的勝義大空性超越了凡夫分別心的行境,很難從正面直接表述。故此,運用遮诠的方便間接開顯,就成了首選良策。般若經和中觀論裏之所以頻頻出現“無”、“非”、“不”等否定意義的字眼,與此不無關系。

   一般而言,遮诠于抉擇空分、表诠于抉擇現分各自擅場,故而第二轉法/輪運用遮诠的情況較多,表诠則在第叁轉法/輪中得到出色運用。不過應該知道,一切言诠、方便皆是“指”而非“真月”,如果執言忘旨、自塞悟門,就十分可惜了。《宗鏡錄》就此講道:“問:“若一切法,即心自性,雲何又說性亦非性?”答:“即心自性,此是表诠,由一切法無性故,即我心之實性。性亦非性者,此是遮诠。若能超遮、表之文诠,泯即離之情執,方爲見性己眼圓明。””

   修學大乘佛法時,若能對空性和顯現、自空和他空、遮诠和表诠等基本法義深刻了達,融會貫通,則可順利生起現空雙運中道實相正見,遠離非理歧途,速證無上菩提。

   第二轉般若無相法/輪著重宣說一切法空之理,開顯離戲大空性實相。般若自空妙義在大乘佛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影響極其深遠。《大般若經》雲:“佛告慶喜:我以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對今大衆付囑于汝,汝應受持,我涅槃後乃至一字勿令忘失。如是般若波羅蜜多,隨爾所時流布于世,當知即有諸佛世尊現住世間爲衆說法。”《小品般若經》雲:“是故阿難,我今以般若波羅蜜囑累于汝!阿難,我所說法,唯除般若波羅蜜,有所受持,若忘失,其過尚少;汝若受持般若波羅蜜,乃至忘失一句其過甚重。是故阿難,我以般若波羅蜜囑累于汝,汝所聞受持,皆應讀誦悉令通利善念在心,當令章句分明。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法藏故。阿難,若人于今現在,欲以慈心恭敬供養我者,是人當以是心供養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如所說行,即是供養于我。阿難,是人不但供養于我,亦爲恭敬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難,汝若愛重不舍于我,亦應如是愛重不舍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句慎莫忘失。阿難,我爲囑累般若波羅蜜因緣故,若于一劫百劫千萬億那由他劫乃至如恒河沙等劫說不可盡。……佛告阿難:若人愛重佛愛重法愛重僧,愛重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以是愛重愛重般若波羅蜜,此則是我所用教化。阿難,若有人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當知是人則爲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難,般若波羅蜜欲斷絕時,若欲護助者,是人則是護助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阿難,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般若波羅蜜生。阿難,若過去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從般若波羅蜜生,未來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從般若波羅蜜生,現在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從般若波羅蜜生。”

   在宣說般若法門時,佛陀經常親敷法座,以示敬重。如《大般若經》雲:“爾時世尊于師子座上,自敷尼師壇結跏趺坐,端身正願住對面念,入等持王妙叁摩地,諸叁摩地皆攝入此叁摩地中。”《放光般若經》雲:“爾時世尊自敷高座結跏趺坐,正受定意叁昧。”吉藏大師《金剛經義疏》雲:“所以自敷座者,般若名爲佛母,今欲尊敬般若,故自敷座。”《菩提道次第廣論》雲:“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如薄伽梵說佛母(般若經)時,自設座等,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因,故應于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此外,聖天(提婆)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盛贊空性法門道:“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合理懷疑),亦能壞叁有。”《般若攝頌》雲:“無量盲人無引導,不能見道入城郭,阙慧五度無眼導,無力能證菩提果。”

   小乘學人欲從六道輪回的分段生死中獲得解脫,必須修習人無我空性,彼爲大空性支分。大乘學人的發心和智慧更爲超勝,故其抉擇和修持的亦爲圓滿的二空真如。我們知道,障礙衆生從分段生死中解脫的主要是煩惱障,障礙圓成無上佛果的主要是所知障。彌勒菩薩《辨中邊論》雲:“已說諸煩惱,及諸所知障,許此二盡故,一切障解脫。”遣除二障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對治法,即是人我空和法我空。二我空以外的修法,如前五度、積資忏罪等,均爲證悟般若空性的助緣。由此從理證上,也可明白般若空性乃佛門不共妙法,于解脫成就具有重要意義。

   當年般若會上,無量人天大衆因聞受空性妙義而心開意解,證得聖果。如來涅槃後,大乘般若法門經龍樹菩薩著力宏揚,大興于世。尊者著有《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深入闡釋般若精義,開顯無生妙旨。其高徒聖天、佛護、清辨等亦紛紛造論闡揚,留下許多殊勝教言,逐漸形成大乘甚深見派。

   後來,聖無著菩薩至兜率內院,親承補處彌勒聆受《現觀莊嚴論》。該論抉顯般若經隱含的修習次第,詳述了小資糧道至佛地每一階位中的功德、驗相等,具有很強的實際指導意義。《現觀莊嚴論》問世後,得到世親、解脫軍、獅子賢等論師的大力宏揚,從梵譯藏的注疏便有二十一種之多。

   如所周知,印度大乘佛法主要流傳至漢地與西藏,進一步演化成北傳與藏傳兩大體系。在漢地,曆代祖師對般若法門高度重視,諸大宗派無一舍離空性妙旨。例如,禅宗便享…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一節 一切顯現法的本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