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2)▪P7

  ..续本文上一页法海六十年》),是“不用修利济众生的菩萨大行,等成了佛再来利济众生。难行不用修,佛果可以速成”的“妄想”(《印度佛教思想史》);大乘经中的佛菩萨几乎全是“与印度天神沟通”的“颠倒”佛法通过艺术加工虚构出来的(“魔王,龙王,夜叉王,紧那罗王等低级天神,都以大菩萨的姿态,出现在大乘经中”、“印度著名的天神,都是如来的异名”、“如来就是鬼、畜”);“唯心”与“秘密”大乘尽属贪生怕死荒诞不经的“老年佛教”(““天佛一如”,也就是“神佛不二”,这是与印度教的兴盛有关的”、“这些印度神教的,都纳入“秘密大乘”。念天而演变到以“天(鬼神)教”方式为佛法主流,真是世俗所说的“方便出下流”了!”、““索隐行怪”的“秘密大乘佛法”,是“念佛”与“念(欲)天”的最高统一。”),给点面子说它是“为人悉檀”、“世界悉檀”,说白了就是“淡奶”、“逆流”……

   至于龙树学说,在完成其利用价值之后,仍免不了被“原始佛教”所吞并。(“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抉发阿含经的缘起深义”)

   太虚大师对印顺的评价——“其附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自当与大乘佛菩萨立场有异”,真可谓一针见血!如果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那么大乘法还有什么信仰的价值?佛菩萨还有什么礼敬的必要?被判为“唯心大乘”、“淡奶”、“逆流”的台、贤、禅、密、净,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这些曾经并正在为中国佛教界作出杰出贡献的传统宗派一旦被连锅端掉后,如来圣教又将蒙受何等惨痛的损失?有缘众生的解脱和慧命,又由谁来支付赔偿?

   倘若整个大乘佛教都来源不净,那么大乘法无我空性、轮涅无二见,到底是去是留?“人间佛教”、“菩萨精神”的高调,到底要不要胜义理论支持?大乘佛菩萨几乎都成为“低级天的鬼神化”了,那么大智、大行、大悲、大愿的菩萨精神和仰止楷模,又如何建立?如果“真正的大乘精神”在“传统思想下,是不可能发扬的”,那么,是不是必须待到将大乘三宝全都打倒、批臭之后,大乘精神才能得到发扬呢?

   印顺亲笔描述的大乘佛教“创生”过程,表明他在骨子里其实并不相信世尊本生传及“菩萨精神”的可靠性——“菩萨行与声闻行异趣,以“本生谈”最明。“本生”,即释尊本行之传记,多有取材于印度传说而净化之者。其种类至伙,或遗失,或创新,正不必一一为佛说之旧。”(《印度之佛教》)“佛弟子对佛的信敬与怀念,……在意识上,从真诚的仰信中,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譬喻”与“本生”,出世成佛说法的“因缘”。希有的佛功德,慈悲的菩萨大行,是部派佛教所共传共信的。这些传说,与现实人间的佛──释尊,有些不协调,因而引出了理想的佛陀观,现在十方有佛与十方净土说,菩萨愿生恶趣说。这都出于大众部及分别说部,到达了大乘的边缘。从怀念佛而来的十方佛(菩萨),净土,菩萨大行,充满了信仰与理想的特性,成为大乘法门所不可缺的内容。……悲愿行菩萨,愿在生死中悲济众生,及大菩萨的示现,也是由此而引发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释尊入灭了,在“佛弟子的永恒怀念中”,“世间情深”,不能满足于人间(涅槃了)的佛陀,依自我意欲而倾向于理想的佛陀,不过理想的程度是不一致的。……从不断传出的释尊过去生中的本生事迹,归纳出成佛的大行──波罗蜜多……佛是福德、智慧都圆满的,依因果律,一定是菩萨长期修集福慧的成果。所以菩萨修行,说一切有部以为要经三大阿僧祇劫……菩萨修行成佛的菩提道,无比的伟大,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才受到佛弟子的赞仰修学,形成“大乘佛法”的洪流。”(《印度佛教思想史》)

   “传说”、“传出”、“不断传出”、“引发”、“倾向于”……,交相辉映一气呵成的带着极其微妙感情色彩的这些词语,含蓄地披露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造佛”运动。“造”出来的佛的(“与现实人间的佛──释尊,有些不协调”的)不平凡功德,“依因果律”需要有异于小乘的不平凡“履历”,正是为了满足这一客观需求,如来在因地的菩萨大行等“传说”和“神话”便逐渐“以为”、“引发”、炮制成功,并进而“不断传出”了……

   闹了半天,原来“人间佛教”不仅找不到清净的法无我空性、轮涅无二见的胜义依托,甚至连它吹得最起劲的“菩萨精神”,竟也完全是构建在“自我意欲而倾向”的“不协调”的“传说”及“信仰与理想”之上。这事就的确有些搞笑了!

   原来,成天说这是假的、那是假的的人,他自己竟是最假的!

   事到如今,再没人能相信,印顺法师不是在开玩笑了——一面把大乘佛教连根拔除,一面又处处被迫求救于这些胜妙法义和精神;一面把小乘佛教捧上天,一面又狠狠地将其基本观念阉割掉;本该断的烦恼不断,本该修的禅定不修,不可缺的正见却硬说是“淡奶”、“逆流”,不可少的精神却硬说是“传说”、“理想”……

   综上所述,印顺的大违传统精神并暗藏杀机的“人间佛教”,显然缺乏基本而合理的理论架构,纯属颠三倒四破绽百出的无义戏论。怎么打量,他的“佛学”思想都像个不伦不类的怪胎——尽管披了几件中看不中用的“原始佛教”、“菩萨精神”、“龙树学说”等外衣。因为他把自己的每件伪饰外衣,都有意无意地撕扯得稀烂。到头来,越是把“原始佛教”抬得高,越是对龙树菩萨、太虚大师攀得欢,越是对“菩萨精神”和“人间佛教”吹得起劲,越是对大乘佛教谤得凶,那么,印顺就是在搬起越重的石头砸自己的脚!

   已经由事实证明,印顺既不是一个真正的大乘佛教徒,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小乘佛教徒!那么,他是谁呢?

   《大宝积经》(卷92)云:“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多有菩萨,其心刚强不相尊敬,怀增上慢互相是非,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时魔波旬见是事已,为诳惑故作比丘像,来到其所,说如是言:“此诸经典皆是世俗,善文词者之所制造,非是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此经所说功德利益汝皆不得。”……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大般若经》云:“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恶友者,若教厌离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若教厌离静虑精进安忍净戒布施波罗蜜多相应之法,谓作是言:咄!善男子,汝等于此六到彼岸相应之法(大乘法)不应修学,所以者何?此法定非如来所说,是文颂者妄所制造,是故汝等不应听习,不应受持,不应读诵,不应思惟,不应寻究,不应为他宣说开示。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恶友。””

   “设有恶魔作沙门像来至其所,唱如是言:“汝先所闻应修布施波罗蜜多究竟圆满,应修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究竟圆满,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闻皆为邪说应疾弃舍。又汝先闻应于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诸弟子,从初发心乃至法住其中所有功德善根,皆生随喜一切合集,与诸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如是所闻亦为邪说,应疾弃舍。若汝弃舍所闻邪法,我当教汝真实佛法,令汝修学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汝先所闻非真佛语,是文颂者虚妄撰集。我之所说是真佛语。”善现,若菩萨摩诃萨闻如是语心动惊疑,当知未得诸佛为授不退转记,彼于无上正等菩提犹未决定。”

   “谓彼宿习重恶业故,觉慧善根皆悉微劣,薄福德故自损损他,于佛法僧虽成少分信受乐欲,而愚痴故不能思择正法浅深,自于大乘毁谤厌舍,亦令新学正法有情,于大乘教毁谤厌舍,言深般若波罗蜜多,非真佛语不应修学。彼既令他毁谤般若,自于般若亦深毁谤;彼既毁谤甚深般若,于萨婆若亦深毁谤;由深毁谤萨婆若力,于佛法僧亦深毁谤。因斯造作极重恶业,由此恶业增长因缘,堕大地狱受诸剧苦,多百千岁不得解脱。”

   《大般涅槃经》(卷9)云:“善男子,有一阐提作罗汉像,住于空处,诽谤方等大乘经典。诸凡夫人见已,皆谓真阿罗汉,是大菩萨摩诃萨。是一阐提恶比丘辈住阿兰若处,坏阿兰若法,见他得利心生嫉妒,作如是言:所有方等大乘经典悉是天魔波旬所说。亦说如来是无常法(印顺:“释尊入涅槃后,不再济度众生了”、“在传统佛教中,佛入涅槃后,是寂灭而不再有救济作为的”、“不能满足于人间(涅槃了)的佛陀,依自我意欲而倾向于理想的佛陀。”——引者注),毁灭正法,破坏众僧。复作是言:波旬所说,非善顺说。作是宣说邪恶之法。是人作恶不即受报,如乳成酪,灰覆火上愚轻蹈之,如是人者谓一阐提。是故当知大乘方等微妙经典必定清净!如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大乘经典亦复如是。”

   “若有说言如来为欲度众生故说方等经,当知是人真我弟子。若有不受方等经者,当知是人非我弟子,不为佛法而出家也,即是邪见外道弟子。如是经律是佛所说;若不如是,是魔所说。若有随顺魔所说者,是魔眷属;若有随顺佛所说者,即是菩萨。”

   ……

   照世间学术标准看,印顺也可算是一个聪明人了。可是,丢掉了信仰和良心的小聪明,又有什么用呢?《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慈氏,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妄生分别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云:“佛告迦叶波:“有四种法,为菩萨怨而不可行。”迦叶白言:“云何四法?”“一者乐修小乘自利之行;二者行辟支佛乘浅近理法;三者随顺世间咒术伎艺;四者用世智聪辩,集彼世间虚妄无利之法。迦叶,如是四法,为菩萨冤不可同行。””《大智度论》云:“复次菩萨入禅波罗蜜中,以天眼观十方五道中众生……见人中多闻世智辩聪,不得道故,还堕猪羊畜兽中无所别知。”一行阿阇梨记述的《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云:“然过人之法,非智力筹量所能及之,唯信者能入耳。是故观察世智辩聪难,是彼对治。”《佛祖历代通载》云:“世智辩聪人情所歆慕以为英灵者也,佛世尊则以为八难之一。”《灵峰宗论》云:“末法衰败,良以邪正不分。丁斯时者,未暇较深浅,急须甄邪正。……故其人正,浅亦可依;其人邪,深愈当斥。正人虽浅,必害少而利多;邪人虽深,必害多而利少。欲辨邪正之致,未有出于教理二种定量者也。”印光大师也慈悲告诫道:“狂人总想高出古今一切人上,故有辟佛者,有谓佛经悉是后人伪造者。起信、楞严、华严、法华,亦有以为伪造者。作此说者,欲博识见高超之虚名,而不计永劫堕狱之实祸。所以聪明要会用、善用,则自利利人;不善用,则自误误人。尔我且三缄其口,努力念佛,任彼翻云覆雨,一概不相闻问!”

   作为出家比丘身份的印顺,当然是一切佛教徒所应礼敬的对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一个颠三倒四不伦不类的“天文爱好者”,一个企图拿被超越对象(凡夫实执分别心)来宰制超越者(不思议大乘佛法和胜义法界)的冒险家,也有侥幸触及真理的可能。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严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误区(2)》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