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如此善妙绝伦的开示,萧平实却不得其门而入,硬是说“《六祖坛经》所说的法都是在总相智与别相智上面,还谈不到种智;一切种智与初地的道种智都谈不上,他还在真如般若的总相及别相上说,所以他那个法,没有办法让你进修到初地。你就是把它读烂了,把它吞进肚子里去了,又把它思惟到厌腻了,还是到不了初地,还是无法成就初地的无生法忍智慧。”(《大乘无我观》)
没在显现上学过“唯识”(特指“萧氏神我伪唯识”),就肯定不是证得“道种智”的登地圣者吗?没有大讲特讲阿赖耶识,就肯定不是了义正法吗?萧平实的私人判定标准,显然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
大乘佛法浩瀚精深,在现空双运中道正见摄持下,各个宗派皆有着丰富胜妙的窍诀、方便,对“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之理作出了精彩诠释。恢宏瑰丽异彩纷呈的传统佛法宝库,谁也无法一举推翻,取而代之。所以任凭萧张师徒煞费苦心,也终属徒劳:“再者,禅宗原本是“并立文字”的,不是“不立文字”的法门。……宗门正法传至六祖,因为六祖不识字的缘故,再加上躲避迫害因缘的缘故,改为以修习“无生忍智”总相智的《金刚经》为主,遂造成后世诸祖不再重视“无生法忍”的修证,再加上末法时期,学人多属干慧、根器日差,以致于有少数祖师虽然证悟,然而在缺乏“无生法忍”智的情形下,私心排斥经教,所以说法时往往建立禅宗不立文字的法门宗旨,如此的误会而流传于后世,所以数百年来的禅宗,大多悟后就不再进修经中所说的无生法忍了。……所以,禅宗不应该再倡说是“不立文字”的宗派,而应该把观念导正为是“并立文字”的法门。”(《真假邪说》P45)
以语言文字为重要载体的“萧氏伪唯识”亟盼完成对禅宗的渗透和收编,“并立文字”的呼声自然一浪高过一浪。
其实,他们一开始就搞错了,并非六祖因自己不识字,且避难潜隐之故,才在万般无奈之际改为修习、传授(“浅薄”的)《金刚经》。《坛经》开头就有明证:“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可见,惠能大师尚在家乡打柴卖的时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便已在着力弘扬《金刚经》了。(四祖道信禅师(580~651)亦与三论宗颇有渊源,非常重视般若空义在禅法中的作用。)
以“不识字”和“潦倒避难”为由,来贬毁般若系经典和六祖的证量,没有丝毫说服力。萧张师徒总不至于篡改历史,让人相信奉持《金刚经》的五祖忍大师和神秀等“一千有余”门人,以及译出卷轶浩繁的《大般若经》(含《能断金刚经》)的玄奘法师,也都是目不识丁的粗人吧!
般若经典看似浅显易懂,可仔细读来,却奥妙无穷,里面的教义,乃是无明妄执的直接对治法。如果萧先生师徒认为般若空义跟字面一样简单,只值得没文化的粗人来学,那便说明你们尚未读懂内中深意,说明你们对大乘空性正理一窍不通,说明你们根深蒂固的实执烦恼和虚妄分别压根儿没得到有效对治!
萧平实《宗门血脉》是这样讲的:“(禅宗)须依三转****之唯识经典印证,故以《楞伽经》传法印证。惜乎六祖慧能不识文字,五祖乃改以二转****之般若经印证,禅宗之修证因此趋于广传而浅薄。”到底禅宗是由六祖改为修习《金刚经》,还是五祖怜惜(正在家乡打柴卖的)六祖不识字“乃改以二转****之般若经印证”,你们倒是想好了再说呀!这般朝令夕改,可教人如何适从呢?
事实上,不但五祖认为“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大师也对《金刚经》等般若妙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六祖坛经》)“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心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金刚经六祖口诀》)
下面这些祖师对《金刚经》的评议,仍然不支持萧平实师徒的意见:
“答中阿耨菩提从此出者,但说真如名无上觉。此经中普集十法行,行阿含故……即显此经十方三世诸佛传说十行定故,能显出诸佛法身。此依第一义谛,显出法身。诸佛世尊从此生者,于报化菩提正觉,此依世谛出生报化,能显妙理,能生真智。报法既成,外化斯备……故说此经,为诸佛母。”(窥基法师《金刚般若论会释》)
“谓由因听闻此经故,依教思惟修习引无分别智……谓一切诸佛者,报化二佛从此经生也;及诸佛阿耨菩提者,诸法身佛从此经出也。”(窥基法师《金刚般若经赞述》)
“佛说般若波罗蜜者,十方佛同说也……此意云:由般若是诸佛本母能出生诸佛,故诸佛同赞故,若有受持乃至四句者胜以多供养也……若持般若者,当得成佛济利甚多,故功德胜也。”(同上)
“今经言:欲不堕恶道不生卑贱家,欲世世人天净土受乐乃至究竟大般涅槃,须学般若。此意乃明应堕恶道者行般若故不堕,故从薄地凡夫已上乃至十地已还,皆须学般若也。”(吉藏法师《金刚般若经疏》)
“般若为佛母佛常眼观,此经及受持者福与虚空齐,非下所测,唯佛能知见耳。”“第二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此经在始便为大乘不为三乘,广运无涯谓之大乘,超三乘之胜谓之为最上。”(智者大师《金刚般若经疏》)
“佛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无量不可数。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一切诸佛如来皆从此经生。须菩提,所谓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文(中)言皆从此经出者,法身菩提出在此经,此教即为了因;报身菩提及化菩提,此教为生因,故言皆从此经出。文言所谓佛法者,述正佛法,分别不得,故云非佛法,非彼余人分别之佛法,唯独诸佛法第一不共义。以与第一法为因,故福德多不可校量也。”(华严二祖智俨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般若会上,如来以金刚智而决断之,直使圣凡情尽,生灭见亡,而本有智光豁然披露,始信自心清净,了无一法为己障碍。此金刚般若直拔疑根,为发最上乘者说,殊非浅识薄德之能解,故黄梅以此印心,以其一法不立,是为宗门正眼也。昔天亲列二十七疑,解此一经,以疑潜言外,而此方义学,执筌失指,从前得意忘言者稀。予自幼能诵,而长不解,每思六祖大师一言之下,顿了此心,何世无超悟之人,由正眼不开,返为性障。因住曹溪,偶为大众发挥一过,恍然有悟,而言外之疑顿彰心目。信乎此法离文字相,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也。”(憨山大师《金刚经决疑题辞》)
……
我们从来不准备掩饰自己对窥基法师、智者大师、吉藏大师、智俨大师、憨山大师等古德的信心,想必广大佛友也不例外。因此,要动摇人们对《金刚经》为代表的般若法门以及号称“大般若宗”的禅宗的信心,谤法者们已经付出的这点努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萧平实执意认为:“有的人只用一部《金刚经》来印证,这样很危险,因为《金刚经》讲的是空,它是讲般若空;但是佛说般若空的时候却又隐藏着“心真如空”的密意,但是它主要在般若空上。但很多人误会了《金刚经》,当他修学佛法打坐时,到达一无所有的境界,他认为这就是证得空性,误以为就是能所双亡,其实不是这样。
只用一部《金刚经》印证很危险,必须要配合《维摩诘经、楞伽经》,必须要综合来全面印证,必须你所悟的东西与每一部了义经都相通。”(《禅净圆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是大乘佛教中极重要之经典;既是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经典,亦是中国禅宗开悟圣者自我印证及悟后起修之依据经典;故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以此经典连同佛钵祖衣一并交付二祖慧可大师,以为传法印证。禅者可依此经建立正知正见,避免错悟大师误导参禅方向,未来证悟可期。
二者禅宗证悟之人,欲求上进而入初地,必读此经。佛于此经详述破参者应进修之知见,指示佛子依此升进初地,成真佛子,是名实义菩萨,是故悟者必读此经。”(《楞伽经详解》自序)
般若空性和如来藏光明是否为别别独存的他体?真实悟入空性法界,是否还需另上别处觅取更高贵的胜义光明?在法界本性中,是否存在脱离大空性因而可以意识分别心加以有效执取的实有显现法?
大乘行人的转依,是否须以转舍二障粗重为核心?转舍和转得、空如来藏和不空如来藏是否为独立的他体法?以二我空转舍二障种子后,是否还需另行成办转得的功德?净除如来藏上的客尘垢染后,是否还需格外造作一番才能现前清净法性光明?
明珠上的污垢已拭净,为何不能放射夺目的光彩呢?
已经现量感受火焰的热性,其光明怎说是遥不可及呢?
……
上述不容回避的问题,恰是萧平实师徒有意无意地闪躲之处,亦是本书后文将着重辨析的内容。
用《楞伽经》,还是用《金刚经》来印心,是禅门自家事,无需闲人置喙。现空双运的…
《第三章 般若中观和禅宗不是了义正法吗? 第四节 禅门不可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