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三章 般若中观和禅宗不是了义正法吗? 第四节 禅门不可欺▪P6

  ..续本文上一页绊脚石搬开,从而将“念念不忘、死死耽执实常僵化的神我阿赖耶识”大邪见强行“并立”插入(萧平实《大乘无我观》:“此阿赖耶识,即是中国禅宗证悟者所悟得之第八识真如。”《真假邪说》P179:“难道索达吉不知道修学佛菩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禅宗的证悟中找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吗?”),使汝禅门圆顿妙法名存实亡。

   ——这哪儿是“并立文字”呀,分明是“并立萧氏伪唯识”的阳谋在行动!囫囵个就想吞下禅宗,萧先生真是好胃口!

   既然“萧导师”摩拳擦掌急不可耐,一场“劝进”的闹剧也就紧锣密鼓起来:“要知道人身非常难得,法身慧命岂能儿戏?禅宗祖师常常言说:“禅之一法,得即速能成圣,误则速入三涂。”即使是密教大师的贡噶老人与陈健民上师,虽然在佛法上都属于凡夫位,却尚能够看出禅法的利与害,贡噶更谓禅宗乃是大密宗,其境界超过大手印、大圆满,然而索达吉堪布却将能够传授真正开悟禅法的平实导师言论等闲视之,当成儿戏对待,还诳妄不实的加以毁谤,可谓不智。”(P361)

   由于不识字且与玄奘法师缘悭一面的缘故,惠能大师这位“不幸的凡夫祖师”不得不改习“浅薄”的《金刚经》,进而导致了历代禅门宗匠传授的都是不能“真正开悟”的假禅法。兹经奉天承命的“萧导师”下过一番“并立”手脚,乃喜人地进化成了可以“真正开悟”的好禅法。——真不知这是佛门的幸事,还是悲哀?

   纵览之下,他们用来“解决”禅宗的手法,与贬毁、渗透、收编般若中观之举如出一辙。般般苦心运作,无不指向一个目标——请对“能够传授真正开悟”的唯识、禅法、般若中观等“了义”法门的“萧导师”,切莫再“等闲视之,当成儿戏对待”了!请赶紧奉为执当代教界之牛耳的“独夫孤子”来顶礼膜拜吧!

   一旦这盛况空前的“伪唯识共荣圈”如欲建成,天下所有的佛门教派、信众,岂不皆得由我“唯一掌控了唯一登地成佛之道”的萧某人尽情摆弄,自在搓捏!——这事想想都令人亢奋难眠。

   然而遗憾的是,在向上一路的关口,禅宗是没有闲情雅致来立这立那的。怀让禅师云︰“说似一物即不中。”《大智度论》云:“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那个“神我阿赖耶”怪物,若是不识相地凑近,可得当心烧个皮焦肉烂哟!

   古德云:妙高山顶,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要把禅宗从妙高山顶硬拽下来,不是件容易事;这“第二峰头”是何人该呆的地方,亦不可不知。《憨山老人梦游集》云:“如上葛藤乃至佛化生仪轨之次第,在佛岂不要人顿悟自心,当下成佛,但众生根钝,不得不施权接引耳。古人云:僧徒不能了悟自心,且于教法留心,时光亦不空过……”此中提到的“古人”明训,应指《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文》所言:“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抉择深奥,启悟真源,博问先知,亲近善友。此宗难得其妙,切须子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闻声见色,盖是寻常。这边那边,应用不阙。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

   可见,禅宗从没绝对否定文字的积极意义,这一点用不着旁人提醒。但是,文字理路主要留于何人作伴,却须具体分析。“未能顿超”的“中流之士”,退而求其次地“于教法留心”,可以充分发挥暇满人生的价值,免致虚掷韶华,不得其门而入。然而,适用于中流之士的方便,能否无限扩大化为所有佛教徒开悟、证果的普适性原则呢?或者说,现如今所有佛教徒,是否都是一刀切的“中流之士”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倘若全由文字言思、义解理路当家,那禅宗也就不成其为禅宗了。

   即便在第二峰头,也应当即文字而离文字之相,泯文字之执,仅将文字当作暂时方便。内心不粘著、不执实至关重要,起执则一切皆非,离执则语默悉妙。正因为抓住了这个根本点,所以禅宗无论是推重楞伽般若,传下卷轶浩繁的语录公案,还是世尊拈花迦叶笑,慧可礼拜依位立……,皆从未失却不立文字寂然无相之宏旨。对这一点,我们应有充分了知。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断断轮不上一个蓬头垢面予人实法的“神我伪唯识”挤过来搔首弄姿,插科打诨。故此奉劝萧先生,还是趁早死了这条心为好!

   对于妄谤禅法的恶行,《永嘉证道歌》进行了严厉呵斥:“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希望萧先生师徒认真读读这几句教言,好生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然后作出明智的选择。

   本章以般若中观和禅宗为例,简要分析了萧平实师徒的作案手法和非份野心。其实,他们的破法行为远不止此。譬如,对久负盛名的净土宗,萧平实同样出言不逊:“净土宗的邪见是:由于自古以来净土宗证悟的祖师很少,那些净土宗大师们开示宗义及般若涅槃时,大部分是属于情解思惟所得。譬如昙鸾大师著作《往生论》的注,他的注就错了,可是世亲菩萨写《往生论》却是对的,到了昙鸾却是错解的,这就是没有如实的证悟般若中观,所产生的错误——无量无数一厢情愿的情解思惟所得的观念。”(《邪见与佛法》)

   “弘扬净土法门的人,不可以离开净土五经乃至其他一切经典,而独尊崇净土宗诸祖师所说的开示语录。因为净土宗的那些祖师们,其中有许多人是思惟想像所得,不曾与圣道门相应,不解佛意……后代的净土宗学净土法门的佛子们,不明白这个现象,迷信净土宗诸师的论述……因为有许多净土宗祖师的说法是很牵强的,而且违背净土五经的意旨。”(《禅净圆融》)

   那么,净土五经的“意旨”是什么呢?当然只是“神我阿赖耶识”。除了接受“神我伪唯识”的渗透和收编,净土宗不会有别的出路。

   就算是鼎鼎有名的唯识圣祖,如果不小心碍了他们的手脚,也难以幸免。例如:“彼等诸人生起如是邪见而离去之后,更以安慧之《大乘广五蕴论》全论邪见作为教材,用以宣说“佛法”,严重误导随其修学之四众弟子。由是缘故,余将安慧所造之《大乘广五蕴论》细读一遍,发觉论中处处违背佛意,处处不符唯识增上慧学之种智所说,完全不是大乘法,本质正是:冠以大乘之名,而以小乘法诽谤大乘法,破坏大乘法根本之阿赖耶识,也因此故而使得二乘涅槃堕于断灭空,是故应予辨正,令众周知。由因此故,安慧之论不应冠以大乘之名也,非大乘法故,本质是破坏大乘法者故。”(萧平实《识蕴真义》)

   “索达吉不见此真相,更言:“大乘佛教兴起后,中观应成派的月称论师与属于唯识系统的月官论师也就自空与他空的问题进行了长达七年之久的辩论”,究其实质,只是诸多“心外求法”的外道之辈,与未悟的修习唯识学的论师,彼此之间在诤论辨讼罢了,同于今时未悟如来藏而主张有如来藏的凡夫,与主张无如来藏的印顺法师信徒在作无义的论辩罢了,其实了无实义。”(《真假邪说》P457)

   安慧论师(世亲菩萨四大高足之一)和月官论师在传统佛教中的地位和影响,究竟如何呢?且看如下评述:

   “唐言安慧,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南印度境罗罗国人也,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于小运,飞兰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难提议。”(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

   “遂使响流赡部之中,受敬人天之上,助佛扬化广导群有,此则奕代挺生,若一若二,取喻同乎日月,表况譬之龙象。斯乃远则龙猛提婆马鸣之类,中则世亲无著僧贤清哲之徒,近则陈那护法法称戒贤及师子月安慧德慧慧护德光胜光之辈。斯等大师,无不具前内外众德,各并少欲知足,诚无与比。”(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

   “于东印度有一大士名曰月官,是大才雄菩萨人也,净到之日其人尚存。或问之曰:“毒境与毒药,为害谁重?”应声答曰:“毒药与毒境,相去实成遥,毒药餐方害,毒境念便烧。””(同上)

   “又龙树菩萨以诗代书……又东印度月官大士,作毗输安呾啰太子歌,词人皆舞咏遍五天矣,旧云苏达拏太子者是也。又尊者马鸣,亦造歌词及庄严论,并作佛本行诗。”(同上)

   “世亲菩萨复为般若七门义释,而那烂陀寺盛传其论,但为义府幽冲寻者莫测。有师子月法师造此论释,复有东印度多闻俗士(居士)其名月官,遍检诸家亦为义释。斯等莫不意符三性,不同中观矣。”(义净法师《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

   可见在古德眼中,安慧论师和月官论师乃是堪与龙树马鸣无著世亲相提并论的法门龙象,其功德事业非同小可。萧平实师徒向来以唯识宗“法将”自居,处处擎着唯识打压别人,可眼前的事,却不能不让人对其所谓的“唯识信仰”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又如第二章所述,萧平实在《宗通与说通》中,几句话就想批倒诸大宗派:“华严宗祖师及密宗祖师、天台宗祖,不解无情同圆种智正义……尚不能入别教七住,般若总相智未得,何况别相智与道种智?乃竟奢言一切种智,言之过当也!此是显教宗通邪见之第一大类。”

   至此,想必诸位读者已经发现,萧平实师徒对世尊教法的态度是十分鲜明而务实的:有利用价值的,竭力加以曲解、贬压、渗透、收编;于己无用或不利的,则一棍子打死,以扬威绝患。整个佛法宝库,到底是为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而服务,还是为某些先生不太现实的狂人野心服务——任其予杀予夺、翻云覆雨?

   这个严肃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第三章 般若中观和禅宗不是了义正法吗? 第四节 禅门不可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