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藏语“哲格”的原意为“化身”,具有多种含义,在用作对人物的尊称时,一般指转世再来的有道修行人。之所以被汉人俗称为“活佛”,大概是译传过程中附上了敬仰的成份。请不要产生误解。)
噶举派的特点是:1、显密悉备,以显宗为密宗之基础。2、以新译密法为主。3、实修著名。4、最高见为大手印见,以应成派中观悟入显宗大手印见,依那洛六法修习气脉明点悟入空乐不二的密宗大手印见,圆证三身而成佛果。
噶举派道次第深受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影响,以冈波巴大师的《大乘解脱庄严宝论》为根本要典,要求学人打好前行基础,通达五部大论等显宗法义,生起清净的中观应成见,再进修如来藏之显明修学法门——无上密乘,其间不得随意略越。
萨迦派创始人为昆
衮却杰布大师,他出身旧密(宁玛派)家庭,自幼修学前译大圆满及修部法类,善巧通达。长大后随卓译师、宝贤译师及玛尔巴译师等多位大善知识,遍学新派密法及显宗法义,精进修持,得大成就。公元1073年,大师于后藏日喀则奔波山兴建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因该寺所在地土色灰白得名)寺院,作为根本道场,广宏显密佛法。
贡嘎宁布尊者为衮却杰布长子,二十岁即任萨迦寺住持。他的佛学知识非常渊博,广闻多才,使萨迦派获得很大发展,故被尊为“萨钦”(意即萨迦派大师),为“萨迦五祖”之首。贡嘎宁布一生曾依止多位上师,遍学显密大法,还蒙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毗瓦巴(瑜珈自在)以智慧身亲至萨迦传授道果法,依之修行获得非凡成就。
贡噶宁布有四子,次子索南孜摩和三子札巴坚赞秉承萨迦法统,精修戒定慧,宏扬道果法,相继主持萨迦寺,成为该派之二、三祖。札巴坚赞尤以持戒精严闻名。四弟贝钦沃布没有出家,生二子,长子贡噶坚赞自幼修学并通达一切显密教法,又师从克什米尔班钦等善知识学习十明,智慧学识无与伦比,人们尊称他为“萨迦班智达”。他曾受蒙古阔端王之请至西凉传授佛法,被礼为上师。贡噶坚赞是萨迦四祖。
萨班之弟索南坚赞的长子八思巴为萨迦五祖。他早年追随萨迦班智达,遍学萨迦教法,法力无边。十九岁时授予忽必烈喜金刚灌顶,1264年以元朝国师身份领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政务)事。忽必烈将西藏境内十三万户封给八思巴,复拟偏宏萨迦教法,限制余派。但八思巴谢绝了此番美意,说服元帝并宏诸派,从而为藏传佛教的全面发展消除了障碍。
萨迦派还有一项流芳百世的伟业,即是于1550年在德格县贡钦寺创建了著名的德格印经院,刊刻重要佛典和历法、医药等书籍,由此对保存和弘扬藏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和其他教派相似,萨迦派也显密并重,认为显宗是基础,精通五部大论为进修密法的前提。其密法以新译为主,也有部分旧译。萨迦教法的核心是轮涅无别的道果法,彼许证悟清明法性为涅槃,颠倒执著为轮回,然法性本来一如周遍无碍,轮涅之名仅以证悟与否而假立,是故了达法法性非为别别他体即可不舍轮回而当下证得涅槃。
具体修持时,先需打好三现分(三相续)等前行基础,培植强烈的出离心、大悲菩提心,了达万法本性空,然后进入坛城接受灌顶,再于道果见摄持下精修生圆次第。其本尊主要为金刚橛及新派五大金刚等。
萨迦法脉分为旧二派、新三派。藏地公认历代萨迦法王皆是文殊菩萨化身,有比丘形象者,也有现在家居士身份者。吉祥萨迦世系有圆满宫和度母宫两支,至今传承不断。
近代萨迦派大德仍不断涌现,以十九世纪四川德格县宗萨寺的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1820~1892)最为著名。尊者为宁玛派大成就者布玛莫札和赤松德赞王的共同化身,自小苏醒大乘种性,遍学各派教法。仁波切虽具足佛陀般的智慧、证量,然仍不耻下学,甚至向牧人求取希有传承,追随他修学佛法的大德也多如繁星。尊者与噶举派贡珠仁波切、宁玛巴秋吉朗巴大师共同发起的“利美(不分宗派)运动”,打破门户之见,圆融各派教义,对佛教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今,两位萨迦法王分别驻锡印度和美洲。宗萨钦哲仁波切亦悲智双运,坦荡开明,于亚欧美诸地大力开展适应现代社会的弘法事业。他促成拍摄了《小活佛》等影视制品,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展示藏传佛教魅力,吸引了无量众生趋入解脱大道。
伟大的宗教改革领袖宗喀巴大师(1357~1419)出生于青海宗喀地方的一个佛教家庭,诞生时瑞相纷呈,敦珠仁钦大师赐予长寿加持,并授记日后能利益无边众生。三岁时,由第四世噶mb游戏金刚授近事戒,赐名庆喜藏,并授记:此童子后往藏中,住持正法,如第二能仁。七岁依敦珠仁钦大师受沙弥戒,并于座下闻受大量法要。十六岁那年,远赴佛法兴盛的卫藏求学深造。其后随萨迦、噶举、夏鲁、觉囊等各派善知识,广学显密教法,于一切明处及密乘灌顶修法悉皆善巧通达。尤于萨迦派仁达瓦大师处受益良多,奉之为根本上师。
三十岁在雅垄地方恭请错钦薄寺住持戒宝为亲教师,错巴吉津寺住持慧依为羯磨阿阇黎,该寺维那福德金刚为教授阿阇黎,两寺持律比丘为证戒僧众,受圆满吉祥之比丘戒。宗大师深知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源,亦为佛教之命根,故护戒如眼,对断酒、不非时食、授食、滤水、触火等微细戒条也一丝不苟,处处以身作则,严格依律行持。
宗大师的闻思修和讲辩著,均达到了非凡的高度。譬如在门喀札喜栋寺,同日开讲十五部论典,每天从早到晚讲授十五座,没有间缺。历时三月,总共讲完了《因明疏》、《现观庄严论》等十七部论典。后于另一法会中,同时开讲二十一部大论,辨析精微毫无错乱,诸大德皆惊为文殊再来。
宗大师悲愿所致,一生造了大量显密论疏,以《菩提道次第广论》(1402年成书)和《密宗道次第广论》(1406年成书)最为著名,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菩提道次第广论》总依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别依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灯论》,全面深入地开显了三士道次第,对出离心、菩提心、依止上师、止观双运等关键问题作了善妙论述。全书条理清晰,严谨细致,是集显宗法义之大成者,亦为进修金刚密乘之前导。
宗大师极力强调一切经续论典皆是佛教徒所应恭敬、随学之处,故提倡遍学三藏,极力反对仅依个别教言、修法而得解脱之说。在此思想指导下,格鲁派极重闻思的宗风和严格的僧伽教育体制迅速形成并长盛不衰。
治学有成后,宗喀巴大师示现精进修持,从最基本的出离心等前行法开始,认真观修,圆满了六百万大礼拜。再进修生圆次第,彻证般若空性,现见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大威德金刚等无量本尊,得到文殊菩萨大悲摄受,能如常人对话般随时请教法义、咨决疑难。
为从根本上振兴佛教,宗喀巴大师从十五世纪初就积极倡导僧人严持戒律。据土官《宗派源流》载:贡巴饶塞(后弘期复兴佛法的大律师)送卢梅到西藏去的时候,把自己戴着的一顶黄帽送给卢梅,说戴上它就想起我来了。因此,后来的大持律者都喜欢戴黄帽。矢志重振律纲的宗喀巴大师也毅然戴上象征清净持律的黄帽,弟众们纷纷随学,“黄帽派”由此声名鹊起。从其正式名称——“格鲁(意为善律、善规)派”,也可同样看出该派对戒律的高度重视。
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发起盛况空前的大祈愿法会,有各派淄流一万多人参加。嗣后,在拉萨东北近百里的旺古尔山建成甘丹寺,作为本派根本道场。紧接着,哲蚌、色拉、札什伦布、拉卜楞、塔尔等寺相继建成,以六大寺为骨干的格鲁派迅速发展,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宗大师最主要的亲传弟子是贾操杰和克珠杰,他们相继领甘丹池巴法席,继续宏扬恩师教法。在后来的弘传过程中,格鲁派逐渐形成达赖和班禅两支转世法系。克主杰大师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
格鲁派教法的特点是,将嘎当派强调的出离心菩提心和萨迦、嘎举、觉囊、夏鲁等派密法相结合,再加上文殊菩萨亲传与宗大师的许多法要,蔚为大观。大威德、时轮、密集、胜乐等密教金刚是其主修本尊。在显宗见解上,格鲁派主要持自空中观见,抉择万法自性空。
六百余年来,宗大师的清净法流教化了无量众生弃恶行善,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到如今,格鲁派教法更是遍布寰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觉囊派初祖为十二世纪初的弥觉多杰尊者,他起初跟随卓译师的传人修学时轮金刚等法要,在后藏乌郁专修时,于定境中亲证空色天身由内生起,又见《如来藏经》等佛典云“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之佛身,名如来藏”,由此创立胜义本有之他空见,成为觉囊派核心教义。传数代后,特吉尊追大师(1243~1313)在拉孜东北建觉摩囊寺,大开甘露法门,该派由此得名。
谈及觉囊派,就不能不对全知多罗瓦(笃朴巴,(1290~1361))和全知多罗那他(1575~1634)两位祖师加以着重介绍。笃朴巴与宁玛派无垢光尊者同时,本为萨迦僧人,三十一岁时已遍学各派显密教法,辩才无碍,被尊为全知。到觉囊寺后,得云登嘉措上师慈悲摄受,亲引修持时轮金刚,速证如来藏光明十相,对他空见生起极大信心,撰写了《山法他空了义海论》等,极力阐扬他空妙义。住世期间,大兴佛事,建造十万大佛塔,讲授五部大论、慈氏五论、《入菩萨行论》、《般若经》、《时轮根本续》、《胜乐本续》等众多法要。尊者经常根据众生不同根性意乐,传授相应的灌顶及引导修法。由于全知笃朴巴具足大悲加持和善巧方便,座下…
《第一章 无尽的恩赐 第二节 雪域佛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