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藏語“哲格”的原意爲“化身”,具有多種含義,在用作對人物的尊稱時,一般指轉世再來的有道修行人。之所以被漢人俗稱爲“活佛”,大概是譯傳過程中附上了敬仰的成份。請不要産生誤解。)
噶舉派的特點是:1、顯密悉備,以顯宗爲密宗之基礎。2、以新譯密法爲主。3、實修著名。4、最高見爲大手印見,以應成派中觀悟入顯宗大手印見,依那洛六法修習氣脈明點悟入空樂不二的密宗大手印見,圓證叁身而成佛果。
噶舉派道次第深受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燈論》影響,以岡波巴大師的《大乘解脫莊嚴寶論》爲根本要典,要求學人打好前行基礎,通達五部大論等顯宗法義,生起清淨的中觀應成見,再進修如來藏之顯明修學法門——無上密乘,其間不得隨意略越。
薩迦派創始人爲昆
衮卻傑布大師,他出身舊密(甯瑪派)家庭,自幼修學前譯大圓滿及修部法類,善巧通達。長大後隨卓譯師、寶賢譯師及瑪爾巴譯師等多位大善知識,遍學新派密法及顯宗法義,精進修持,得大成就。公元1073年,大師于後藏日喀則奔波山興建薩迦(藏語意爲白土,因該寺所在地土色灰白得名)寺院,作爲根本道場,廣宏顯密佛法。
貢嘎甯布尊者爲衮卻傑布長子,二十歲即任薩迦寺住持。他的佛學知識非常淵博,廣聞多才,使薩迦派獲得很大發展,故被尊爲“薩欽”(意即薩迦派大師),爲“薩迦五祖”之首。貢嘎甯布一生曾依止多位上師,遍學顯密大法,還蒙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之毗瓦巴(瑜珈自在)以智慧身親至薩迦傳授道果法,依之修行獲得非凡成就。
貢噶甯布有四子,次子索南孜摩和叁子劄巴堅贊秉承薩迦法統,精修戒定慧,宏揚道果法,相繼主持薩迦寺,成爲該派之二、叁祖。劄巴堅贊尤以持戒精嚴聞名。四弟貝欽沃布沒有出家,生二子,長子貢噶堅贊自幼修學並通達一切顯密教法,又師從克什米爾班欽等善知識學習十明,智慧學識無與倫比,人們尊稱他爲“薩迦班智達”。他曾受蒙古闊端王之請至西涼傳授佛法,被禮爲上師。貢噶堅贊是薩迦四祖。
薩班之弟索南堅贊的長子八思巴爲薩迦五祖。他早年追隨薩迦班智達,遍學薩迦教法,法力無邊。十九歲時授予忽必烈喜金剛灌頂,1264年以元朝國師身份領總製院(1288年改稱宣政院,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政務)事。忽必烈將西藏境內十叁萬戶封給八思巴,複擬偏宏薩迦教法,限製余派。但八思巴謝絕了此番美意,說服元帝並宏諸派,從而爲藏傳佛教的全面發展消除了障礙。
薩迦派還有一項流芳百世的偉業,即是于1550年在德格縣貢欽寺創建了著名的德格印經院,刊刻重要佛典和曆法、醫藥等書籍,由此對保存和弘揚藏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和其他教派相似,薩迦派也顯密並重,認爲顯宗是基礎,精通五部大論爲進修密法的前提。其密法以新譯爲主,也有部分舊譯。薩迦教法的核心是輪涅無別的道果法,彼許證悟清明法性爲涅槃,顛倒執著爲輪回,然法性本來一如周遍無礙,輪涅之名僅以證悟與否而假立,是故了達法法性非爲別別他體即可不舍輪回而當下證得涅槃。
具體修持時,先需打好叁現分(叁相續)等前行基礎,培植強烈的出離心、大悲菩提心,了達萬法本性空,然後進入壇城接受灌頂,再于道果見攝持下精修生圓次第。其本尊主要爲金剛橛及新派五大金剛等。
薩迦法脈分爲舊二派、新叁派。藏地公認曆代薩迦法王皆是文殊菩薩化身,有比丘形象者,也有現在家居士身份者。吉祥薩迦世系有圓滿宮和度母宮兩支,至今傳承不斷。
近代薩迦派大德仍不斷湧現,以十九世紀四川德格縣宗薩寺的蔣揚欽哲旺波仁波切(1820~1892)最爲著名。尊者爲甯瑪派大成就者布瑪莫劄和赤松德贊王的共同化身,自小蘇醒大乘種性,遍學各派教法。仁波切雖具足佛陀般的智慧、證量,然仍不恥下學,甚至向牧人求取希有傳承,追隨他修學佛法的大德也多如繁星。尊者與噶舉派貢珠仁波切、甯瑪巴秋吉朗巴大師共同發起的“利美(不分宗派)運動”,打破門戶之見,圓融各派教義,對佛教的持續健康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當今,兩位薩迦法王分別駐錫印度和美洲。宗薩欽哲仁波切亦悲智雙運,坦蕩開明,于亞歐美諸地大力開展適應現代社會的弘法事業。他促成拍攝了《小活佛》等影視製品,充分運用現代媒體展示藏傳佛教魅力,吸引了無量衆生趨入解脫大道。
偉大的宗教改革領袖宗喀巴大師(1357~1419)出生于青海宗喀地方的一個佛教家庭,誕生時瑞相紛呈,敦珠仁欽大師賜予長壽加持,並授記日後能利益無邊衆生。叁歲時,由第四世噶mb遊戲金剛授近事戒,賜名慶喜藏,並授記:此童子後往藏中,住持正法,如第二能仁。七歲依敦珠仁欽大師受沙彌戒,並于座下聞受大量法要。十六歲那年,遠赴佛法興盛的衛藏求學深造。其後隨薩迦、噶舉、夏魯、覺囊等各派善知識,廣學顯密教法,于一切明處及密乘灌頂修法悉皆善巧通達。尤于薩迦派仁達瓦大師處受益良多,奉之爲根本上師。
叁十歲在雅壟地方恭請錯欽薄寺住持戒寶爲親教師,錯巴吉津寺住持慧依爲羯磨阿阇黎,該寺維那福德金剛爲教授阿阇黎,兩寺持律比丘爲證戒僧衆,受圓滿吉祥之比丘戒。宗大師深知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源,亦爲佛教之命根,故護戒如眼,對斷酒、不非時食、授食、濾水、觸火等微細戒條也一絲不苟,處處以身作則,嚴格依律行持。
宗大師的聞思修和講辯著,均達到了非凡的高度。譬如在門喀劄喜棟寺,同日開講十五部論典,每天從早到晚講授十五座,沒有間缺。曆時叁月,總共講完了《因明疏》、《現觀莊嚴論》等十七部論典。後于另一法會中,同時開講二十一部大論,辨析精微毫無錯亂,諸大德皆驚爲文殊再來。
宗大師悲願所致,一生造了大量顯密論疏,以《菩提道次第廣論》(1402年成書)和《密宗道次第廣論》(1406年成書)最爲著名,爲創立格魯派奠定了理論基礎。《菩提道次第廣論》總依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別依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燈論》,全面深入地開顯了叁士道次第,對出離心、菩提心、依止上師、止觀雙運等關鍵問題作了善妙論述。全書條理清晰,嚴謹細致,是集顯宗法義之大成者,亦爲進修金剛密乘之前導。
宗大師極力強調一切經續論典皆是佛教徒所應恭敬、隨學之處,故提倡遍學叁藏,極力反對僅依個別教言、修法而得解脫之說。在此思想指導下,格魯派極重聞思的宗風和嚴格的僧伽教育體製迅速形成並長盛不衰。
治學有成後,宗喀巴大師示現精進修持,從最基本的出離心等前行法開始,認真觀修,圓滿了六百萬大禮拜。再進修生圓次第,徹證般若空性,現見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大威德金剛等無量本尊,得到文殊菩薩大悲攝受,能如常人對話般隨時請教法義、咨決疑難。
爲從根本上振興佛教,宗喀巴大師從十五世紀初就積極倡導僧人嚴持戒律。據土官《宗派源流》載:貢巴饒塞(後弘期複興佛法的大律師)送盧梅到西藏去的時候,把自己戴著的一頂黃帽送給盧梅,說戴上它就想起我來了。因此,後來的大持律者都喜歡戴黃帽。矢志重振律綱的宗喀巴大師也毅然戴上象征清淨持律的黃帽,弟衆們紛紛隨學,“黃帽派”由此聲名鵲起。從其正式名稱——“格魯(意爲善律、善規)派”,也可同樣看出該派對戒律的高度重視。
1409年藏曆正月,宗喀巴大師在拉薩發起盛況空前的大祈願法會,有各派淄流一萬多人參加。嗣後,在拉薩東北近百裏的旺古爾山建成甘丹寺,作爲本派根本道場。緊接著,哲蚌、色拉、劄什倫布、拉蔔楞、塔爾等寺相繼建成,以六大寺爲骨幹的格魯派迅速發展,逐漸取得主導地位。
宗大師最主要的親傳弟子是賈操傑和克珠傑,他們相繼領甘丹池巴法席,繼續宏揚恩師教法。在後來的弘傳過程中,格魯派逐漸形成達賴和班禅兩支轉世法系。克主傑大師被追認爲第一世班禅。
格魯派教法的特點是,將嘎當派強調的出離心菩提心和薩迦、嘎舉、覺囊、夏魯等派密法相結合,再加上文殊菩薩親傳與宗大師的許多法要,蔚爲大觀。大威德、時輪、密集、勝樂等密教金剛是其主修本尊。在顯宗見解上,格魯派主要持自空中觀見,抉擇萬法自性空。
六百余年來,宗大師的清淨法流教化了無量衆生棄惡行善,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到如今,格魯派教法更是遍布寰球,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覺囊派初祖爲十二世紀初的彌覺多傑尊者,他起初跟隨卓譯師的傳人修學時輪金剛等法要,在後藏烏郁專修時,于定境中親證空色天身由內生起,又見《如來藏經》等佛典雲“一切衆生皆本具相好莊嚴之佛身,名如來藏”,由此創立勝義本有之他空見,成爲覺囊派核心教義。傳數代後,特吉尊追大師(1243~1313)在拉孜東北建覺摩囊寺,大開甘露法門,該派由此得名。
談及覺囊派,就不能不對全知多羅瓦(笃樸巴,(1290~1361))和全知多羅那他(1575~1634)兩位祖師加以著重介紹。笃樸巴與甯瑪派無垢光尊者同時,本爲薩迦僧人,叁十一歲時已遍學各派顯密教法,辯才無礙,被尊爲全知。到覺囊寺後,得雲登嘉措上師慈悲攝受,親引修持時輪金剛,速證如來藏光明十相,對他空見生起極大信心,撰寫了《山法他空了義海論》等,極力闡揚他空妙義。住世期間,大興佛事,建造十萬大佛塔,講授五部大論、慈氏五論、《入菩薩行論》、《般若經》、《時輪根本續》、《勝樂本續》等衆多法要。尊者經常根據衆生不同根性意樂,傳授相應的灌頂及引導修法。由于全知笃樸巴具足大悲加持和善巧方便,座下…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二節 雪域佛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