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叁節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叁節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

   不少人把藏傳密宗和藏傳佛教混爲一談,實際上,前者僅是後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還含有極爲龐大、周全的顯教體系。因此可以說,藏傳佛教是一個顯密圓融的佛法寶庫。下面就對藏傳教法的基本常識做點概略介紹。

   釋尊在印度聖地初中後叁轉****,其中初轉謂四谛****,二轉謂般若無相****,叁轉謂善抉擇****,主要宣說光明如來藏。由于佛經深奧,難以悟入,爲使後世學人能夠善解佛意,許多印度聖祖遂謹承如來密意,造論釋經。藏人極爲推崇的瞻洲“二聖六莊嚴”(“二聖”指宏律大德釋迦光和功德光;“六莊嚴”是:精通中觀學的龍樹、聖天論師,精通對法學的無著、世親論師,精通因明學的陳那、法稱論師),就是當時的代表人物。隨著佛法傳入西藏,印度大班智達和藏族大譯師將印土流傳的大量殊勝經論譯成藏文,之後于不斷講聞抉擇、善加弘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部大論”爲核心的顯宗教法體系。

   名聞遐迩的“五部大論”,究竟何所指呢?它們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觀和般若。此爲總的分類,在每類之下還含有若幹具體的教典。下面逐一介紹:

   一、戒律。總的來說,包含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和密乘叁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爲一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論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論》(另譯名爲《律經》),共九卷二千七百頌。尊者自幼善學一切明論,在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曾師從世親菩薩深入研習大小乘教法,通過勤奮修持生起勝妙證德,尤其飽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華,爲上師四大心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論》總攝一切有部律學精要,依出離戒廣釋應止應行之學處,是聲聞乘增上戒學的大珍寶藏。該論從生起出離心後如何求戒受戒講起,次第述及受戒後如何防止犯戒、如何嚴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條理井然諄諄教誨,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此外,釋迦光尊者的《戒律叁百頌》,薩嘎拉阿羅漢的《花鬘論》(漢譯名《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等律學要典,也很受重視。通過對增上戒學的廣聞博思和精嚴行持,使藏地出家僧衆得以善護戒體,從而爲證取出世無漏智慧提供了保障。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在戒律學名著《走向解脫》中,介紹了藏地別解脫戒的傳承情況:“律藏分經典和論典,經典有《雜阿含經》、《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經》、《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論典來說,《四分律》的論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南山叁大律》,在有部律中,當首推德光尊者(又稱功德光尊者)所著的《戒律根本論》,在這部論中,德光尊者歸納了佛在世時所製戒律的全部學處,詳細敘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開遮持犯。德光尊者是世親菩薩的四大弟子之一,約公元六世紀人,精通叁藏,他的著作有《戒律根本論》及《自釋》、《百一羯摩論》等,衆多大德授記爲叁地菩薩,與釋迦光共同列爲印度二聖六莊嚴中的二聖。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法友論師,他著有《戒律根本論大疏》,後代的智賢律師(又譯爲智慧妙)等主要引用法友律師觀點。釋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時代人,他的著作主要關于沙彌戒方面,有《戒律叁百頌》等。雖然印度很多有關戒律的論典已譯成藏文,但最爲重要首推這兩部論典。

   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論典中,最爲推崇由智賢律師所造的關于《戒律根本論》的兩部注疏——《戒律根本論善解日光教海疏》和《戒律根本論善解月光教海疏》(簡稱《日光疏》和《月光疏》)。佛在《華嚴經》中曾授記將來在雪山藏地有名爲智賢的比丘廣宏戒律,並授記了他的重要論著。在藏地,無論是哪個教派都共推這兩部論,並視爲與佛陀宣說無二,因這兩部論典完全按照印度論師所造有關戒律的論典所造,而印度論師所造論典又完全追隨佛陀的言教,且傳承又從未中斷過。

   智賢律師在《日光疏》中明確指出,講解抉擇戒律的時候,教證比理證更爲重要,因凡夫無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與破戒的過患,即使是菩薩,對因果的細微處也難以自力了知,只能憑借佛的一切智智的觀察結果才能明了,這與因明、俱舍中教證和理證同等重要有所不同。”

   大乘菩薩戒方面,主要依止《虛空藏經》、《瑜珈師地論菩薩戒品》、《菩薩戒二十頌》等。受持菩薩戒的方法有龍樹菩薩傳下的甚深見派,和無著菩薩傳下的廣大行派兩種。前者承許在菩提心生起後可直接受菩薩戒,而後者認爲應先受持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一種,方可受菩薩戒。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解釋道:“其實,中觀與唯識這兩種觀點也不相違。發心時雖然未命名別解脫戒,實際上都必須發誓不殺生等,從這一點來說所依身份是相同的。亦即謂具備不損害衆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薩戒。如果(七種)別解脫戒中任何一(種)戒也不能受持,則無法獲得菩薩戒,因爲與發心學處相違。”菩薩戒含有禁惡行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攝衆生戒),此叁聚淨戒全面規範了大乘學人的思想行爲,是大乘顯密佛子均應淨心奉持之處。

   密宗的叁昧耶戒,在相應續部論著中有詳述。其性質的嚴厲、守持的難度、淨持的功德等許多方面,都超過了顯宗戒律。

   二、俱舍。在藏傳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說。“上俱舍”是指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此中有與小乘共通之處,也有大乘的不共觀點;“下俱舍”即世親論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含頌詞及自釋)。藏地大德于大乘俱舍多有闡揚,然小乘俱舍學的興盛繁榮,則更勝一籌,幾乎每座正規寺院,都將世親俱舍定爲必修課。該論述及的蘊界處、器情世間、業果隨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僅是小乘學人所應研習之處,對于大乘安立世俗名言、發展理論體系等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藏漢兩地《俱舍論》譯本都是頌詞八品、自釋九品,大同小異,故不贅述。

   叁、因明。此是內道和外道共有的學科,然而嚴格來講,二者之間有很大差異。其共通處爲叁相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異品周遍)等,不同處主要體現在各自欲成之法上。外道希望通過推理成立神我、大自在天等遍計法,而內道卻以之證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脫正道;前生後世、因果輪回真實不虛……,同時兼破外道邪說。

   內道因明學,最早見于佛經,後于祖師論著(如《瑜珈師地論》)中也有述及。真正開宗立派、將其弘揚光大者,乃陳那、法稱論師。陳那論師根據第叁轉****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關系及法的不變本性,撰寫了一百余部短小精辟的因明論著,後得文殊菩薩加持攝受,將這些零散篇章輯爲《集量論》一書,含現量品、自利品、觀違礙品、他利品、觀譬喻品、觀能破品共六品內容。法稱論師是陳那論師的再傳弟子,爲進一步闡發《集量論》深義,撰寫了“因明七論”,其中《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爲主論,《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诤理論》爲支分論。《釋量論》專從句義兩方面解釋《集量論》,廣破他宗,建立自宗,最高抉擇到唯識見,被後人奉爲隨理唯識的根本論典。後來,藏地號爲“第二法稱”的大智者薩迦班智達將“因明七論”所有義理總攝一處,撰寫了《量理寶藏論》。此論一經問世,便迅速傳播開來,各教派爭相傳講,成爲通達因明學的一部要典。

   四、中觀。佛陀于第二轉般若無相****諸了義經部中,宣說了遠離一切邊執戲論、極爲不住之大空性,圓滿開顯了現空雙運大法界的勝義空分。在《楞伽經》等教典中,世尊還金口授記大車龍樹當來應世,闡演般若經妙義。按藏傳佛教觀點,龍樹菩薩有六部自空中觀方面的代表論著(“龍樹六論”),即《中觀根本慧論》(簡稱《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诤論》、《細研磨論》、《名言成立論》。(此爲自宗甯瑪派講法,格魯派則以《中觀寶鬘論》代替《名言成立論》)。龍樹菩薩心子聖天(提婆)論師撰寫了《中觀四百論》,繼續闡揚龍樹自空中觀妙義及修持方便。(玄奘法師譯出的《廣百論》僅爲該論後八品,故《四百論》向無完整漢譯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師入藏求法時,親睹西藏佛教界對此論的高度重視,遂據藏文譯出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時,還沒有出現自續派和應成派的分流,因此龍樹父子學說被稱爲“根本中觀”。

   二派的出現,始于龍樹高足佛護論師造《佛護論》解釋《中論》義,強調只破不立無有承認的應成精神。由此引發了清辨論師的不同意見,他于《般若燈論》中認爲,佛護論師抉擇空性時“未分開二谛,未加勝義簡別”不對。後代論師分別站在二人的立場,造論發揮,由此逐漸形成應成、自續兩大流派。簡要來講,應成派主要抉擇聖者菩薩入根本慧定時大空離戲的勝義境界,附述出定修法;而自續派則主要宣說菩薩出定位境界,最終仍述及入定實相。因此,二派僅于抉擇的側重點上有所不同,實際並無矛盾,對于相應根性的衆生而言,皆是勝妙甘露。

   將應成見發揚光大的一位傑出祖師,是那爛陀寺大堪布月稱菩薩。他造有《中論》的句釋《顯句論》和義釋《入中論》,以及歸攝中觀實修竅訣的《入慧論》,無余開顯了龍樹中觀妙義。此外,月稱論師還著有《六十正理論廣釋》、《中觀四百論廣釋》等大量論典,爲闡揚中觀應成派大空離戲的了義正見作出極大貢獻。

   千百年來,藏地講授自空中觀時,普遍采用的教材即是《中論》、《中觀四百論》和《入中論》。無數學人通過研習這些善說,生起清淨的空性正見,證悟勝義實相。

   于此需要特別指出,第叁轉****的了義精髓——光明…

《第一章 無盡的恩賜 第叁節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