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 报四重恩▪P4

  ..续本文上一页坚定不移,不为外界的境界所转动。定解升起来后,就不再依靠名言、经教的听闻,甚至不需要作意,一看到苦难的众生,就会在心里由衷地升起要救度他的强烈意愿,这就叫做思所生菩提心。等你获得思所生菩提心时,才算发起世俗菩提心了。所以容易发起的菩提心很容易失去。我们有很多办法来检验自己,其中一个,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看看自己具不具备悲心,心是不是在学佛法中间变得越来越柔软,是不是容易被一些人或事情所感动。我们听到一些消息以后心中是什么感受,这时非常容易验证一个人的修行境界。看看自己是用什么心念在对待这些,我们在随喜什么?我们在厌恶什么?我们不妨在起心动念处,观照一下自己,这就是最好考验我们的功夫。

   下面一个内容是行菩提心,也是最为重要的,今天讲的核心中的核心是菩萨戒。尽管我们在坐的各位,有的可能是初学佛的,但是从我们在解脱道这个角度来看,要想真实的成就菩萨的大行,满足于口头上的发心,根本不够,还必须用一些东西来帮助加固堤防、夯实基础才可以。那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升起这个“行菩提心”。

   什么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受律仪后修诸资粮,是名行心”。资粮,就是我们说的干粮、盘缠。因为菩提道很长,我们就像一个旅人背起行囊要往前走,这个时候得准备干粮,备好盘缠。在成佛的路上,要修行,就要有资粮。比如说,你要往生净土,就要具备“信、愿、行”,这三个方面就叫做净土修行的资粮。那么成佛的资粮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说的菩萨律仪,修菩萨律仪集聚成佛的资粮。这个律仪的含义,就是指律法仪式,也叫等护——平等的护持一切众生,也叫拥护,因为皈依以后就能保护我们不堕落三途恶道,也叫净戒。

   一般来讲,有三种律仪。第一个叫别解脱律仪,我们受的五戒、八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等等,这些都叫做别解脱律仪。第二种叫做静虑律仪,也叫定共戒,在禅定的时候自然的不会违犯戒律。在定中他怎么违反戒律呢?这叫定共戒,与定俱生。第三种叫做道共戒。菩萨证得道果之后,他一切的行为自然不会去恼害众生、违背菩萨的要求,所以叫道共戒,在我们这里指的就是菩萨戒这个律仪。我们讲的不是定共戒、道共戒,主要是讲别解脱律仪里面的菩萨律仪这个内容。

   下面我们来看什么是菩萨戒。

   菩萨戒就是大乘菩萨所受持的戒律,也叫做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跟它相反,小乘声闻所受的净律仪叫小乘声闻戒,和它正好不一样,一大一小。小乘戒侧重于“不能做”,而大乘戒侧重于“必须做”。这“不能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做了就是犯戒。大乘戒则这样说:你必须这样做、必须那样做,做不到就是犯戒。你看,境界不同。

   这个戒有三个部分内容,叫做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种就是菩萨戒的内容。什么叫做三聚净戒呢?这是大乘的菩萨戒法,因为它包含了一切的大乘戒、圆融无碍,被称作三聚净戒、三聚圆戒。

   我们分别给大家介绍解释。  

   第一个叫做摄律仪戒,也叫自性戒。就是一切菩萨戒,舍断一切诸恶、含摄诸律仪的止恶门,就是不准你做什么,我们七众所受的戒都归纳成为别解脱戒,这些就是刚才讲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这些都叫做摄律仪戒。这种戒法,将来我们成佛的时候,所成就的法身,靠的是我们这种别解脱律仪。大家都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那么法身如何成就的呢?是靠持戒。法身本自清净,被我们无始以来的恶业遮蔽、不能显现,现在我们断了这个恶,那么开显出来,这个法身的清净功德就是摄律仪戒带给我们的成就。

   第二种叫做摄善法戒,也叫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萨道戒,就是要修学一切善法。跟前面相比,前面是止恶门,现在是修善门。它是把身、语、意三业的善因回向无上菩提,比如说,修“闻、思、修”、供养三宝、精进修行、忏悔、发愿、心不放逸、守护根门、修六度法、修四摄法(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叫四摄),这些能够长养我们的善法,就称为摄善法戒。这能成就我们的报身。持好这条戒,成就我们的圆满报身——这是成就圆满报身之因。

   第三种叫做饶益有情戒,也叫摄众生戒,或者叫众生益戒,是要用慈心去摄受利益一切众生,这叫利生门。饶益有情戒一般包含慈悲喜舍这四个内容。所谓的慈,就是爱念,能够给众生快乐。所谓的悲,就是怜悯,拔除众生的苦难。所谓的喜,叫庆喜,就是欢庆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我在内心产生真实的欢喜心。舍,不是舍得的意思,不是布施的意思。这个舍是“平等”的意思。注意,“舍”在佛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布施的施舍,一个是平等之义。平等的意思就是说一切众生冤亲平等,前面说了的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所以我平等看待他们,把仇人看作跟亲人一样,这就是等视一切众生,平等而没有爱憎。这能成就我们的化身,释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将来要想度化众生、乘愿再来的话,就必须要修这个饶益有情戒,不修这个饶益有情戒,那么我们就不能成就化身,不能度众生。这个大家要注意啊!这是三聚净戒和成佛的三身之间的关系。

   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两种菩萨戒。

   一般来讲,我们受菩萨戒有两种。一种是梵网菩萨戒这个系统,出自《梵网经·律藏品》,它的这个戒相一共有十重四十八轻,这种戒不论在家、出家都可以受的,叫顿立戒。什么叫顿立戒呢?就是受的人甚至不受三皈依也可以立刻直接受这个菩萨戒,所以这个戒极为殊胜,但是要想持好也很难。第二个系统的菩萨戒,叫做瑜伽戒,是根据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里面的《菩萨戒品》的内容,以三聚净戒、四众他胜法为根本基础的。这也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受的。但有一点不一样,这个戒要在受持七众别解脱律仪的基础上才能够受,也就是说你只有受了五戒、像我们僧人必须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受这个戒,而且还要受戒久已成就、没有违犯的才能有资格来受,所以叫渐次戒,这更难了。瑜伽戒其实也很善巧,它有开许的内容,在梵网戒没有开许的,遇到特殊情况允许杀死恶人:比如恐怖分子背着*到了公共汽车站、酒吧,如果引爆,可能死掉成百上千人,那么为了救度这成百上千人,这时菩萨可将这个恐怖分子杀掉,这样做他不犯菩萨戒。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以开杀戒,这个门缝是很窄的、有条件的:你通达空性了没有?是不是一个真实的菩萨?是不是确定在那个特殊环境下有这个必要?你不能以这个为借口,随时随地的跑去护法杀人,那就麻烦了。不轻易开,所以它难,要在七众的戒律基础上久学无犯,才能够把握住这个分寸,你说你连五戒都还没有持好,你能够持好这样的戒?还可以去开杀?那不能叫人相信,所以这个戒难一些。我们一般所受的都是梵网戒。

   受菩萨戒简单地讲有五种利益。《梵网经》中讲的,第一,受了梵网菩萨戒,十方诸佛就来悯念护持他、守护他、加被他。第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正见不忘失而且心不忧悔、懊恼,心清净欢喜,往生就有把握了。第三,所在之处与诸菩萨为友。第四,功德多具,戒度成就。聚集很多功德,戒行能获得成就。第五,今世信戒福慧圆满无缺。这是发菩提心的五种利益。

   行菩提心就是以菩萨戒为主,在发起为利益众生愿成佛之后,进一步来受持菩萨戒,按照菩萨戒的要求去做六度四摄的事情,这样一来,大家又生起了欢喜踊跃之心。一看大家这么欢喜,我就不敢给大家浇冷水,为什么呢?等我把这个菩萨戒的戒条念一念,大家估计又要退心了。比如我这里随便给大家举一条,不喝酒。大家肯定说做得到,但梵网菩萨戒里讲不能沽酒——不能卖酒,可能也有人会说,我又不是开酒厂的,我这做的到。但是这条戒里面还包括不能把酒递给别人,如果破了这个戒,会遭来五百世没手的报应,这下估计大家都怕了吧?下次你爸爸说:“来,女儿给我倒杯啤酒。”(笑声)你说:“哎呀,老爸,法师说了,给你倒杯酒,五百生没手啊。”(笑声)你们肯定不敢这样说吧!(笑声)菩萨戒是没有分受的。五戒是可以分受的,五戒可以只受一条,可以有少分优婆夷,优婆塞,但是没有说少分菩萨的啊,要受菩萨戒都得受,没有一条可以不受的。这样你看,不就麻烦了吗?所以菩萨戒,非常殊胜,但是难度又很高,这是从我们学修的角度来讲。正是因为难行,所以它才殊胜!世间没有便宜的好东西,便宜肯定不是好货,天下没有又便宜又好的东西,因此你想得到殊胜的利益,就必须战胜自己。

   我觉得在受持菩萨戒、发菩提心的过程中,有三种错误的心态值得我们警惕。是哪三种心态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呢?

   第一种,畏惧心态。以为菩萨戒非常难受持,所以就不愿意受。有些老居士,学佛一、二十年就是不受菩萨戒。他们害怕,为什么害怕呢?有三处害怕。第一,害怕是要求太高,没办法持。他们一听说法师们讲,菩萨戒是心戒啊,戒心,我的天啊,我们起心动念都在造恶业啊,这个心我怎么能把持得的住呢?比如说不要在行为上犯,我或许还做得到,你连想都不许我想一下啊,这也太难了吧。你说不要贪吃,当走到冰淇淋店里面,那么好吃的冰淇淋,我控制一下贪欲,说我今天坚决不买,这我还能做到,但是看看它这么好吃,你连想都不许我想一下,这也太难了吧。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心戒的要求是菩萨戒里的一部分内容。总体上来说,当然是起心动念都要戒,但这是高要求的,低的要求呢?还是有很多我们能做到的。比如说杀生,高级的境界是完全连杀念都没有,就是慈悲念,但是低的要求是什么呢?先从不有意的伤害生命开始。没有一开始就让你一个杀念都不许动啊…

《发菩提心 报四重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谐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