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P4

  ..續本文上一頁堅定不移,不爲外界的境界所轉動。定解升起來後,就不再依靠名言、經教的聽聞,甚至不需要作意,一看到苦難的衆生,就會在心裏由衷地升起要救度他的強烈意願,這就叫做思所生菩提心。等你獲得思所生菩提心時,才算發起世俗菩提心了。所以容易發起的菩提心很容易失去。我們有很多辦法來檢驗自己,其中一個,我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看看自己具不具備悲心,心是不是在學佛法中間變得越來越柔軟,是不是容易被一些人或事情所感動。我們聽到一些消息以後心中是什麼感受,這時非常容易驗證一個人的修行境界。看看自己是用什麼心念在對待這些,我們在隨喜什麼?我們在厭惡什麼?我們不妨在起心動念處,觀照一下自己,這就是最好考驗我們的功夫。

   下面一個內容是行菩提心,也是最爲重要的,今天講的核心中的核心是菩薩戒。盡管我們在坐的各位,有的可能是初學佛的,但是從我們在解脫道這個角度來看,要想真實的成就菩薩的大行,滿足于口頭上的發心,根本不夠,還必須用一些東西來幫助加固堤防、夯實基礎才可以。那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要升起這個“行菩提心”。

   什麼叫“行菩提心”呢?就是“受律儀後修諸資糧,是名行心”。資糧,就是我們說的幹糧、盤纏。因爲菩提道很長,我們就像一個旅人背起行囊要往前走,這個時候得准備幹糧,備好盤纏。在成佛的路上,要修行,就要有資糧。比如說,你要往生淨土,就要具備“信、願、行”,這叁個方面就叫做淨土修行的資糧。那麼成佛的資糧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說的菩薩律儀,修菩薩律儀集聚成佛的資糧。這個律儀的含義,就是指律法儀式,也叫等護——平等的護持一切衆生,也叫擁護,因爲皈依以後就能保護我們不墮落叁途惡道,也叫淨戒。

   一般來講,有叁種律儀。第一個叫別解脫律儀,我們受的五戒、八戒(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等等,這些都叫做別解脫律儀。第二種叫做靜慮律儀,也叫定共戒,在禅定的時候自然的不會違犯戒律。在定中他怎麼違反戒律呢?這叫定共戒,與定俱生。第叁種叫做道共戒。菩薩證得道果之後,他一切的行爲自然不會去惱害衆生、違背菩薩的要求,所以叫道共戒,在我們這裏指的就是菩薩戒這個律儀。我們講的不是定共戒、道共戒,主要是講別解脫律儀裏面的菩薩律儀這個內容。

   下面我們來看什麼是菩薩戒。

   菩薩戒就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也叫做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跟它相反,小乘聲聞所受的淨律儀叫小乘聲聞戒,和它正好不一樣,一大一小。小乘戒側重于“不能做”,而大乘戒側重于“必須做”。這“不能做”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做了就是犯戒。大乘戒則這樣說:你必須這樣做、必須那樣做,做不到就是犯戒。你看,境界不同。

   這個戒有叁個部分內容,叫做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叁種就是菩薩戒的內容。什麼叫做叁聚淨戒呢?這是大乘的菩薩戒法,因爲它包含了一切的大乘戒、圓融無礙,被稱作叁聚淨戒、叁聚圓戒。

   我們分別給大家介紹解釋。  

   第一個叫做攝律儀戒,也叫自性戒。就是一切菩薩戒,舍斷一切諸惡、含攝諸律儀的止惡門,就是不准你做什麼,我們七衆所受的戒都歸納成爲別解脫戒,這些就是剛才講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這些都叫做攝律儀戒。這種戒法,將來我們成佛的時候,所成就的法身,靠的是我們這種別解脫律儀。大家都知道佛有叁身:法身、報身、化身。那麼法身如何成就的呢?是靠持戒。法身本自清淨,被我們無始以來的惡業遮蔽、不能顯現,現在我們斷了這個惡,那麼開顯出來,這個法身的清淨功德就是攝律儀戒帶給我們的成就。

   第二種叫做攝善法戒,也叫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就是要修學一切善法。跟前面相比,前面是止惡門,現在是修善門。它是把身、語、意叁業的善因回向無上菩提,比如說,修“聞、思、修”、供養叁寶、精進修行、忏悔、發願、心不放逸、守護根門、修六度法、修四攝法(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叫四攝),這些能夠長養我們的善法,就稱爲攝善法戒。這能成就我們的報身。持好這條戒,成就我們的圓滿報身——這是成就圓滿報身之因。

   第叁種叫做饒益有情戒,也叫攝衆生戒,或者叫衆生益戒,是要用慈心去攝受利益一切衆生,這叫利生門。饒益有情戒一般包含慈悲喜舍這四個內容。所謂的慈,就是愛念,能夠給衆生快樂。所謂的悲,就是憐憫,拔除衆生的苦難。所謂的喜,叫慶喜,就是歡慶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我在內心産生真實的歡喜心。舍,不是舍得的意思,不是布施的意思。這個舍是“平等”的意思。注意,“舍”在佛教裏面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布施的施舍,一個是平等之義。平等的意思就是說一切衆生冤親平等,前面說了的一切衆生都是我的父母,所以我平等看待他們,把仇人看作跟親人一樣,這就是等視一切衆生,平等而沒有愛憎。這能成就我們的化身,釋迦牟尼佛就是化身佛。將來要想度化衆生、乘願再來的話,就必須要修這個饒益有情戒,不修這個饒益有情戒,那麼我們就不能成就化身,不能度衆生。這個大家要注意啊!這是叁聚淨戒和成佛的叁身之間的關系。

   下面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兩種菩薩戒。

   一般來講,我們受菩薩戒有兩種。一種是梵網菩薩戒這個系統,出自《梵網經·律藏品》,它的這個戒相一共有十重四十八輕,這種戒不論在家、出家都可以受的,叫頓立戒。什麼叫頓立戒呢?就是受的人甚至不受叁皈依也可以立刻直接受這個菩薩戒,所以這個戒極爲殊勝,但是要想持好也很難。第二個系統的菩薩戒,叫做瑜伽戒,是根據彌勒菩薩所說的《瑜伽師地論》裏面的《菩薩戒品》的內容,以叁聚淨戒、四衆他勝法爲根本基礎的。這也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受的。但有一點不一樣,這個戒要在受持七衆別解脫律儀的基礎上才能夠受,也就是說你只有受了五戒、像我們僧人必須受二百五十條比丘戒,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受這個戒,而且還要受戒久已成就、沒有違犯的才能有資格來受,所以叫漸次戒,這更難了。瑜伽戒其實也很善巧,它有開許的內容,在梵網戒沒有開許的,遇到特殊情況允許殺死惡人:比如恐怖分子背著*到了公共汽車站、酒吧,如果引爆,可能死掉成百上千人,那麼爲了救度這成百上千人,這時菩薩可將這個恐怖分子殺掉,這樣做他不犯菩薩戒。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可以開殺戒,這個門縫是很窄的、有條件的:你通達空性了沒有?是不是一個真實的菩薩?是不是確定在那個特殊環境下有這個必要?你不能以這個爲借口,隨時隨地的跑去護法殺人,那就麻煩了。不輕易開,所以它難,要在七衆的戒律基礎上久學無犯,才能夠把握住這個分寸,你說你連五戒都還沒有持好,你能夠持好這樣的戒?還可以去開殺?那不能叫人相信,所以這個戒難一些。我們一般所受的都是梵網戒。

   受菩薩戒簡單地講有五種利益。《梵網經》中講的,第一,受了梵網菩薩戒,十方諸佛就來憫念護持他、守護他、加被他。第二,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正見不忘失而且心不憂悔、懊惱,心清淨歡喜,往生就有把握了。第叁,所在之處與諸菩薩爲友。第四,功德多具,戒度成就。聚集很多功德,戒行能獲得成就。第五,今世信戒福慧圓滿無缺。這是發菩提心的五種利益。

   行菩提心就是以菩薩戒爲主,在發起爲利益衆生願成佛之後,進一步來受持菩薩戒,按照菩薩戒的要求去做六度四攝的事情,這樣一來,大家又生起了歡喜踴躍之心。一看大家這麼歡喜,我就不敢給大家澆冷水,爲什麼呢?等我把這個菩薩戒的戒條念一念,大家估計又要退心了。比如我這裏隨便給大家舉一條,不喝酒。大家肯定說做得到,但梵網菩薩戒裏講不能沽酒——不能賣酒,可能也有人會說,我又不是開酒廠的,我這做的到。但是這條戒裏面還包括不能把酒遞給別人,如果破了這個戒,會遭來五百世沒手的報應,這下估計大家都怕了吧?下次你爸爸說:“來,女兒給我倒杯啤酒。”(笑聲)你說:“哎呀,老爸,法師說了,給你倒杯酒,五百生沒手啊。”(笑聲)你們肯定不敢這樣說吧!(笑聲)菩薩戒是沒有分受的。五戒是可以分受的,五戒可以只受一條,可以有少分優婆夷,優婆塞,但是沒有說少分菩薩的啊,要受菩薩戒都得受,沒有一條可以不受的。這樣你看,不就麻煩了嗎?所以菩薩戒,非常殊勝,但是難度又很高,這是從我們學修的角度來講。正是因爲難行,所以它才殊勝!世間沒有便宜的好東西,便宜肯定不是好貨,天下沒有又便宜又好的東西,因此你想得到殊勝的利益,就必須戰勝自己。

   我覺得在受持菩薩戒、發菩提心的過程中,有叁種錯誤的心態值得我們警惕。是哪叁種心態是我們需要警惕的呢?

   第一種,畏懼心態。以爲菩薩戒非常難受持,所以就不願意受。有些老居士,學佛一、二十年就是不受菩薩戒。他們害怕,爲什麼害怕呢?有叁處害怕。第一,害怕是要求太高,沒辦法持。他們一聽說法師們講,菩薩戒是心戒啊,戒心,我的天啊,我們起心動念都在造惡業啊,這個心我怎麼能把持得的住呢?比如說不要在行爲上犯,我或許還做得到,你連想都不許我想一下啊,這也太難了吧。你說不要貪吃,當走到冰淇淋店裏面,那麼好吃的冰淇淋,我控製一下貪欲,說我今天堅決不買,這我還能做到,但是看看它這麼好吃,你連想都不許我想一下,這也太難了吧。其實不是這樣子的,心戒的要求是菩薩戒裏的一部分內容。總體上來說,當然是起心動念都要戒,但這是高要求的,低的要求呢?還是有很多我們能做到的。比如說殺生,高級的境界是完全連殺念都沒有,就是慈悲念,但是低的要求是什麼呢?先從不有意的傷害生命開始。沒有一開始就讓你一個殺念都不許動啊…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諧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