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 报四重恩▪P3

  ..续本文上一页尽这个福报之后,承受更深的痛苦,更加堕落。

   人天的福报是有漏的、靠不住的,而菩提心,在经文里面用了一些比喻,说:“菩提心者,有如种子,能生诸佛法故。”,它像一个种子,能让善果长出来。“菩提心者,有如福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它像一块肥沃的田地,能够生长白净的善法。“菩提心者,有如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它能够承载我们世间的一切。我们每天在念功课,每天念的《普贤行愿品》:“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要用大悲水去灌润众生,才能最后成就我们的菩提正果。所以,菩提心是要依众生而发,没有菩提心,就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就。在弥勒菩萨所造的论典《现观庄严论》里,有二十二种比喻来讲菩提心,这二十二种比喻讲得非常巧妙,它讲得又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胜义菩提心的境界。他把菩提心比喻成:大地、纯金、初月、猛火、宝藏、宝源(宝源和宝藏是不一样的,宝藏是指地底下埋藏的现成财宝,而宝源是指宝藏能源源不断地生出来的地方,就如一些矿脉就是如此,它能长年累月地生长出来,比如水晶矿等)。他还把菩提心比喻成:大海、金刚、山王、良药、善友、如意宝、日轮、歌音、国王、仓库、大路、泉水、河流等二十二种。

   有几种有关发菩提心的书很值得推荐给大家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入菩萨行论》、《菩提道灯论》和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或者《略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次第论》,另外宁玛派和萨迦派都有关于菩提心的教授,值得我们去学习。

   以上是我们给大家介绍关于菩提心是什么,初步地从概念上来认识。

   发菩提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同时发菩提心又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菩萨道是一个极其久远的时间,可以说旷远、无边无际。我们常讲,修行三大阿僧祗劫而成佛。三大阿僧祗劫的概念对我们凡夫来说,是天文数字都无法来衡量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一般的人是发不起菩提心,有的人发是发起来了,但容易退失。

   在《大智度论》里记载着,舍利弗尊者当年修学菩萨道的故事。舍利弗尊者,他现的是声闻相,他是佛的二圣弟子。他虽不是菩萨,但是过去也发过菩提心。他发菩提心修习以后,有一个天人来试探他,就在路上拦住他,对他说:医生告诉我,说我得了一种病必须要用人的眼睛来做药才能治好。你能不能把你的眼睛挖出来施舍给我呢?舍利弗尊者就把自己的左眼挖下来,双手送给这个天人了。天人接过来却说:你是怎么搞的,不先问清楚就挖眼睛。医生说左眼没用,非要右眼才可以用的!舍利弗又把右眼挖出来呈给对方。这个人接过右眼睛,拿到鼻子下闻了一闻,然后一下子扔到地上,还狠狠地用脚一踏,说道:你这个和尚,发心布施成就众生,结果怎么把你的这么臭的眼睛布施给我呢!这怎么能做药呢?就这样反倒把舍利弗给责骂了一顿。舍利弗经历了这件事情后,灰心丧气啊,感觉到这个菩萨道太难行了!就这样舍利弗退了菩提心。所以,结果就是,到释尊出世的时候,他只能以声闻身得度,当然最后佛还是给他授记了,但是离成佛还很远啊。如果当年他要是经过了这番考验,心不退的话,也许很早就已经成佛了。

   所以今天学习了菩提心的教法,就要知道这真的不是很容易听到的教授,也不是很多人都来劝大家真实地把菩提心生起来,为我们的成佛种下这个种子的。所以,大家真的是要想,佛法难遭遇啊。

   我们依据菩提心的内容和类别,把它分为两类三种。一类是世俗菩提心,一类叫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成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两种。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世俗菩提心里面的愿菩提心。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解释说:“为利一切诸有情故,愿当成佛,出其希求,是名愿心。”。就是说,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发愿成佛,最初产生了希求的愿望,就叫做愿菩提心。在《广论》里面又解释说:“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尤非满足。”这里面是讲了自利和利他的辨证关系。就是说,我们为了利益众生,必须成佛——够不够呢?不够,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因为,“基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以欲得。”就是说,只是把这个拿来自利的话呢,也必须成佛才能圆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自利利他,都必须要发菩提心,所以叫做愿菩提心。

   我们有的人把发菩提心讲的太容易了,流于庸俗。本来这是一个很尊贵的词语。今天,我们在寺院里面常常听到的话就是,“哎呀,这个居士,真是发心哪,昨天又拿了一千块钱来供养。”你看,拿钱就是发心。“哎呀,师兄啊,这个地还没有扫。你去发一下心,把这个地扫一下。”。这个话听起来,对研究过菩提心的人来说呢,往往觉得哭笑不得。为什么呢?扫地、洗碗、布施供养,这只是有漏的人天善法,跟誓度六道众生成佛的菩提心愿实在差距太远太远。这就是把发心弄得太简单化、庸俗化。

   另一种误区是又把发心弄得太难了。刚才我讲舍利弗的故事,马上就有三个同学递了条子上来,都说到这个事情。说,法师你讲的这个事情,舍利弗成佛如此之难,我等凡夫成佛机率能有几何?以我们所学的佛法在此世间能做个如法的好人吗?你看,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果然要把很多人吓退回去。没错,是难。但是,注意,菩提心是有层次和次第的,也就是说所发的菩提心,有不同的高低品类这样的分别。

   刚才我们讲的两大类,第二类的胜义菩提心是必须在证得空性后、和空性相契合而升起这个菩提心。在这时,所谓善业都能三轮体空,不着于相,这时的发心是证得空性的菩萨们才能做到的。

   虽然如此,但我们凡夫却可以从最基本的愿菩提心入手。愿菩提心是什么呢,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为利众生愿成佛的那个心,这个心愿升起来了,你就在念念之中升起了菩提心。难不难呢?很容易啊!

   大家读禅宗的公案,庞公、庞婆、庞蕴就讲修道的难和容易,三个人的答案都不同。唉,菩提心是难是易呢?既难又易。最简单的方面,也很容易,只要我在这里想:哎呀,众生太苦了,我也很苦;众生很苦恼、我也很苦恼;我想度众生、我也想度我自己。怎么办呢?法师说了,只有成佛才行,好,我为了度众生、我也为了度自己我愿意成佛。行了,恭喜各位,你已经是菩萨了,因为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升起来了。按经典所说,你已入菩萨位,称为名字位的相似菩萨,就是“好像是菩萨”。

   这里有一个故事:过去有个老和尚,是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一位罗汉圣人。他收了一个小徒弟。俩人行脚,在路上走。小徒弟挑着担子,衣钵都在里面,一边走一边打妄想:“我师父虽然是阿罗汉,但我听人讲,大乘菩萨需要成佛才行,我觉得不应该像我师父这样做一个自了阿罗汉,不行,我应该行菩萨行。”,他就在那里边走边打妄想。他师父呢就对他说:“徒弟啊过来,把你身上的担子给我挑。”他也不知道,挑了很久嘛,师父愿意挑那多好啊,就给师父了。走啊走,走在路上小和尚又打妄想了:“哎呀,师父也讲菩萨道很难行啊,好像还要布施头、脑髓。我这个身体刀割一下、针刺一下都很痛啊,要把我的头拿去布施,哎呀,这个太难做到了吧!”这时师父就对他说:“徒弟,过来,把担子挑上。”。他想,师父大概背累了,继续挑。挑啊挑,他又在想,“这个难行是难行啊,但是佛法修学要精进啊,那我不能因为这么一点小困难就退缩了,这有点不好哦,我觉得还是应该精进修行才对。”师父又说:“来来来,把担子再给我。”小和尚就很奇怪:“哎,这是怎么回事啊?平时我就这么挑着担子走得挺好的,今天你干吗一会挑过来一会挑过去呢?”师父就告诉他说:“你啊,刚才打的妄想我都明白,我都知道了。”阿罗汉有他心通。他说,“当你心中想:我想成佛的时候,你已经是菩萨了,而我呢,只不过是一个阿罗汉,从身份的种姓尊贵来说,你比我尊贵。我不能让一位菩萨给我一位二乘人挑担子,这个受不起,所以这个担子应该我挑。但是你后来又打妄想退了菩提心,那我是阿罗汉,你是一个凡夫,你又是我的小徒弟,你不挑这个担子谁挑啊!所以这个担子又归你挑。但后来你又发起来了,说,还是想修菩萨行,好了这个担子又归我来挑。所以我们就这样不停地倒来倒去,倒来倒去。”这故事说明什么:发心容易,退心也容易。要坚固这个菩提心很难,但是,我们常常地发愿,发起这个愿菩提心,哪怕时间很短,哪怕持续的时间只有几秒钟、半分钟、一分钟,这时候升起的功德也无比广大。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讲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比喻。它说,世界上最宝贵的宝石就是金刚钻,一颗金刚钻研磨得再碎再小,它也是一颗金刚钻,绝不是一颗小石子。那就是说,我发了菩提心,尽管还没有具足一切功德,甚至还没有修行好,但是我的身份从普通的凡夫提升到菩萨的境界了,我也像那颗小小的碎钻那么尊贵,如果我不发心,我永远就是一颗小石子。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菩提道路的久远和发心成佛的难度而退失了这个心,那就失去了大的意义。

   不过,我们也告诉大家,刚才讲的那个愿菩提心,还非常脆弱,我们要注意,在菩提心升起的这个问题上,它也需要一些外缘来辅助。我们有闻、思、修三慧,闻所得慧,思所得慧,修所得慧。在这里面,闻所得慧最容易,但是又最不坚固。我们所讲的愿菩提心里,“听闻经教”,就是我们在这里听讲座。大家暂时发起的菩提心就是闻菩提心,非常脆弱,极容易退失,只有经过久久的思维获得定解才行。这里要注意一个词,“定解”,就是坚定不移的确信,对佛法的认识…

《发菩提心 报四重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谐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