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田。
第二,他对我们有无上大恩德。第三,无足二足以及多足众生中尊。就是说一切众生中他都是最为殊胜的。第四,极难值遇,如优昙华。就像那最殊胜的优昙花,这是印度的一种花,据说传到中国后,就是大家培养的昙花。遇到佛也像优昙花开放一样极其难遇,事实也是如此啊。我们这里,不知道哪一位见过佛,给我举个手看看?好像没有啊。确实,我们很惭愧,这是我们的业障,“生在佛后”。佛出世,我们没有遇到;佛入灭后,我们好不容易遇到他的像法,已算是很庆幸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讲,这是有业障的表现。第五,是独一出现于三千大千世界。每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出世。第六,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依。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圆满都要依佛而生。
按照《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说法,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在这么炎热的夏天,感到有一丝凉风的吹拂,感到一丝清凉的受用,也一定是因过去恭敬三宝的培福中才能得到的。如果过去我们没有做过这样的善行,是不可能得到这种法缘的,所以佛是一切世出世间的圆满功德所依。因为这样的六个功德,佛宝能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佛宝的不可思议的恩德之处。
第二个是法宝的恩德。
法宝,有四种法。第一是教法;第二是理法;第三是行法;第四是果法。
从讲授理论到指导修学再到最后大家成就正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教理行果”四法。我们一般来讲的“名句文身”,就是指“教法”。我们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文字,都是佛法的教法。有为的一切法称作“理法”。“戒、定、慧”的部分称为“行法”。我们将证得的无漏道果称为“果法”。这四法可引领众生,出离到生死轮回的彼岸,这是法宝的不可思议的恩德。
第三个是僧宝的不思议恩德。
我们所讲的僧宝,指三种僧。大家现在一般讲的僧,都以为只是我们常见剃发、染衣的僧人。其实僧人染衣的“衣”,主要指袈裟。我们出家人平时穿的这个大褂还不算僧装,这其实只是有别于日常俗装的另一种俗装,仍然还是俗装而已。染衣的衣指袈裟。我们这里讲的僧,并不是仅指我们平时看到的这些僧。
僧宝包括三种僧。第一种叫菩萨僧;第二种叫声闻僧;第三个种叫凡夫僧。一般来说,菩萨僧讲的就是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菩萨等。声闻僧指我们说的舍利佛、目犍连、阿难、迦叶尊者等。而我们不过是普通凡夫僧。这第三种“僧”,就算没能得到无漏的戒定及慧的解脱,但是他们却发心殊胜。菩萨发大菩提心,而且他们所获的戒殊胜,比如从声闻律仪的角度讲,比丘戒是最殊胜的。凡夫僧,因为具如来的幢相,身份非常殊胜,因为具足这样的殊胜,我们在供养他的时候能获得无量福报。
僧宝具有不思议的功德。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报答三宝对我们的恩德。
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内容。就是最值得我们去报答、感恩的四种对象:第一是父母;第二是一切众生;第三是国土和国王;第四是三宝。
那么究竟怎样来报恩才算是圆满报恩呢?
刚才讲了必须要报恩。作为一个凡夫,我们曾讲乌鸦能反哺,小羊羔吃奶是跪着吃的,它们都知道要恭敬、要报恩。那么我们今天怎么做,才能圆满报恩呢?
这就进入到我们今天的重点,也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报恩与发菩提心。
报恩与发菩提心这两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看,在《大方便佛报恩经》里面,有一个《发菩提心品》。它是这样讲的,“菩萨摩诃萨,知恩者”,一个真正知恩的菩萨,“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知恩的人要发菩提心。“报恩者,亦当教一切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我要报答三宝恩等四重恩,那我也应当教化众生,使他们和我一样发起菩提心。经文又说,“菩萨摩诃萨初发三菩提心时,立大誓愿”,这就说到菩提心的内容,“若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俱足般若波罗密,是则名为自利,亦名利他。”这一点的核心,就是说菩提心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个,自利;第二个,利他。要具足这样两点,自利和利他结合。经文证明一个知恩报恩的菩萨必须要发菩提心。
那么究竟什么是菩提心?
我计划将讲授分为四个问题,但今天只能讲第一个。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菩提心。第二个,为什么要发菩提心。第三个,怎么样发菩提心。第四个,发了菩提心后怎样去做。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菩提,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称“阿耨三菩提”或“阿耨菩提”,翻成中国话就叫“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就是“无上”,“阿”字在印度梵文里是“无”的意思。“三藐三菩提”中,“三藐”是“正等”,“三”是“正”的意思,正确的正,“三藐三菩提”就是“正遍知”,也叫“正等正觉”。佛陀所觉悟的智慧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平等圆满这样的含义。为什么称为“无上”,叫“无上正等正觉”呢?“无上”的意思就是说,他所契悟到的佛法道理是最高的了,没有比他更高的,所以叫无上;第二层意思是,这个道法周遍法界,无所不包,所以叫做“正遍知”,一切无所不了解、无所不知。在经典里经常讲,佛对我们众生的心念,是可以完全了知的,他可以同时缘一切众生的心念,分分明明、清清楚楚地了知,不会混杂,他可以这样做到,所以叫“正遍知”。我们整个大乘菩萨的修行,都是为了成就这种最高、无上、平等、周遍、圆满无缺的智慧,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菩萨的大愿。这就是关于“菩提”的意思。
理解了菩提,我们再来看菩提心。
发起的求无上菩提的心愿就叫菩提心,我们希求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就叫做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能长养一切善根,就象良田。如果发起这样的菩提心而能够精勤修学的话,可以很快成就无上菩提的道果,所以说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之菩萨学之所依。一个大乘菩萨,最初也必须发起大心来,菩提心就是这样的心。这是我们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法尊法师在《广论释要》里这样解释:“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唯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这就是菩提心。我把他的话再精简概括成三句:发起第一个心愿,“解脱生死”,他不解脱生死就无法自利,不解脱生死,他自己都渡不过河。宗门下有一句话,“泥佛不度水,木佛不度火”,他自保尚且不能,去如何度大家呢?所以说第一个是必须自己解脱生死。发心自己解脱生死,所以可以自利。普度众生,这是利他,当然还要度别人,还要证得佛果,觉行圆满。自觉觉他,自利利人,最后证得佛果,觉行圆满。发起这样的志愿就叫做菩提心。这就叫发菩提心。
为什么说菩提心这么重要,一定要我们发起呢?我们平时在学修中都会做一些善事,比如持戒、布施、念佛、到寺院做义工、供养三宝等等。但是我们做这些事的时候有没有检讨过我们用什么心在做事呢?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样情况。在我过去信佛还没有明白佛理之前,我都不知道去求什么,叫做糊里糊涂的信。另外有一种很“聪明”、到庙里来专门和菩萨做生意的人,买上两斤香蕉、三斤苹果,还是拣比较便宜的那种,对于进口的好苹果,一看八块钱一斤,好贵,不要,不要。那边有削价的苹果,才一块五,好,这个来四斤,两斤梨再加一斤香蕉,往佛前一供,再一把香,估计就二十块钱。点燃香以后就跪在佛前,开始跟佛讨价还价了:菩萨啊,你看我又来拜你了,你要保佑我怎么怎么样…,保佑我的儿子怎么怎么样…,保佑我的孙子怎么怎么样…,保佑我的女儿怎么怎么样…。临走还想起来:邻居王大妈还托我,说是她最近头疼,你要是保佑她病好了呢,我让她也来给你买水果,给你烧香……就这样跟菩萨做生意。临走时,还很有可能跟庙里的师父说:“这些东西是供过佛的,我带回去给我小孙子吃,吃了让他长智慧”,三斤苹果要带回去两斤。哎呀,这个生意做得很好啊!这个世间人做生意讲投资很多钱,几百万、上千万才赚钱啊,结果,他可能就花20块钱,就要从他家里老的、小的,从生活到工作,从结婚到生子,全部都要包含在内。这样的投资,这样的居士应该被推荐到华尔街去做高级投资顾问,世界上哪有用20块钱,或者几块钱换来这么多的投资收益的交易呢?这样的人不去做投资顾问,真的是有点冤枉(笑声)。所以我觉得用这种心态去修,从表面看来供佛、供僧好象是善根,但是用《华严经》里的话来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啊!我当年念到这段话,真的是毛骨悚然。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自己过去做的这些事情根本没有一点跟佛法相应,都是在造魔业!因为没有菩提心的统摄,所做的一切功德,最多只能归到人天的福报而已。
那么当人天的福报享尽之后,会受更多的恶业。今天可能有很多人,包括在座的各位可能立下宏志,想要成为一个大公司的老总,想要拥有千万的财富,这样的发心可能也很好。他跪在菩萨面前,可能是这样讲的,“菩萨啊,你要保佑啊,我今天在此许个愿,你只要让我赚到上亿的利润,我绝对拿出几百万出来,好好盖这个庙宇,给你老人家重塑金身”。是,他可能的确做到了,赚到钱了,也确实拿出来盖庙了。表面看来他功德很大,建了庙、安了僧,但是没钱人造的恶多呢还是有钱人造的恶呢?关于这点,大可玩味啊!那些野生动物卖给谁吃的?难道是卖给各位上大学的,一个月几百块生活费的穷学生吗?你们消费得起吗?高消费的桑拿,要很多小姐来陪啊,是各位能做得到的吗?是,可能他修了善业,可能他得了福报。但是他造的恶业,如果说他不能得到真实的解脱,像这样的人只能是享…
《发菩提心 报四重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