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田。
第二,他對我們有無上大恩德。第叁,無足二足以及多足衆生中尊。就是說一切衆生中他都是最爲殊勝的。第四,極難值遇,如優昙華。就像那最殊勝的優昙花,這是印度的一種花,據說傳到中國後,就是大家培養的昙花。遇到佛也像優昙花開放一樣極其難遇,事實也是如此啊。我們這裏,不知道哪一位見過佛,給我舉個手看看?好像沒有啊。確實,我們很慚愧,這是我們的業障,“生在佛後”。佛出世,我們沒有遇到;佛入滅後,我們好不容易遇到他的像法,已算是很慶幸了。但是對于我們來講,這是有業障的表現。第五,是獨一出現于叁千大千世界。每個叁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出世。第六,世出世間,功德圓滿,一切義依。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的圓滿都要依佛而生。
按照《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說法,我們今天坐在這裏,在這麼炎熱的夏天,感到有一絲涼風的吹拂,感到一絲清涼的受用,也一定是因過去恭敬叁寶的培福中才能得到的。如果過去我們沒有做過這樣的善行,是不可能得到這種法緣的,所以佛是一切世出世間的圓滿功德所依。因爲這樣的六個功德,佛寶能利益一切衆生。這就是佛寶的不可思議的恩德之處。
第二個是法寶的恩德。
法寶,有四種法。第一是教法;第二是理法;第叁是行法;第四是果法。
從講授理論到指導修學再到最後大家成就正果,在這個過程中有“教理行果”四法。我們一般來講的“名句文身”,就是指“教法”。我們聽到的聲音、看到的文字,都是佛法的教法。有爲的一切法稱作“理法”。“戒、定、慧”的部分稱爲“行法”。我們將證得的無漏道果稱爲“果法”。這四法可引領衆生,出離到生死輪回的彼岸,這是法寶的不可思議的恩德。
第叁個是僧寶的不思議恩德。
我們所講的僧寶,指叁種僧。大家現在一般講的僧,都以爲只是我們常見剃發、染衣的僧人。其實僧人染衣的“衣”,主要指袈裟。我們出家人平時穿的這個大褂還不算僧裝,這其實只是有別于日常俗裝的另一種俗裝,仍然還是俗裝而已。染衣的衣指袈裟。我們這裏講的僧,並不是僅指我們平時看到的這些僧。
僧寶包括叁種僧。第一種叫菩薩僧;第二種叫聲聞僧;第叁個種叫凡夫僧。一般來說,菩薩僧講的就是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菩薩等。聲聞僧指我們說的舍利佛、目犍連、阿難、迦葉尊者等。而我們不過是普通凡夫僧。這第叁種“僧”,就算沒能得到無漏的戒定及慧的解脫,但是他們卻發心殊勝。菩薩發大菩提心,而且他們所獲的戒殊勝,比如從聲聞律儀的角度講,比丘戒是最殊勝的。凡夫僧,因爲具如來的幢相,身份非常殊勝,因爲具足這樣的殊勝,我們在供養他的時候能獲得無量福報。
僧寶具有不思議的功德。正因爲如此,我們需要報答叁寶對我們的恩德。
這是我們講的第二個內容。就是最值得我們去報答、感恩的四種對象:第一是父母;第二是一切衆生;第叁是國土和國王;第四是叁寶。
那麼究竟怎樣來報恩才算是圓滿報恩呢?
剛才講了必須要報恩。作爲一個凡夫,我們曾講烏鴉能反哺,小羊羔吃奶是跪著吃的,它們都知道要恭敬、要報恩。那麼我們今天怎麼做,才能圓滿報恩呢?
這就進入到我們今天的重點,也是我們要講的第叁個問題,就是:報恩與發菩提心。
報恩與發菩提心這兩者是什麼樣的關系呢?請大家看,在《大方便佛報恩經》裏面,有一個《發菩提心品》。它是這樣講的,“菩薩摩诃薩,知恩者”,一個真正知恩的菩薩,“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知恩的人要發菩提心。“報恩者,亦當教一切衆生,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果我要報答叁寶恩等四重恩,那我也應當教化衆生,使他們和我一樣發起菩提心。經文又說,“菩薩摩诃薩初發叁菩提心時,立大誓願”,這就說到菩提心的內容,“若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當大利益一切衆生,要當安置一切衆生大涅槃中,複當教化一切衆生,悉令俱足般若波羅密,是則名爲自利,亦名利他。”這一點的核心,就是說菩提心主要有兩個特征。第一個,自利;第二個,利他。要具足這樣兩點,自利和利他結合。經文證明一個知恩報恩的菩薩必須要發菩提心。
那麼究竟什麼是菩提心?
我計劃將講授分爲四個問題,但今天只能講第一個。第一個問題,什麼是菩提心。第二個,爲什麼要發菩提心。第叁個,怎麼樣發菩提心。第四個,發了菩提心後怎樣去做。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叫菩提,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略稱“阿耨叁菩提”或“阿耨菩提”,翻成中國話就叫“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就是“無上”,“阿”字在印度梵文裏是“無”的意思。“叁藐叁菩提”中,“叁藐”是“正等”,“叁”是“正”的意思,正確的正,“叁藐叁菩提”就是“正遍知”,也叫“正等正覺”。佛陀所覺悟的智慧叫做“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平等圓滿這樣的含義。爲什麼稱爲“無上”,叫“無上正等正覺”呢?“無上”的意思就是說,他所契悟到的佛法道理是最高的了,沒有比他更高的,所以叫無上;第二層意思是,這個道法周遍法界,無所不包,所以叫做“正遍知”,一切無所不了解、無所不知。在經典裏經常講,佛對我們衆生的心念,是可以完全了知的,他可以同時緣一切衆生的心念,分分明明、清清楚楚地了知,不會混雜,他可以這樣做到,所以叫“正遍知”。我們整個大乘菩薩的修行,都是爲了成就這種最高、無上、平等、周遍、圓滿無缺的智慧,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我們菩薩的大願。這就是關于“菩提”的意思。
理解了菩提,我們再來看菩提心。
發起的求無上菩提的心願就叫菩提心,我們希求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心就叫做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切諸佛的種子,能長養一切善根,就象良田。如果發起這樣的菩提心而能夠精勤修學的話,可以很快成就無上菩提的道果,所以說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之菩薩學之所依。一個大乘菩薩,最初也必須發起大心來,菩提心就是這樣的心。這是我們用最通俗的話來解釋。法尊法師在《廣論釋要》裏這樣解釋:“總觀叁界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唯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這就是菩提心。我把他的話再精簡概括成叁句:發起第一個心願,“解脫生死”,他不解脫生死就無法自利,不解脫生死,他自己都渡不過河。宗門下有一句話,“泥佛不度水,木佛不度火”,他自保尚且不能,去如何度大家呢?所以說第一個是必須自己解脫生死。發心自己解脫生死,所以可以自利。普度衆生,這是利他,當然還要度別人,還要證得佛果,覺行圓滿。自覺覺他,自利利人,最後證得佛果,覺行圓滿。發起這樣的志願就叫做菩提心。這就叫發菩提心。
爲什麼說菩提心這麼重要,一定要我們發起呢?我們平時在學修中都會做一些善事,比如持戒、布施、念佛、到寺院做義工、供養叁寶等等。但是我們做這些事的時候有沒有檢討過我們用什麼心在做事呢?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樣情況。在我過去信佛還沒有明白佛理之前,我都不知道去求什麼,叫做糊裏糊塗的信。另外有一種很“聰明”、到廟裏來專門和菩薩做生意的人,買上兩斤香蕉、叁斤蘋果,還是揀比較便宜的那種,對于進口的好蘋果,一看八塊錢一斤,好貴,不要,不要。那邊有削價的蘋果,才一塊五,好,這個來四斤,兩斤梨再加一斤香蕉,往佛前一供,再一把香,估計就二十塊錢。點燃香以後就跪在佛前,開始跟佛討價還價了:菩薩啊,你看我又來拜你了,你要保佑我怎麼怎麼樣…,保佑我的兒子怎麼怎麼樣…,保佑我的孫子怎麼怎麼樣…,保佑我的女兒怎麼怎麼樣…。臨走還想起來:鄰居王大媽還托我,說是她最近頭疼,你要是保佑她病好了呢,我讓她也來給你買水果,給你燒香……就這樣跟菩薩做生意。臨走時,還很有可能跟廟裏的師父說:“這些東西是供過佛的,我帶回去給我小孫子吃,吃了讓他長智慧”,叁斤蘋果要帶回去兩斤。哎呀,這個生意做得很好啊!這個世間人做生意講投資很多錢,幾百萬、上千萬才賺錢啊,結果,他可能就花20塊錢,就要從他家裏老的、小的,從生活到工作,從結婚到生子,全部都要包含在內。這樣的投資,這樣的居士應該被推薦到華爾街去做高級投資顧問,世界上哪有用20塊錢,或者幾塊錢換來這麼多的投資收益的交易呢?這樣的人不去做投資顧問,真的是有點冤枉(笑聲)。所以我覺得用這種心態去修,從表面看來供佛、供僧好象是善根,但是用《華嚴經》裏的話來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啊!我當年念到這段話,真的是毛骨悚然。爲什麼呢?因爲我發現自己過去做的這些事情根本沒有一點跟佛法相應,都是在造魔業!因爲沒有菩提心的統攝,所做的一切功德,最多只能歸到人天的福報而已。
那麼當人天的福報享盡之後,會受更多的惡業。今天可能有很多人,包括在座的各位可能立下宏志,想要成爲一個大公司的老總,想要擁有千萬的財富,這樣的發心可能也很好。他跪在菩薩面前,可能是這樣講的,“菩薩啊,你要保佑啊,我今天在此許個願,你只要讓我賺到上億的利潤,我絕對拿出幾百萬出來,好好蓋這個廟宇,給你老人家重塑金身”。是,他可能的確做到了,賺到錢了,也確實拿出來蓋廟了。表面看來他功德很大,建了廟、安了僧,但是沒錢人造的惡多呢還是有錢人造的惡呢?關于這點,大可玩味啊!那些野生動物賣給誰吃的?難道是賣給各位上大學的,一個月幾百塊生活費的窮學生嗎?你們消費得起嗎?高消費的桑拿,要很多小姐來陪啊,是各位能做得到的嗎?是,可能他修了善業,可能他得了福報。但是他造的惡業,如果說他不能得到真實的解脫,像這樣的人只能是享…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