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P3

  ..續本文上一頁盡這個福報之後,承受更深的痛苦,更加墮落。

   人天的福報是有漏的、靠不住的,而菩提心,在經文裏面用了一些比喻,說:“菩提心者,有如種子,能生諸佛法故。”,它像一個種子,能讓善果長出來。“菩提心者,有如福田,能長衆生白淨法故。”,它像一塊肥沃的田地,能夠生長白淨的善法。“菩提心者,有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它能夠承載我們世間的一切。我們每天在念功課,每天念的《普賢行願品》:“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要用大悲水去灌潤衆生,才能最後成就我們的菩提正果。所以,菩提心是要依衆生而發,沒有菩提心,就根本無法獲得真正的成就。在彌勒菩薩所造的論典《現觀莊嚴論》裏,有二十二種比喻來講菩提心,這二十二種比喻講得非常巧妙,它講得又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是勝義菩提心的境界。他把菩提心比喻成:大地、純金、初月、猛火、寶藏、寶源(寶源和寶藏是不一樣的,寶藏是指地底下埋藏的現成財寶,而寶源是指寶藏能源源不斷地生出來的地方,就如一些礦脈就是如此,它能長年累月地生長出來,比如水晶礦等)。他還把菩提心比喻成:大海、金剛、山王、良藥、善友、如意寶、日輪、歌音、國王、倉庫、大路、泉水、河流等二十二種。

   有幾種有關發菩提心的書很值得推薦給大家的,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讀一讀:《入菩薩行論》、《菩提道燈論》和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或者《略論》,噶舉派的《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次第論》,另外甯瑪派和薩迦派都有關于菩提心的教授,值得我們去學習。

   以上是我們給大家介紹關于菩提心是什麼,初步地從概念上來認識。

   發菩提心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同時發菩提心又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菩薩道是一個極其久遠的時間,可以說曠遠、無邊無際。我們常講,修行叁大阿僧祗劫而成佛。叁大阿僧祗劫的概念對我們凡夫來說,是天文數字都無法來衡量的,在這樣的過程中,一般的人是發不起菩提心,有的人發是發起來了,但容易退失。

   在《大智度論》裏記載著,舍利弗尊者當年修學菩薩道的故事。舍利弗尊者,他現的是聲聞相,他是佛的二聖弟子。他雖不是菩薩,但是過去也發過菩提心。他發菩提心修習以後,有一個天人來試探他,就在路上攔住他,對他說:醫生告訴我,說我得了一種病必須要用人的眼睛來做藥才能治好。你能不能把你的眼睛挖出來施舍給我呢?舍利弗尊者就把自己的左眼挖下來,雙手送給這個天人了。天人接過來卻說:你是怎麼搞的,不先問清楚就挖眼睛。醫生說左眼沒用,非要右眼才可以用的!舍利弗又把右眼挖出來呈給對方。這個人接過右眼睛,拿到鼻子下聞了一聞,然後一下子扔到地上,還狠狠地用腳一踏,說道:你這個和尚,發心布施成就衆生,結果怎麼把你的這麼臭的眼睛布施給我呢!這怎麼能做藥呢?就這樣反倒把舍利弗給責罵了一頓。舍利弗經曆了這件事情後,灰心喪氣啊,感覺到這個菩薩道太難行了!就這樣舍利弗退了菩提心。所以,結果就是,到釋尊出世的時候,他只能以聲聞身得度,當然最後佛還是給他授記了,但是離成佛還很遠啊。如果當年他要是經過了這番考驗,心不退的話,也許很早就已經成佛了。

   所以今天學習了菩提心的教法,就要知道這真的不是很容易聽到的教授,也不是很多人都來勸大家真實地把菩提心生起來,爲我們的成佛種下這個種子的。所以,大家真的是要想,佛法難遭遇啊。

   我們依據菩提心的內容和類別,把它分爲兩類叁種。一類是世俗菩提心,一類叫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成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兩種。

   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世俗菩提心裏面的願菩提心。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解釋說:“爲利一切諸有情故,願當成佛,出其希求,是名願心。”。就是說,我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所以發願成佛,最初産生了希求的願望,就叫做願菩提心。在《廣論》裏面又解釋說:“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尤非滿足。”這裏面是講了自利和利他的辨證關系。就是說,我們爲了利益衆生,必須成佛——夠不夠呢?不夠,因爲我們忘記了自己,因爲,“基于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以欲得。”就是說,只是把這個拿來自利的話呢,也必須成佛才能圓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爲了自利利他,都必須要發菩提心,所以叫做願菩提心。

   我們有的人把發菩提心講的太容易了,流于庸俗。本來這是一個很尊貴的詞語。今天,我們在寺院裏面常常聽到的話就是,“哎呀,這個居士,真是發心哪,昨天又拿了一千塊錢來供養。”你看,拿錢就是發心。“哎呀,師兄啊,這個地還沒有掃。你去發一下心,把這個地掃一下。”。這個話聽起來,對研究過菩提心的人來說呢,往往覺得哭笑不得。爲什麼呢?掃地、洗碗、布施供養,這只是有漏的人天善法,跟誓度六道衆生成佛的菩提心願實在差距太遠太遠。這就是把發心弄得太簡單化、庸俗化。

   另一種誤區是又把發心弄得太難了。剛才我講舍利弗的故事,馬上就有叁個同學遞了條子上來,都說到這個事情。說,法師你講的這個事情,舍利弗成佛如此之難,我等凡夫成佛機率能有幾何?以我們所學的佛法在此世間能做個如法的好人嗎?你看,我就知道,這個故事果然要把很多人嚇退回去。沒錯,是難。但是,注意,菩提心是有層次和次第的,也就是說所發的菩提心,有不同的高低品類這樣的分別。

   剛才我們講的兩大類,第二類的勝義菩提心是必須在證得空性後、和空性相契合而升起這個菩提心。在這時,所謂善業都能叁輪體空,不著于相,這時的發心是證得空性的菩薩們才能做到的。

   雖然如此,但我們凡夫卻可以從最基本的願菩提心入手。願菩提心是什麼呢,就是我剛才所說的爲利衆生願成佛的那個心,這個心願升起來了,你就在念念之中升起了菩提心。難不難呢?很容易啊!

   大家讀禅宗的公案,龐公、龐婆、龐蘊就講修道的難和容易,叁個人的答案都不同。唉,菩提心是難是易呢?既難又易。最簡單的方面,也很容易,只要我在這裏想:哎呀,衆生太苦了,我也很苦;衆生很苦惱、我也很苦惱;我想度衆生、我也想度我自己。怎麼辦呢?法師說了,只有成佛才行,好,我爲了度衆生、我也爲了度自己我願意成佛。行了,恭喜各位,你已經是菩薩了,因爲這個時候你的菩提心升起來了。按經典所說,你已入菩薩位,稱爲名字位的相似菩薩,就是“好像是菩薩”。

   這裏有一個故事:過去有個老和尚,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一位羅漢聖人。他收了一個小徒弟。倆人行腳,在路上走。小徒弟挑著擔子,衣缽都在裏面,一邊走一邊打妄想:“我師父雖然是阿羅漢,但我聽人講,大乘菩薩需要成佛才行,我覺得不應該像我師父這樣做一個自了阿羅漢,不行,我應該行菩薩行。”,他就在那裏邊走邊打妄想。他師父呢就對他說:“徒弟啊過來,把你身上的擔子給我挑。”他也不知道,挑了很久嘛,師父願意挑那多好啊,就給師父了。走啊走,走在路上小和尚又打妄想了:“哎呀,師父也講菩薩道很難行啊,好像還要布施頭、腦髓。我這個身體刀割一下、針刺一下都很痛啊,要把我的頭拿去布施,哎呀,這個太難做到了吧!”這時師父就對他說:“徒弟,過來,把擔子挑上。”。他想,師父大概背累了,繼續挑。挑啊挑,他又在想,“這個難行是難行啊,但是佛法修學要精進啊,那我不能因爲這麼一點小困難就退縮了,這有點不好哦,我覺得還是應該精進修行才對。”師父又說:“來來來,把擔子再給我。”小和尚就很奇怪:“哎,這是怎麼回事啊?平時我就這麼挑著擔子走得挺好的,今天你幹嗎一會挑過來一會挑過去呢?”師父就告訴他說:“你啊,剛才打的妄想我都明白,我都知道了。”阿羅漢有他心通。他說,“當你心中想:我想成佛的時候,你已經是菩薩了,而我呢,只不過是一個阿羅漢,從身份的種姓尊貴來說,你比我尊貴。我不能讓一位菩薩給我一位二乘人挑擔子,這個受不起,所以這個擔子應該我挑。但是你後來又打妄想退了菩提心,那我是阿羅漢,你是一個凡夫,你又是我的小徒弟,你不挑這個擔子誰挑啊!所以這個擔子又歸你挑。但後來你又發起來了,說,還是想修菩薩行,好了這個擔子又歸我來挑。所以我們就這樣不停地倒來倒去,倒來倒去。”這故事說明什麼:發心容易,退心也容易。要堅固這個菩提心很難,但是,我們常常地發願,發起這個願菩提心,哪怕時間很短,哪怕持續的時間只有幾秒鍾、半分鍾、一分鍾,這時候升起的功德也無比廣大。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講了一個非常動人的比喻。它說,世界上最寶貴的寶石就是金剛鑽,一顆金剛鑽研磨得再碎再小,它也是一顆金剛鑽,絕不是一顆小石子。那就是說,我發了菩提心,盡管還沒有具足一切功德,甚至還沒有修行好,但是我的身份從普通的凡夫提升到菩薩的境界了,我也像那顆小小的碎鑽那麼尊貴,如果我不發心,我永遠就是一顆小石子。所以,我們不能因爲菩提道路的久遠和發心成佛的難度而退失了這個心,那就失去了大的意義。

   不過,我們也告訴大家,剛才講的那個願菩提心,還非常脆弱,我們要注意,在菩提心升起的這個問題上,它也需要一些外緣來輔助。我們有聞、思、修叁慧,聞所得慧,思所得慧,修所得慧。在這裏面,聞所得慧最容易,但是又最不堅固。我們所講的願菩提心裏,“聽聞經教”,就是我們在這裏聽講座。大家暫時發起的菩提心就是聞菩提心,非常脆弱,極容易退失,只有經過久久的思維獲得定解才行。這裏要注意一個詞,“定解”,就是堅定不移的確信,對佛法的認識…

《發菩提心 報四重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諧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