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愿部分有着惊人的一致。一是大愿数目一致,都是四十八愿。二是顺序一致,完全没有排列上的差异。三是内容一致,两种译本仅有文字上的差异,不存在义理上的不同。故而一直以来,大家都认定魏译本和唐译本的梵文底本应该是同一体系的。
叁, 宋译本(法贤译本)是不是在魏译本四十八愿基础上“省”为三十六愿?
从数目来看,好象宋译本是省略了12愿,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宋译本比其它四种译还有多出的内容。比如宋译本第19愿、第20愿和第21愿,讲如何供养他方佛: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居宝刹所有菩萨,发勇猛心运大神通,往无量无边无数世界诸佛刹中,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供养承事,回求菩提。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居宝刹所有菩萨,发大道心,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承事供养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於尔时,以宿愿力,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养,令彼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居宝刹所有菩萨,随自意乐不离此界,欲以真珠璎珞,宝盖幢幡,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华伎乐,供养他方无量诸佛。又复思惟,如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劳诸佛,令我无益。作是念时,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尔时菩萨,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7)
这里三愿,除第一条和其他译本大体相当外,后两条中所言,如十方诸佛伸手受供和供具自然到十方诸佛前供养,都是另外四译没有的内容。又如宋译本第14愿: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十方无量无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求生诸佛刹土,无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8)
一般人都知道闻阿弥陀佛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者,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这一愿明确告诉我们,这样做,可以“随意往生诸佛刹土”!这与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派八大菩萨引导学人往生西方,实在是同一悲仰,更能体现佛佛道同,东西不二,互为辅助的深意来。
上述这些内容,怎么会是“省”呢?由此可见,魏源所强调的会集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三)魏承贯会集本的问题
印光大师所说“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於龙舒”一句中的“学识”,并不是指世间的学识,而是指出世间的学识--佛学。而“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一句中的“迹”,则是指世间的业绩,而不是指出世间--在佛法学修上的造诣。也就是说,印光大师认为,魏源在佛学上的造诣是比不了王龙舒的,但由於他在世间法上的业绩显著,故而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并不是魏源真的能超越於王龙舒之上。从王龙舒和魏源的学佛历程、各自的净土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来看,印光大师的话是很中肯的。
对於魏源的《无量寿经》会集本,印光大师的评价是“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要理解这样一句高度概括的话,我们不妨来看看魏会本的问题究竟在哪里。
在《无量寿经会译叙》中,魏源强调会集的原则是:
“谨会数译,以成是经,无一字不有来历,庶几补云栖之缺憾,为法门之善本矣。”(49)
可惜,我们看到的魏会本并不是他自己宣传的“无一字不有来历”。与此相反,魏会本中最大的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杜撰经文、二是改篡经文、三是臆增经文。我们略举数例如下,以为说明:
其一,杜撰经文。
魏会本第十愿说:
“第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悉得广长舌,说法善巧,辩才无碍者,不取正觉。”(50)
这一愿,魏译本(第二十九愿)作: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51)
唐译本(第二十九愿)作:
“若我成佛,国中众生读诵经典,教授敷演,若不获得胜辩才者,不取菩提。”(52)
宋译本(第十八愿)作: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我刹土中所有菩萨,皆得成就一切智慧,善谈诸法秘要之义,不久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53)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各本之中(后汉本和吴译本没有相应内容)都没有“悉得广长舌”的话,甚至在各译的经文之中,也没有国中天人“悉得广长舌”的说法,乃是魏源杜撰添加进去的。其他类似的例子还有:第一愿杜撰“国中无三恶道之名”、第二愿杜撰“有愿生我国者,命终即化男身,来生我刹土。生莲华中,华开见佛”、第十七愿杜撰“乃至临终十念求生”、第十八愿杜撰“永不退失善根”、第二十愿杜撰“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等等。这些还是仅就大愿部分举例,经文之中的杜撰例子,由於篇幅限制,兹不具述。这是典型的“胆大”加“心粗”。
其二,改篡经文。
魏会本第二大愿说:
“第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亦无女人。其他国女人,有愿生我国者,命终即化男身,来生我刹土。生莲华中,华开见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54)
这一愿之中,有这么一个问题: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胎生”?在原译的愿文之中,本来没有涉及“胎生”这一问题。这里魏源将“胎生”扯进来,已经是杜撰经文。而且,经文之中明明有“胎生”的话,这样一来,就发生了矛盾。我们来看原译。魏译本《无量寿经》中,佛问阿难:
“其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亦皆自然。”(55)
这是明明白白说有“胎生”。为什么会有“胎生”?经中云: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於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於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於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於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於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56)
可见,西方极乐世界有“胎生”和“化生”两种。其区别就在“胎生”是因为缺少智慧,对於佛智疑惑不信,但能修诸功德,故往生西方如处胎中。这里的“胎生”乃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有经产道处於胞胎之中而生者。联系上下经文之意,并不会产生什么误会。尤其是宋译本,对此进行了很细致的分辨:
“佛言:慈氏,极乐国中有胎生不?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其中生者,譬如欲界诸天,居五百由旬宫殿,自在游戏,何有胎生。世尊,此界众生,何因何缘而处胎生?
佛言:慈氏,此等众生,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别。深著世乐人间福报,是故胎生。若有众生,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是人命终,刹那之间,於佛净土,坐宝莲花,身相具足,何有胎生。”(57)
而魏源这样一改,就致使愿文与经文发生矛盾,实在是画蛇添足之举。黄念祖在《大经解》中也指出:
“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魏译》云:“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唐宋两译同之,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58)
这也是典型的“胆大”加“心粗”。
其三,臆增经文。
尤其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他在会集本的最后部分,增加了这么一段话:
“过是以往(案:指留此经一百年后),《无量寿经》亦灭,惟馀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59)
据魏源自己说,“此四句各译无之,今从《大集经》增入,使人知此净土法门,为末法第一津梁,且使人免法灭之惧。”(60)印光大师所说“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馀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正是指此而言。所谓“理虽有益”,是说魏源为了让人了解净土法门之殊胜,固然有益处。所谓“事实大错”,是说这种做法,已经不是会集各译,而是自己造经了,当然“不可依从”!而且,魏源自称这四句话是从《大集经》增入的,我们却在《大集经》乃至其他经典之中都找不到这样的句子,不知道魏源所据的《大集经》又是什么珍本、秘本呢?(61)这更是典型的“胆大”加“心粗”。
四、综 述
(一)具有普适性的五点反对会集本的理由
综合印光大师在前面几封信中的观点,反对会集本的理由有五点:
一,古代译经极为慎重:古代翻译佛经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所译经典都是经过集体推敲印证的,不能“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二,会集佛经极难无误:会集佛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王龙舒在佛学上的造诣,尚且不能避免谬误,其他人就更难保证质量。
三,会集导致妄改佛经:会集佛经会开后人随意妄改佛经的先例。
四,古德不流通会集本:古代大德如莲池大师,都不流通会集本,所以今天也不能流通其他会集本。
五,会集本授辟佛者柄:会集佛经会导致反对佛教的人有“佛经乃是后…
《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