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2、信仰感情的冷漠
如果说这是一个信仰荒漠的时代,那么中国佛教更是信仰荒漠化的时代。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环境下,人们夹着尾巴做“佛教徒”,从来不敢宣称自己是佛教徒,从来不敢公开到寺院来拜佛。信仰是需要激情的,需要一种担当与冲动,敢于冲破世俗的禁锢,敢于为人所不敢为,这是信仰的力量。“将此身心奉尘刹”,我们又有什么可惧的呢?所以,我们佛教在“灰色情调”下,佛教徒都是那么萎缩与胆小,佛教都成为“好欺负”的象征了,我们又有什么好骄傲的呢?尽管我们知道自己的佛教很伟大、很精深,可是我们缺乏表现自己信仰的激情与勇气。
在佛教信仰的冷漠中,人们一般只要想到一点,即根本就没有什么佛教信仰。但坚决、果断而明确地脱离佛教,这本身就包含一些激情的因素。所以,这不是冷漠的最可怕的方式。佛教信仰冷漠最危险、最普遍的方式在于,人们具有一点佛教信仰,但这种信仰畸形地变成了纯粹的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儿戏”,被搞得一团糟,以至于人们竟能毫无激情地拥有佛教,这是冷漠的最危险方式。所以,无论人们怎样去谴责道风不振、佛法衰微……人们总认为自己问心无愧,认为这种谴责与他们自己风马牛不相及。所以,现代佛教界无论去提倡什么,既没有支持的声音,也没有反对的声音,这是最可悲的。
正是缺乏信仰的激情,会造成信仰感情的冷漠,这主要表现在现代佛教徒缺乏护教情结。信仰是我们的生命,那么我们应该会如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佛教。可是,现代佛教界太缺少了这种护教的激情了。当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炸时,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佛在炮火的轰击下,而化成灰,化成泪,大佛在我们的视线中永远消失了。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痛,我们全世界又有多少佛教徒能够为此而奋起努力。“9.11事件”后,中国又有多少寺院为此举行法会,祝祷世界和平,祈祷死者在他方世界能够安宁地生活,祝福生者永远幸福?在一个上千万的大城市中,佛陀的诞日举行浴佛会,我们到场的佛教徒只有一千多人,难道只有这么多人信仰佛教吗?
信仰的激情是需要表达的,正是因为不断的表达,我们的信仰反而更加坚定,更加富有激情。如果我们如此冷漠于我们自己的佛教信仰,那么有一天佛教可能真的会从我们手中消失掉了。
3、信仰实践法门的缺位
信仰贯穿于整个佛法修学的始终,我们信顺、信可佛法,还要信求、信证佛法,这才是真正的信仰。信仰是需要自己亲身的体验,一种缺乏体验的信仰是不牢固的,是很难接受考验的。
但是,现代佛教也许真的是“末法时代”了,千篇一律的念佛,“念佛至上论”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修行人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位学教的法师,平常钻研教理,那么则是一位“不修行人”,或者是“不想了脱生死的人”;在禅堂里坐禅,坐禅很难断除烦恼,因此禅者是一位“很难了脱生死的人”。如果真的那么简单,三藏十二部都不要了,只剩下净土三经就可以了吗?所以,师父们只能告诉他的信徒:老实念佛,别无他语。高,确实高明,但是否他缺一点什么呢?但是,也说不出所以然了。
作为初学者,尤其具有现代理性思维习惯的现代人,他需要一种来自不同于世间的体验,一种宁静与喜悦。其实,禅修是一种最好的方法。禅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于一境,只有歇下狂心,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利安乐,这绝非五欲之乐所能够相比。有了禅修的经验以后,他的佛教信仰才能加倍上升。
其实,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因此修行法门也应该是多元的,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正是说明佛教的伟大。在这种多元的环境下,我们反而只提倡一种法门,这岂不是怪哉!这岂不是佛法的悲哀!
4、佛教信仰的提升
改变佛教信仰的现状,这绝非几句话。但是,有些话不说白不说,明知道是白说也要说。佛教流传至今天,其历史遗留的问题已经深入民众,一种历史的深沉与厚重,使人们的佛教信仰很难变得清晰、明了。佛教信仰是激情与理性的合一,所有信仰的误区来自其中的偏颇,缺乏理性的思考便会造成信仰主体的模糊不清,缺乏激情的表达却产生了信仰的冷漠。
因此,佛教信仰的提升,其主要方法在于追求激情与理性的平衡。所以,首先努力宏扬正法,推进佛教的正信,剔除佛教信仰的庸俗化、鬼神化、商业化,纯正我们的信仰;加强文化宣扬工作,出版大量适应现代阅读习惯、装帧精美的书籍。第二,制造佛教信仰的氛围,加强适合现代根性的弘法方式,如夏令营、梵呗演唱、读书会、沙龙讨论等;同时,积极推行慈善事业,将佛教徒的慈悲集中起来,体现佛教徒的力量与团结。第三,提供多元的修行法门,积极提倡禅修、静坐,从身心给予现代以安宁、自由。
每一个人的信仰都是一种因缘,一种情结,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信仰,其实是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要那种幸福、快乐的感觉在静静的信仰生活中,慢慢得到一点体会,似乎也就够了。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个体的信仰。佛教,一个所有人类应该选择的信仰,它应该能够为人类带来最大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佛教徒,我们有义务来承担这种传播信仰的责任。愿我们的正法久住,慧灯长明!
《激情与理性——佛教信仰的特点、误区及其提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