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是真挚而纯洁的好感与景慕;这是使内心归于安定澄净的心力,如摩尼宝珠能清浊水一样。信心一起,心地纯净而安定,没有疑惑,于三宝充满了崇仰的真诚。由于见得真,信得切,必然要求自己从实践中去实现佛法。
对于学佛的入门,有些人因信仰而入,有些人因慈悲而入,有些人因智慧而入。但是,信仰作为学佛的初门,声闻乘中说:“信为能入,戒为能度”,菩萨乘中说:“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戒与智,不妨有所偏重,而“信为能入”却是一致而不可或缺的。释尊初成佛时,想到说法的不容易,觉得唯有信心具足,才能领受修学。龙树比喻说:如人入宝山而没有手,就一无所得;见闻佛法而没有信心,到头来也是一无所有。这可见佛法的无边功德,都从信心的根源中来,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
整个佛法修学的次第以信、解、行、证为中心,一般人以为信仰只是佛法修学的初门,但是这四个阶段都是互相融摄、贯通,一种不断升华、提高、进步的过程。如果以“信”贯穿整个佛法,则可以分为“信顺”、“信忍”、“信求”到“证信”,这都叫做“信”——以心净为信。
信顺,是对于三宝有一种纯洁的同情与好感,无私的清净心,能领解事理。只有真正信顺佛法,才能接受与认可佛法,才能进入佛法的大门。信顺,首先要求对佛法没有怀疑,能够确认其真实性与绝对性,这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共性。依此而进求深刻的理解,得到明确的正见,即名“信忍”或“信可”。佛教的信仰绝非只是一种纯粹的激情式的信仰,更加鼓励人们去思考与抉择佛法,成就“抉择慧”。只有经过抉择慧的思考,才能产生真正、恳切的信仰。经过“信顺”、“信可”,信心才是真正的成就,这是“信解位”。
信仰不仅仅是一种感情与理性的认同,更需要有亲切的体验,发起实现这目标的追求。所以,信仰的实践是需要有其自身的体验与灵感,如果信仰者没有体验到信仰的利益则很难坚固自己的信心。佛教的信仰也是如此,所以在佛经以及祖师大德的著作中,乃至在现代佛法的弘扬中,灵感与体验则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信心不断地增胜,这是“解行位”。
“证信”或者可以称为“证净”,这是经过自己的实践而证实其所信非虚,这是“悟不由他”、“不依文字”,这就是“证位”。所以,信仰不仅是一种信奉,更要求我们去实践、证实自己的信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信心不退。如禅者所说的悟,小乘所说的四不坏信──四证净(佛证净、法证净、僧证净、圣戒证净),都是净信;大乘发菩提心,也即是大乘信心的成就;等到彻证大乘法,那就叫净心地。所以,《大乘起信论》强调信仰佛、法、僧、真如,就是以修学大乘而证得真如,最终完成大乘信心为宗趣的。如果不能对大乘法生起信心,即与大乘无缘了。
3、信仰是一种自内证性
按照宗教学的通常说法,宗教的产生来自于人类的依赖感与超越感。自己意向客观化,与所依赖者为幻想的统一,成为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说,宗教是必然有神的,总带有幻想、他力的成分。但是,对于佛教是否符合一般意义的宗教定义,则有所争论。佛教是宗教,又是无神论。佛法的信仰强调其内证性、独立性,所以“信仰”不能被外在的人事所迷,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因此,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法将每个人的人格,提升到最高,所谓“人人皆有佛性”,若能有这种体认,则信心必能增长。
佛说:有情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决定。佛教的究竟归依,就是有情自己依符合法则的思想与行为,从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净化自己,圆成自己。所以归依法,就是以因果事理的真相为依归;归依佛与归依僧,佛与僧即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觉者;归依即对于觉者的景仰,并非依赖外在的神。佛法是自力的,从自己的信仰、智慧、行为中,达到人生的圆成。佛法与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视自力的净化,这就是佛教信仰的自内证性。
信仰、修学佛法,是作为轨范身心的修持法,是为了实现自心的清净与自在。所信、所学的,不是身心以外的神明崇拜,而是确信自(己身)心的可从修治以到达完满的自在。大乘法──修行成佛的法门,是以自心为中心而去信仰、修学,以及从自心为根本的立场去理解一切。所以《大乘起信论》指出,大乘就是众生心;大乘起信,是信得以众生心为本的法门。
所以,归依的深义,是归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当体,就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身与僧伽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都不离自身,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显现的。所以,我们佛教徒归依三宝,举行归依仪式,从表面看来,归依是信赖他力的摄受加持;其实,从深处看,这只是增上缘,而实是激发自己身心,愿实现我们自己的“自性三宝”。
4、佛教信仰具有包容性、圆融性
信仰在感情上具有一种排他性,这是必然的,佛教信仰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无限膨胀这种排他性,便会成为宗教上的原教旨主义或排斥异端。所以,一种宗教信仰必须坚持自己的宗教主体性,同时又要有包容性、圆融性,这种宗教才能给社会、人类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利益。佛教,便能做到这一点。
在佛教徒的眼中,佛教是伟大的、至高无上的、究竟的,归依是回邪向正、回迷向悟。所以,在佛教立场上,那种三教同源论只是出于一种教化的方便说,并非究竟义。若不断请其他宗教人士向一般佛教徒宣说教义,虽然表面上这有助于了解其他宗教,促进宗教和平,但这毕竟有违于佛教信仰的纯洁与至上。但是,佛教是一种和平、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传教而发生战争,佛教徒以其特有的包容心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尤其是中国佛教,以其特有的融摄力与教化力,以“判教”作为方便手段,将其他宗教、文化摄入自己的信仰体系。这样,不但体现了佛教的伟大与究竟,而且表现出佛教的包容性。
但是,佛教的信仰是最合乎理性的,一位对佛法已经具有相当认识的佛教徒,对能够接受考验而无法动摇他的信心。而且,佛教不是一个独断信仰的宗教,不否定其他宗教的价值。佛教将法门分为五乘,人天乘便是五乘的基础,是一切法门的共通法门,也是一切宗教与哲学的共通善法。所以,一位正信的佛教徒虽然自信佛教的价值超过其他宗教,但是却是不歧视、排斥其他宗教,这是佛教的殊胜处。
佛教的信仰既然是激情与理性的合一,所以在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便表现出应有的仪式与智慧。有些人经常认为信仰佛教不必要任何外在的仪式,不需要参加任何佛教法会或活动,认为这种信仰是低级的。其实不然,仪式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体现,是佛教徒表达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实践佛教礼仪的过程中,通过事相、感性的感染力,从而让佛教徒能够领会佛教的智慧与哲理,陶冶佛教徒的心灵,有助于传播和强化佛教信仰。同时,佛教礼仪是僧团联系信徒的重要渠道,加深佛教徒之间的感情,是提高佛教徒凝聚力的源泉。在参加各种佛教的过程中,我们佛教徒不断地加强佛教的认同感,以及自身作为佛教徒的认同感,会在内心世界里形成一种强烈的感受:我是佛教徒!这是非常神圣而且有意义的。而且在集体的生活中,在大众的加持力下,更容易收摄自己的身心,更容易增强自己的信心。
但是,佛教的一切仪式都是作入悟入真理的方便与基础,许多仪式本身都具有表法的意义,如烧香、供花等。正是通过这些仪式,使我们了解到佛法的内在生命与宇宙真理。这体现出佛法理事圆融的特质。
所以,佛教信仰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具有与其他宗教信仰相同的一面,但是佛教信仰更突出表现其不共与殊胜的一面。
二、现代佛教信仰的误区及提升
佛教信仰本来是一种纯洁、至上、究竟的信仰,是激情与理性的合一,是一种超越与脱俗的情结。但是,人类的根性不一,佛教流传地域的区域文明不同,便会出现佛教信仰偏离正常的轨道,而在信仰层面上出现种种误区。
由于中国传统儒家重视“孝道”,讲究慎终思远,道教强调鬼神信仰,无形中影响了中国佛教徒的信仰取向;同时,中国人天生重视现实利益,对于宗教信仰都是采取一种利益交换的形式,也会形成中国佛教重视现实利益的特点。随着科学的发达,西方文化的传入,佛教信仰在遭受外来文明及宗教的冲击下,在信仰生活中遇到许多现实困境。
1、信仰主体的模糊不清
在现代社会的佛教信仰里,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存在信仰主体模糊不清的误区。在新加坡的一次宗教信仰调查中,根据资料显示,信仰佛教的人数占全部国民的百分之六十。但是,新加坡的佛教界十分清楚这其中的水分。因为有些人认为自己有时到寺院烧香、拜拜佛,便是信仰佛教,尽管他家中供着孔子、老子、财神、灶神等。中国佛教的信徒中,以中老年居多,所以这种情况也是非常严重。
中国的宗教,始终是在迷信与理性的交杂之中,五千年文明从未产生过像其他教的一神信仰。因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等都是一样的,只要可以祈福、保佑平安,至于信仰什么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所以其信仰是一种笼统、模糊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佛教信仰的包容性所造成的流弊。
同时,因为这种信仰主体的模糊不清,加上“人死为鬼”观念的影响,也给鬼神等民间信仰在佛教中留下余地,佛教成为一种鬼神宗教。因此,经忏佛事的流行,加深了人们对佛教的这种观感。所以,在寺院中也烧纸钱、锡箔,也有寺院抽签、算卦,佛陀他老人家看了,天天都要掉眼泪的,也许是被那些纸钱、锡箔的烟灰所熏的缘故吧!
…
《激情与理性——佛教信仰的特点、误区及其提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