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真摯而純潔的好感與景慕;這是使內心歸于安定澄淨的心力,如摩尼寶珠能清濁水一樣。信心一起,心地純淨而安定,沒有疑惑,于叁寶充滿了崇仰的真誠。由于見得真,信得切,必然要求自己從實踐中去實現佛法。
對于學佛的入門,有些人因信仰而入,有些人因慈悲而入,有些人因智慧而入。但是,信仰作爲學佛的初門,聲聞乘中說:“信爲能入,戒爲能度”,菩薩乘中說:“信爲能入,智爲能度”。戒與智,不妨有所偏重,而“信爲能入”卻是一致而不可或缺的。釋尊初成佛時,想到說法的不容易,覺得唯有信心具足,才能領受修學。龍樹比喻說:如人入寶山而沒有手,就一無所得;見聞佛法而沒有信心,到頭來也是一無所有。這可見佛法的無邊功德,都從信心的根源中來,所以說:“信爲道源功德母”。
整個佛法修學的次第以信、解、行、證爲中心,一般人以爲信仰只是佛法修學的初門,但是這四個階段都是互相融攝、貫通,一種不斷升華、提高、進步的過程。如果以“信”貫穿整個佛法,則可以分爲“信順”、“信忍”、“信求”到“證信”,這都叫做“信”——以心淨爲信。
信順,是對于叁寶有一種純潔的同情與好感,無私的清淨心,能領解事理。只有真正信順佛法,才能接受與認可佛法,才能進入佛法的大門。信順,首先要求對佛法沒有懷疑,能夠確認其真實性與絕對性,這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共性。依此而進求深刻的理解,得到明確的正見,即名“信忍”或“信可”。佛教的信仰絕非只是一種純粹的激情式的信仰,更加鼓勵人們去思考與抉擇佛法,成就“抉擇慧”。只有經過抉擇慧的思考,才能産生真正、懇切的信仰。經過“信順”、“信可”,信心才是真正的成就,這是“信解位”。
信仰不僅僅是一種感情與理性的認同,更需要有親切的體驗,發起實現這目標的追求。所以,信仰的實踐是需要有其自身的體驗與靈感,如果信仰者沒有體驗到信仰的利益則很難堅固自己的信心。佛教的信仰也是如此,所以在佛經以及祖師大德的著作中,乃至在現代佛法的弘揚中,靈感與體驗則是不可缺少的。在實踐的過程中,信心不斷地增勝,這是“解行位”。
“證信”或者可以稱爲“證淨”,這是經過自己的實踐而證實其所信非虛,這是“悟不由他”、“不依文字”,這就是“證位”。所以,信仰不僅是一種信奉,更要求我們去實踐、證實自己的信仰,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信心不退。如禅者所說的悟,小乘所說的四不壞信──四證淨(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聖戒證淨),都是淨信;大乘發菩提心,也即是大乘信心的成就;等到徹證大乘法,那就叫淨心地。所以,《大乘起信論》強調信仰佛、法、僧、真如,就是以修學大乘而證得真如,最終完成大乘信心爲宗趣的。如果不能對大乘法生起信心,即與大乘無緣了。
3、信仰是一種自內證性
按照宗教學的通常說法,宗教的産生來自于人類的依賴感與超越感。自己意向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爲幻想的統一,成爲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說,宗教是必然有神的,總帶有幻想、他力的成分。但是,對于佛教是否符合一般意義的宗教定義,則有所爭論。佛教是宗教,又是無神論。佛法的信仰強調其內證性、獨立性,所以“信仰”不能被外在的人事所迷,而忘記了自己的本性。因此,佛陀說:“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佛法將每個人的人格,提升到最高,所謂“人人皆有佛性”,若能有這種體認,則信心必能增長。
佛說:有情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思想行爲而決定。佛教的究竟歸依,就是有情自己依符合法則的思想與行爲,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淨化自己,圓成自己。所以歸依法,就是以因果事理的真相爲依歸;歸依佛與歸依僧,佛與僧即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覺者;歸依即對于覺者的景仰,並非依賴外在的神。佛法是自力的,從自己的信仰、智慧、行爲中,達到人生的圓成。佛法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視自力的淨化,這就是佛教信仰的自內證性。
信仰、修學佛法,是作爲軌範身心的修持法,是爲了實現自心的清淨與自在。所信、所學的,不是身心以外的神明崇拜,而是確信自(己身)心的可從修治以到達完滿的自在。大乘法──修行成佛的法門,是以自心爲中心而去信仰、修學,以及從自心爲根本的立場去理解一切。所以《大乘起信論》指出,大乘就是衆生心;大乘起信,是信得以衆生心爲本的法門。
所以,歸依的深義,是歸向自己(自心,自性):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自己身心的當體,就是正法涅槃;自己依法修持,自身與僧伽爲一體,這就是所謂的“自性叁寶”。佛、法、僧叁寶,都不離自身,都是自己身心所能成就、顯現的。所以,我們佛教徒歸依叁寶,舉行歸依儀式,從表面看來,歸依是信賴他力的攝受加持;其實,從深處看,這只是增上緣,而實是激發自己身心,願實現我們自己的“自性叁寶”。
4、佛教信仰具有包容性、圓融性
信仰在感情上具有一種排他性,這是必然的,佛教信仰也不例外。但是,如果無限膨脹這種排他性,便會成爲宗教上的原教旨主義或排斥異端。所以,一種宗教信仰必須堅持自己的宗教主體性,同時又要有包容性、圓融性,這種宗教才能給社會、人類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利益。佛教,便能做到這一點。
在佛教徒的眼中,佛教是偉大的、至高無上的、究竟的,歸依是回邪向正、回迷向悟。所以,在佛教立場上,那種叁教同源論只是出于一種教化的方便說,並非究竟義。若不斷請其他宗教人士向一般佛教徒宣說教義,雖然表面上這有助于了解其他宗教,促進宗教和平,但這畢竟有違于佛教信仰的純潔與至上。但是,佛教是一種和平、智慧的宗教,在佛教曆史上,從來沒有因爲傳教而發生戰爭,佛教徒以其特有的包容心爲人類文明做出自己的貢獻。尤其是中國佛教,以其特有的融攝力與教化力,以“判教”作爲方便手段,將其他宗教、文化攝入自己的信仰體系。這樣,不但體現了佛教的偉大與究竟,而且表現出佛教的包容性。
但是,佛教的信仰是最合乎理性的,一位對佛法已經具有相當認識的佛教徒,對能夠接受考驗而無法動搖他的信心。而且,佛教不是一個獨斷信仰的宗教,不否定其他宗教的價值。佛教將法門分爲五乘,人天乘便是五乘的基礎,是一切法門的共通法門,也是一切宗教與哲學的共通善法。所以,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雖然自信佛教的價值超過其他宗教,但是卻是不歧視、排斥其他宗教,這是佛教的殊勝處。
佛教的信仰既然是激情與理性的合一,所以在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便表現出應有的儀式與智慧。有些人經常認爲信仰佛教不必要任何外在的儀式,不需要參加任何佛教法會或活動,認爲這種信仰是低級的。其實不然,儀式是佛教徒信仰生活的重要體現,是佛教徒表達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實踐佛教禮儀的過程中,通過事相、感性的感染力,從而讓佛教徒能夠領會佛教的智慧與哲理,陶冶佛教徒的心靈,有助于傳播和強化佛教信仰。同時,佛教禮儀是僧團聯系信徒的重要渠道,加深佛教徒之間的感情,是提高佛教徒凝聚力的源泉。在參加各種佛教的過程中,我們佛教徒不斷地加強佛教的認同感,以及自身作爲佛教徒的認同感,會在內心世界裏形成一種強烈的感受:我是佛教徒!這是非常神聖而且有意義的。而且在集體的生活中,在大衆的加持力下,更容易收攝自己的身心,更容易增強自己的信心。
但是,佛教的一切儀式都是作入悟入真理的方便與基礎,許多儀式本身都具有表法的意義,如燒香、供花等。正是通過這些儀式,使我們了解到佛法的內在生命與宇宙真理。這體現出佛法理事圓融的特質。
所以,佛教信仰作爲一種宗教信仰,具有與其他宗教信仰相同的一面,但是佛教信仰更突出表現其不共與殊勝的一面。
二、現代佛教信仰的誤區及提升
佛教信仰本來是一種純潔、至上、究竟的信仰,是激情與理性的合一,是一種超越與脫俗的情結。但是,人類的根性不一,佛教流傳地域的區域文明不同,便會出現佛教信仰偏離正常的軌道,而在信仰層面上出現種種誤區。
由于中國傳統儒家重視“孝道”,講究慎終思遠,道教強調鬼神信仰,無形中影響了中國佛教徒的信仰取向;同時,中國人天生重視現實利益,對于宗教信仰都是采取一種利益交換的形式,也會形成中國佛教重視現實利益的特點。隨著科學的發達,西方文化的傳入,佛教信仰在遭受外來文明及宗教的沖擊下,在信仰生活中遇到許多現實困境。
1、信仰主體的模糊不清
在現代社會的佛教信仰裏,在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存在信仰主體模糊不清的誤區。在新加坡的一次宗教信仰調查中,根據資料顯示,信仰佛教的人數占全部國民的百分之六十。但是,新加坡的佛教界十分清楚這其中的水分。因爲有些人認爲自己有時到寺院燒香、拜拜佛,便是信仰佛教,盡管他家中供著孔子、老子、財神、竈神等。中國佛教的信徒中,以中老年居多,所以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嚴重。
中國的宗教,始終是在迷信與理性的交雜之中,五千年文明從未産生過像其他教的一神信仰。因爲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等都是一樣的,只要可以祈福、保佑平安,至于信仰什麼其實已經無關緊要了,所以其信仰是一種籠統、模糊的信仰。其實,這也是佛教信仰的包容性所造成的流弊。
同時,因爲這種信仰主體的模糊不清,加上“人死爲鬼”觀念的影響,也給鬼神等民間信仰在佛教中留下余地,佛教成爲一種鬼神宗教。因此,經忏佛事的流行,加深了人們對佛教的這種觀感。所以,在寺院中也燒紙錢、錫箔,也有寺院抽簽、算卦,佛陀他老人家看了,天天都要掉眼淚的,也許是被那些紙錢、錫箔的煙灰所熏的緣故吧!
…
《激情與理性——佛教信仰的特點、誤區及其提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