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激情与理性——佛教信仰的特点、误区及其提升

  激情与理性——佛教信仰的特点、误区及其提升

   圣凯法师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阿诺德说:“诗歌拯救世界”。“诗”与“思”,也许原本就是人的两种最基本的精神存在方式。“诗”是一种本能的、审美的方式,诉诸于情感;“思”是一种经验的、判断的方式,诉诸于理性。而海德格尔说:“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则在寻求着“诗”与“思”的融合,激情与理性的交汇,这也是一切宗教、哲学所寻求的终极。

   一百年前,一场有关“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佛教是宗教又是哲学”的争论,引起了人们对佛教特质的思考,开始寻求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及哲学之所在。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而且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需求和善的追求。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突出了其智慧的特色。孙中山先生说:“佛教为哲学之母,救世之仁;研究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梁启超说:“佛教的信仰,是正信而不是迷信,是兼善而不是独善,是住世而非厌世,是无量而非有限,是平等而非差别,是自力而非他力。”梁启超先生的高度概括,可以作为我们把握佛教信仰特点的指南。

  一、佛教信仰的特点

   丹麦神学家克尔凯郭尔在《基督徒的激情》一书中指出,“信仰的对象是另一个人的现实,与他的交往是一种无限的关注。……信仰的对象是教师的现实性,——即教师确实存在。因此,信仰的答案必定为是或否;因为信仰的答案与教条无关,它与教条真实与否这一问题无关。”克尔凯郭尔认为,信仰是对所信仰对象是否存在的信仰;如果没有信仰,当然也就谈不上幸福;同时,信仰与学说无关,与这种学说是否真实也无关。

   所以,作为一种信仰,其实是一种感情上的确认与相信,并且因为这种确认与相信而获得力量,从而在思想与行为发生一系列变化。所以,一种信仰是感情与理性融合的产物。如果感情重,偏于信仰,离开理性的驾御,则形成狂热的盲目信仰,会形成“邪信”、“迷信”;如果著重理性,对一切事物均抱着怀疑态度,抹煞道德价值,则会走向“不信”的反宗教道路。“邪信”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性判断,同时由于受到情感上的误导,从而在思想与感情上形成一种邪恶的信仰,偏离人生、社会的道德规范,这是一种危险而且有害的信仰,如“*轮功”这种邪教组织的信仰。

   “迷信”则是由于对信仰对象没有经过理性思考而不加分辨,处于盲目的附和状态。其实迷信的心态不只在宗教里面才有,现实社会则有种种形形色色的迷信:有的人喜欢歌舞,迷信歌舞是人生唯一的快乐;喜欢赌博、游荡的,迷信纵情逞暴可以解决人生一切苦恼。此外,各种“迷”的心态无非都是一种迷信,球迷确认自己球队、球星的至上性,为其输赢而欢喜、悲哀;歌迷沉醉在自己的音乐与歌星中,可以为见歌星一面而自杀;钱迷则迷信金钱万能,……但是每一种迷信就如同经中所说:“积聚终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都是虚妄不实、短暂无常的,像沙上的城堡,如空中的楼阁,既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耐不住人事的变迁,随时会崩坍溃散的。

   邪信与迷信就像一条绳索,束缚了我们开朗的人生,给我们带来很多无意义无价值的苦恼,使我们的人生不能获致究竟解脱,不能求得光明的世界。迷信更像一付枷锁,把自由自在的世界都锁住了,把清净如满月的人格都埋藏了。

   因此,无论是个人的修养与提升,还是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都需要一种“正信”。那么,佛教的信仰则是一种“正信”,有其自身价值与意义。佛教信仰有如下几个特点:

   1、激情与理性的合一

   佛教是大觉世尊从大悲智海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仁慈、光明、清凉的一种言教。所谓正信的佛教,就是正确的信仰、正确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宗教,必须是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普遍如此。如果一种宗教经不起这三种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

   “信”是进入佛教的初门,被视为最重要的入手处。《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大智度论》卷一也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智度论》比喻说,如人进宝山,山中蕴藏着许多宝藏,而信仰如同双手,在佛教的智慧宝山中,才会有所收获。因此,要想获得佛教的利益,一定要具备信仰。

   在佛教中,“信”是指身心如一、内外一致的崇奉、相信。信仰作为一种追求,是一种精神与感情世界的活动,很难用有形的、有价的物质去比较。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主宰,不能确立中心的目标,这是因为他本身还没有信仰所致。没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统一而产生力量。信仰如同我们的家;家,使我们的生命有所依靠。

   同时,每一种信仰都有一种信仰对象,作为佛法中的正信,强调真实、功德、作用等。佛教的信仰,强调相信释迦牟尼佛是确实存在。同时,释迦牟尼佛是功行圆满的觉者,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跟随这位人天的导师,可以使我们的道德更崇高,人格更完美。

   我们信仰的对象,要具有圆满的正法。佛法的道理,不偏不倚,因此叫正法。佛法的道理,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时、空、人、事。因为佛法超越时空,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它是圆满的。

   所以,佛教中的信仰虽然强调信仰的激情,但是非常重视信仰的理性。佛法中信仰,是透过考察与分别,了解到信仰的对象,具有真确(实)性、功(德)性和功用(能)性。佛法中的信仰以理智为基础;从理智出发而加强信心,从智慧体认而陶冶的信仰,理解愈深切则信心愈坚强。这种信心能引发我们向上向善,不但对信的对象上有“高山仰止”之情愫,而且进一步也想达到同一境地!

   梁漱溟先生说过:“西洋文化的特征,是宗教的,信仰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伦理的,理性的。”其实,在佛教文化中,宗教是哲学的,哲学是宗教的。所以,佛法作为一种信仰,表现为激情与理性的合一。依佛法说:信,当然是重于感情的;但所信的对象,预想为理智所可能通达的。理性的思考不仅是抽象的空洞的知识,而所证知的,必须有着真实的内容,值得景仰与思慕的。

   常见一般对佛法颇有研究的知识分子,理解力虽强,但缺乏信仰的激情,所以佛法不能在他们身心中生根,更不能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信仰是一种情结,一种割舍不断的“情结”,无论是你身处何方,无论世界发生多大变化,它会使人从内心世界里生起一种认同感,以佛法的教理来观察社会、人生,以佛法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以佛法作为自己的归宿,愿意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佛教!信仰毕竟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如果没有这种情绪,即使对佛法的智慧与佛陀伟大的人格产生多大的认同,但是他仍然不会将佛教作为自己的生命,佛教在这些人的心中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客体。

   佛教生活是包括了信仰要素,当我们瞻仰那些泥塑佛像,手捧着那些佛陀的遗教,会有一种天生的神圣感。有了信心才能涤除内心烦恼──贪、瞋、我慢。信心犹如明矾,放进浊水中,浊水不得不净。人生现实社会苦恼重重,能使我们空虚苦闷的心境,获得愉悦、安定和充实。但是,如果没有经过自由思考、理智陶冶,则其信仰永远跟在他人走,这只是自我陶醉,属于盲目的、反理智的迷信。佛教的信仰经过智慧观察,在信仰中不废理性,故无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的弊病。

   这是一个信仰荒漠的时代,因为人类认为自己的理性可以战胜一切,也可以了解一切。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科技信息时代,人类对外界的认识获得从所未有的进步。人们登上月亮,还要上火星;人们破解生命的DNA,似乎已经了解生命的结构了。佛法说:人类的知识,胜过一切动物;上天下地,似乎无所不知,却不能了解自己本身,这是认识的偏差。但是,理性越是发达,物欲越是横流,我们却更加不快乐了。人类在内心世界里呼唤着“原始的田园”,一种诗意的生活。

   世纪之交的动荡,“*轮功”邪教的兴起,“9.11”事件在全球造成的恐慌,似乎都在说明人类在渴望着一种安宁与平静。空虚的心灵永远无法用别墅、汽车来填满,因为那是一种无限的底洞。但是,人类的信仰需要激情与理性的统一,任何的偏颇无论是对社会还是自己,都是有害的。外界的事物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佛法智慧的推求以自我体验为中心,真理不从外得,认识了自我,把握住自我后,由内向外,扩大到人生现象界,以外界作为自我体验之印证。如对佛法的正确知解,愈高愈深,信仰也就愈深愈坚。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信仰,好像很虔诚,其实是非常浮浅。所以佛教主张从深解中起信仰,确信透过知识的信仰才是深固的。佛法是激情与理性的合一,在激情的信奉中,有一种深彻的理性;在冷峻的理性背后,有一种激情的冲动。能够这样的去了解,体验,实行,则人生前途才充满了无限光明。

   2、信仰贯彻于佛法修学的始终

   什么是信仰,《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心净为性”,即内心的纯洁,不预存一些主观与私见,惟是一片纯洁无疵的心情。有了这样的净心,这才对于觉者、真理、奉行真理的大众,能虚心容受,一直到成佛。“深忍”就是深刻的忍可,即“胜解”。由于深刻的有力的理解,能引发信心,所以说“胜解为信因”。“乐欲”,是要实现目的的希求,愿望。有信心,必有愿欲,所以说“乐欲为信果”。信心,只有在深刻的理解与恳切的欲求中才能显现出来;而且,是从理智所引起,而又能策发意欲的。信以心净为体性…

《激情与理性——佛教信仰的特点、误区及其提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